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向生活学习”——小学低年级 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价值诉求与实践路径

 

【作者】 林志强

【机构】 福建厦门市集美区康城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向生活学习”是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的主导思路,目前已成为德育理论与教学实践工作者的共识。本文从“向生活学习”的价值意蕴、“向生活学习”的现实困境、“向生活学习”的实践路径三个方面,论述“向生活学习”——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价值诉求与实践路径。
  关键词:向生活学习;小学低年级 道德与法治;价值诉求;实践路径
  生活即教育,教育来源于生活,又离不开生活。孩子最好的学习方法是让她走进生活,在生活中获取的知识要比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更有成效。因此,向生活学习对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价值。
  一、“向生活学习”的价值意蕴
  道德在本质上是来源于生活,只有把道德发展根植于现实道德生活的土壤之中,才能得到真实的道德体验,在体验中培育道德情感,坚定道德信念,提高道德水平,再反过来指导、提升道德生活。
  “向生活学习”,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的主导思路。基于其价值所在,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要求教师围绕学生的生活进行,教学环节的安排和设置要站在学生的生活立场,引导学生主动融入自己的生活进行回望过去的生活、感受当下的生活、展望未来的生活。
  《道德与法治》(2022版)课程理念提出:道德与法治课程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将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和交往范围作为建构课程的基础;“以社会发展和学生真实生活为基础,增强内容的针对性和现实性”;“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设置议题,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开展自主、合作的实践探究和体验活动”;“坚持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真正实效知行合一。”这样的课程理念,更凸显“向生活学习”的价值意蕴。
  二、“向生活学习”的现实困境
  小学低年级学生生活记忆有限,生活阅历缺乏,难以反思自己的生活经历;部分教师在教学中难有创意,为学生学习赋能缺失;不少家庭亲子生活体验缺位,不能给学校道德与法治教育助力。这些问题成为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现实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低年级学生生活阅历缺乏,难以“回望”
  一个人的生活阅历越丰富,脑中留存的事物形象就越多,就越容易将各种事物的特点联系起来,发挥丰富的想象力。低年级学生生活阅历尚浅,认知能力有限,记忆留存碎片化,在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上比较浅显,很难讲清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并分享给他人,这给道德与法治的教师提出很大的挑战。比如:第三册《我爱家乡山和水》要求学生了解家乡在哪里?发现家乡的美,分享家乡是故事。现在低年级学生多数是随父母打工到新城市后出生的,对家乡没有更多的印象,南方学生没有感受到雪,家乡在北方的学生在南方出生也体验不到下雪的场景。“谁不说咱家乡美”,事实上,低年级学生只能望文生义。“家乡物产养育我”,大多数学生包括一些成人,首先想到的是地里生长的物产或当地的特色小吃,如何让低年级学生寻找距离生活较远的家乡物产,着实是难题。教材第二个栏目是《家乡物产惹人爱》,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是难以“回望”,因为她们缺少主动的情感体验,无法比较全面、清晰了解家乡的物产品种、品质、品牌。
  其二、教师教学活动赋能缺失,难有“创意”
  一堂有生活实践创意的课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向生活学习和探究的热情,有效激活课堂,为提升学生学科素养赋能。《道德与法治》通过多个方面实现促进学生道德成长的目的。这是教材的思路,也应该成为教师教学的突破口。事实上,部分教师以身作则意识淡薄,自己的生活责任和能力不强,未能形成科学的生活观,建立健康的生活状态;有时课堂虽然创设一定的生活体验教学活动,教师却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观察、体验生活细节,分享生活感受,只是针对教材提供的图片进行教学,纸上谈兵难有课堂“创意”,教学赋能效果不容乐观。
  其三、家庭亲子生活体验缺位,难能“助力”
  家庭是生活中最重要的地方,学生的生活始于家庭,孩子成长的一生受到家庭最长久、最深刻的影响。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孩子心灵的塑造;良好的亲子关系能让孩子感受到家庭是自己坚强的后盾,作为父母应该明白:“孩子还小时,给他们深根;等他们长大了,给他们翅膀。”现在,很多家长并不明白什么样的爱更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不了解低年级孩子需要什么样的爱?不理解家庭亲子关系对孩子成长的教育作用,往往导致亲子关系紧张,家庭生活缺位,从而不能为学校教育助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学校对学生道德与法治的教育实效。
  三、“向生活学习”的实践路径
  道德的意义,就是在学生对过去生活的反思、对当下生活的学习和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中表现出来,教师如何引领低年级学生“向生活学习”,实现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价值意蕴。笔者根据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实践路径:
