乡镇初中全寄宿制下的教育实践与思考
作为一名乡镇初中的班主任,我亲眼见证了全面推行寄宿制给我们学校带来的深刻变化。每天从清晨6点到晚上8点半,我们与这些正值青春期的孩子们朝夕相处,不仅肩负着教学任务,更承担着引导他们健康成长的重任。面对这一全新的教育环境,我们不断探索适合乡镇寄宿初中生的教育方法,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和思考。
理解我们的学生:青春期的寄宿少年
乡镇初中的孩子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他们身体快速成长,需要充足睡眠和合理营养;心理上渴望独立,却又依赖成人的引导;情感敏感脆弱,特别需要归属感和认同感。而我们学校的大部分学生还有一个特殊身份——留守儿童。亲情缺失让这些孩子更渴望关爱,更需要在集体中找到温暖。
记得我班上的小陈同学,初一时性格内向,很少参与集体活动。通过家访了解到,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他只能在校寄宿。有一次晚自习后,我发现他一个人在操场徘徊,便上前闲聊。原来那天是他的生日,却没有人记得。第二天,我和班委悄悄准备了一个简单的生日会,当同学们唱起生日歌时,他眼眶湿润了。这个小小的举动打开了他的心扉,从此他逐渐变得开朗,成绩也有了明显进步。这件事让我深刻意识到,对于这些寄宿生而言,学校不仅是学习的场所,更是情感的港湾。
寄宿制下的教育挑战
全寄宿制给我们的教育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首先是时间安排问题。从早6点到晚8点半的连续学习,很容易导致学生疲劳,影响学习效果。我们常常看到,下午第一节课上,有些学生已经困得睁不开眼睛。
其次是心理健康问题。青春期的敏感加上亲情的缺失,使得学生容易产生各种心理困扰。我曾遇到过一位女生,因为和同学闹矛盾,整整两天不愿说话也不愿吃饭,最后在耐心开导下才吐露心声。
此外,作为教师,我们也感到压力倍增。不仅要负责教学,还要照顾学生的生活起居,处理各种突发状况。记得有个深夜,一名学生突发高烧,我和另一位老师急忙送他去医院,陪护到凌晨。这样的例子在寄宿学校屡见不鲜。
最重要的是,我们发现单调的校园生活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教室、宿舍、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缺乏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也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我们的教育实践探索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学校进行了一系列教育实践探索。
建立弹性的作息制度。在保证总课时的前提下,我们调整了作息安排,增加了午休时间,确保学生每天有足够的睡眠。下午增设了活动课,让学生走出教室,参与体育锻炼或兴趣小组。这些调整看似减少了学习时间,实则提高了学习效率。
构建心理健康支持体系。我们建立了"成长导师制",每位老师负责5-6名学生,定期谈心,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每周开设心理活动课,通过团体游戏、情景模拟等方式,帮助学生学会情绪管理和人际交往。我们还设置了"心灵驿站",为学生提供私密的倾诉空间。
记得小王同学刚入学时,因家庭变故变得沉默寡言。通过成长导师的持续关注和引导,他逐渐走出阴影,还在学校的文艺汇演中勇敢登台表演。看到他的转变,我深深体会到及时心理关怀的重要性。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我们开展了多种多样的社团活动和课外实践。成立篮球、美术、音乐等兴趣小组,组织校园文化节、班级布置比赛。最受欢迎的是我们的"校园农场",每个班级都有一块责任田,学生们在劳动中学习知识,体验成长的快乐。
加强家校合作。我们定期举办家长课堂,指导外出务工的家长如何与孩子保持有效沟通。建立班级微信群,及时分享学生在校情况。寒暑假前,我们会给家长一封信,建议他们如何利用假期增进亲子关系。
教学方法的创新尝试
在教学方面,我们也进行了一些创新尝试。
开展生活化教学。在数学课上,我们让学生测量校园面积,计算篮球场比例;语文课上,引导学生书写校园生活;生物课上,利用校园植物进行实地教学。这些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推行小组合作学习。我们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在课堂上开展合作探究,在课外互帮互助。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学习成绩,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最让我欣慰的是,同学们在合作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实施多元评价。我们改变单一依靠考试成绩的评价方式,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记录他们在品德、学业、特长等方面的进步。每个月评选"进步之星"、"劳动之星"、"助人之星",让每个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闪光点。
收获与反思
通过这些教育实践,我们看到了令人欣喜的变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了,师生关系更融洽了,校园里的笑声更多了。更重要的是,我们看到了学生们在各方面茁壮成长。
然而,作为一线教师,我也深知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继续探索:如何更好地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如何让家校合作更深入有效?如何平衡严格管理和自主发展?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继续寻找答案。
教育是一项静待花开的艺术,对于乡镇寄宿初中的学生尤其如此。他们需要知识的学习,更需要爱的陪伴和成长的引导。作为他们的老师,我们愿意用爱心和智慧,为这些青春期的孩子们营造一个温暖、健康的成长环境,帮助他们在人生的关键阶段打下坚实基础。这条路任重道远,但我们坚信,只要用心陪伴,定能静待花开。
- 【发布时间】2025/9/2 10:06:01
- 【点击频次】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