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浅谈初中数学合作学习的六个“适度”

 

【作者】 张 宇

【机构】 四川省井研县研城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数学课堂中学生合作学习,教师要适度地调控,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关键词:初中数学;合作学习;学习目标
  《教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谓的合作交流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按照课程标准的学习目标,把全班学生按不同性别、不同发展水平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以互助学习为基本要素,各小组成员又有明确的分工,共同完成学习目标。它的基本形式可分为小组讨论和集体讨论。它可以互相讨论、共同研究,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学生之间的互教共学往往能得到同龄人最易接受的讲解和启发,可起到教师讲解难以达到的效果。合作交流学习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通过这几年的实践,这种学习方式对“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确实行之有效,同时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必须注意合作交流学习中的几个“度”的把握。只有把握事物的“度”,才能准确把握事物的发展方向,在合作交流学习中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现谈谈本人对合作交流学习中几个“度”的认识。
  一、制定的学习目标要明确适度
  学习目标是学校教育目的范畴的一个具体概念,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或者说,它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教与学的方向。合作交流学习是小组为单位,在教师引导组织下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学习活动。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的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即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学生基本素质,在备课时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根据课程的重点、难点以及在本单元、本章节以至在整个初中学习阶段的地位,制定学习每节课的目标。在合作交流学习中,师生、生生都以对方的促进、调节自己的学习活动。教师作为合作交流的组织者,应让学生明白合作交流学习应达到的学习结果和预期目标,不能只追求课堂的表面活跃,而忽视了合作交流学习的真正目标是探索知识。
  二、合作小组的分组要恰当适度
  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要靠合作,正所谓全球经济一体化,科学的发展也要靠全球合作。学生的学习实际上也是通过合作完成。怎样充分发掘利用各人的特长,既合作又分工。因此,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就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同学的特长、合理的搭配,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各自的特长。一般班额就有50~55人,分成10个小组左右为宜,每个学习小组设一名组长、一个副组长。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各种能力,如动手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又要考虑学生性格内向和外向等等各种因素,总之,力求各个小组之间学生素质均衡,各种能力差异不明显,这样便于各小组之间的竞争以及相互关照,体验成功的喜悦。如我们学校,由于这几年进城务工人员增多,子女跟随进城读书。在一个班里,城镇学生与农村学生的人数各占一半,由于接触社会时间的不同、家庭环境的不同,因而学生在各方面的能力也有区别,因此,必须考虑合理地搭配各小组。
  三、学生的参与要适度
  小组合作学习,顾名思义,惟有全班同学共同参与,才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学生才能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因此,课前教师要充分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根据课程标准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课程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一系列的问题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便于学生共同参与,深入地思考,使每个学生都有回答的可能。为此,教师要注意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情景要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适应能力的能力发展,教师要将学习内容进行有效的加工及变更,以便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激活学生思路。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同时注意,不要把讨论变成了只有少数几个人的发言。基础好的同学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成了小组的“权威”,而基础差的同学,失去了发言的勇气和机会。同时,教师防止为了追求课堂上学习气氛的热烈,以显示教学上的宽松、民主,而任凭学生的自言自语或大声喊叫,学生没有真正放在讨论学习上,失去了方向。
  四、教师要注意交流的内容要适度
  我们都知道,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因此,教师就要充分考虑教材。不是每一个课时,每节课所有时间都适合分组学习的。教师对教材哪些适合分组学习就要心中有数,这样才能给予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问题简单,达不到引起学生合作的欲望,或根本用不到探讨交流。问题太深奥,则使学生望而生畏,丧失信心。惟有问题难易适中,便于学生形成认知冲突,要通过小组成员共同探讨才能完成的学习要求,才是构成合作学习的素材。经过几年实践,往往个人努力无法解决问题时,学生意见出现大分歧,才有合作的吸引力。
  五、学生交流的时间要适度
  合作交流学习要有充分的时间保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必须舍得在时间上留给学生,要防止草草了事。这样学生才能有时间思考、充分讨论交流。让学生形成自己的独特主张,做到各抒己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开展辩论,学生之间相互促进,让知识火花碰撞。在热烈的氛围中去探索、交流、去发现。要避免讨论流于形式。时间拉得太长,课堂结构变成松散,既浪费时间,又造成学生无所事事,淡化主题。时间太少,学生刚进入角色,甚至未进入角色,把学生思维打乱,变成流于形式,达不到效果。
  六、对学生的评价要适度
  评价是合作交流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数学标准说得好:“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评价不能沿用传统的单一模式,应针对学生在合作交流学习中的不同表现、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关注学生的参与过程。教师评价学生能激发学生愉快的学习,教师面向全体学生,针对性地给予评价,充分发掘每位学生的闪光点。要注意有的老师在认识上出现了偏差,片面地认为对学生的评价就是给予表扬和肯定。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是左一个“你真棒!”,右一个“你真聪明!”,学生对这样空泛的评价多了也会造成学生享受成功喜悦分散精力。学生之间互评是互动的手段,它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学生在互评活动中每个学生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是参与者又是合作者。学会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学到了知识、语言表达、创新、情感、态度等方面互相评价、互相欣赏,互相帮助,课堂气氛热烈。学生自我评价是自我完善的体现。自我评价,即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及过程进行反思,是一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的过程。学生的自我评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养成学习反思的习惯,正确地认识自我——既看到自己的成绩以建立自信,也看到自己的不足更加勤奋,内化对学习的认识和动机;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的自评,可以展现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包括知识与技能的获取情况、方法的掌握、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使教师获得有效的教学信息,以便及时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教学。
  参考文献:
  [1]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法[M].开明出版社,2003.
  [2]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 【发布时间】2024/3/15 12:34:10
  • 【点击频次】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