  一是开展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日常的、鲜活的生活场景对学生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可以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健康发展规律,组织开展有特色的校园活动,让学生感受活动的趣味性、智慧性,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体验。以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安全游戏为例,一年级上册《课间十分钟》,老师要充分考虑学校的环境、低年级学生的好动特点以及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校园生活适应性等因素,有效提醒低年级小朋友合理安排课间十分钟,提前准备下一节课的学习用品、及时上厕所、适当喝水,剩余的时间适当小游戏,做到劳逸结合,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提高学习效果,同时也能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好习惯,让低年级小朋友明白课间十分钟也是校园生活的一部分。游戏作为一种活动类属的德育载体,有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小学生在游戏中的状态是自由、开心的,他们通过参与游戏,能自觉遵守约定的规则,学会宽容、合作、交流、分享,得到健康快乐成长。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们好好玩》四课,从健康、文化、创新和安全四个游戏主题,将游戏作为学生健康成长的载体,老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好好玩,明白从“好玩”发展到健康、安全又创新地玩,真正把游戏转化为学生文明生活和开创思维的有效抓手。比如第8课《安全地玩》,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学校道路交通安全教育长廊,让学生熟悉并识记常见的交通标志、识别交通信号灯;结合校园安全防空应急演练、消防应急演练、校车安全逃生演练等模拟生活中遇到紧急或危险的情况,让学生掌握疏散基本要求和应急报警的方式、方法。再如校园科技节,可以围绕“热爱学习,创意生活”主题,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制作简单、有创意的手工作品,培养学生动脑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可以建队日、建党日、国庆节等重要节日活动为契机,让学生了解红领巾与党旗、红旗的关系,通过组织开展植树节、清明节、儿童节、建党节、国庆节等活动,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传统教育。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科技馆、植物园、博物馆博览文化,走向大自然感受田园生活,走上街头体验文明自愿服务等,多渠道、多形式创设条件,开展研学活动,让学生体验生活,热爱生活,感受生活带来的乐趣。
  二是创设课堂生活情境为教学赋能。教师要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知生活,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生活”;要更多选择一些源于生活而有高于生活的教育内容,展开一些有期待效应的活动,帮助学生活动积极的体验。如第三册第12课《我们小点儿声》,老师可以提前拍摄校园图书馆学生阅读的视频和课间冲跑嘈杂的视频,形成有效对比,请学生说出自己去图书馆或医院是什么感受,校园课间应该要怎样做到文明有序,让学生甄别安静的环境有益于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宁静校园需要每个人共同维护;课堂上老师出示“医院大声打电话、图书馆大声讨论、博物馆大声说话”三个场景,请学生判断这种情况,通过讨论明白在有警示标志的公共场所应该有意识降低音量,保存安静,才是真正尊重别人的文明行为。
  教材第四册第二单元“我们好好玩”,侧重同龄人之间的游戏,涉及人际相处、规则意识、健康观念、创新与安全、道德与法治等。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通过创设游戏场景、展示游戏类型,引导学生沉浸式体验各种传统游戏、制作新型玩具、创新不同玩法,学会“好好玩”、安全玩,把游戏真正转化为学生文明生活及发展创新的手段。比如第7课《我们有新玩法》,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玩转一张纸”,通过观察每天班级制造的纸垃圾、全校留存的纸垃圾思考如何让这些纸张在成为垃圾之前“为我所用”。通过项目式学习方式,让学生提出用废旧纸张做玩具需要准备哪些器材?怎样制作各种不同的纸玩具?做好的玩具如何玩?需要遵守哪些游戏规则?如何做到一纸多品、一品多玩,作出新创意,玩出新花样。教师课前参与学生的讨论,做好有效引导,可以同学生一起动手制作,共同游戏,把课堂移到室外,让道德与法治学科与美术、体育、科学等学科有机融合,让学生体验游戏的快乐,真正向生活学习。
  三是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为教育助力。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第一课堂。作为家长应该营造适合孩子成长的家庭生活环境,创设合适的阅读条件、温馨的家庭关系、良好的榜样示范、合理的成长规划等。家长要和孩子共同学习,营造较好的学习心境和阅读语境,坚持做好陪伴,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不能单纯发号司令;要经常了解孩子的合理需求,有效引导孩子遵守道德与法治,配合学校加强孩子居家劳动实践和健康锻炼,有效利用周末或节假日带着孩子进行亲子游戏或组织家庭式亲子活动,配合学校开展假日小队活动,培养孩子适应环境的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生活阅历的积累需要一个漫长过程,关键要多阅读,增加知识储备,更重要是向生活学习。因此,道德和做人的学习必须真正做到“向生活学习”。
  参考文献:
  [1]《德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 鲁洁 王逢贤主编
  [2]《道德教育的情绪基础》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乔建中 著
  [3]教师道德情感养成简论 杨孝如;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08-15
  [4]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解读及使用建议-《互联网文档资源(https://wenku.baidu.)》
  [5]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经验案例选择的思考 匡晶;《贵州教育》- 2021-03-15
  [6]马水金荣;《新课程导学》- 2022-11-18
  • 【发布时间】2024/3/15 12:32:52
  • 【点击频次】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