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长征精神融入新时代中学思政教育的路径探析

 

【作者】 何燕青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坐标,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精神引领、精神支撑、精神滋养的重要功能。长征精神融入新时代中学思政教育能丰富思政教育内容、厚植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开展中学生思政教育的红旗帜、活素材、营养剂,实现长征精神与中学德育课程有机融合是新时代教育发展之所需。因而,长征精神融入中学思政教育应坚持教材育人、课程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相统一,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和组织实地考察等相结合。
  关键词:长征精神;思政教育;价值意蕴;实践路径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不仅创造了可歌可泣的战斗史诗,而且孕育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力量、激励中华民族奋勇前行的不竭动力。将长征精神融入中学思政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长征精神的基本内涵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指出:“伟大长征精神,使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人的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长征精神既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一种民族精神,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一往无前的一种革命精神。长征精神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的执着精神
  信念的灯塔导航万里征途。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坚持是对理想信念的坚定不移和不懈追求,这是长征精神的精髓。长征是人类历史的壮举,在敌人的枪林弹雨围追堵截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翻越了无数天堑,闯过了无数急流险滩,红军历时两年,经过14个省份,历经二万五千里,在前有围堵,后有追兵,敌我力量悬殊,自然环境恶劣的情况下的长征,在人类战争史上是罕见的,是坚定的理想和信念让红军义无反顾,勇往直前。正如张闻天谈到长征时说:“没有理想,红军连一千里都走不了。”广大红军将士靠的就是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对党能够领导革命胜利的坚定理想信念,战胜敌人克服险阻、度过艰难。这种对革命理想信念的坚持和坚定鼓舞着红军咽苦如饴,最终走向胜利。
  (二)联系群众、患难与共的互助精神
  人民是革命的母亲,人民群众是红军最坚强的支柱与后盾。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和使命。一部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在长征过程中,红军带领群众与打土豪,把打土豪得来的粮物分给贫苦群众,帮助他们解决燃眉之急。红军长征沿途以“爱民”、“为民”、“护民”的良好形象,赢得了各族人民的爱戴和拥护,各族人民积极支援和参与红军长征,有为红军筹粮、烧水的,也有为红军当向导和传递消息的。进而诞生了“半条被子”、“歃血为盟”、“汉藏情深”的感人故事。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患难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
  (三)顾全大局、互助友爱的团结精神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长征是一次集体行动,红军官兵在长征途中始终保持着团结互助、顾全大局的精神风貌。兄弟友邻部队相互支持、官兵之间互相帮助,这种深刻体现团结精神的优良传统,在万里长征路上得到了充分展示。1935年的直罗镇战役,是红一方面军主力同红十五军团会师后团结合作、协同作战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正如邓颖超在回忆长征时指出:“不管如何凶恶的敌人,不管如何难渡的天堑,不管如何艰苦的生活,这一支团结坚定的队伍,就凭着他们钢铁般的意志和为人民服务的决心,履险如夷,在共产党毛主席领导下终于战胜了一切难以设想的困难”。
  (四)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乐观精神
  只有艰苦奋斗,方能成就伟业。二万五千里的长征是漫长的,更是艰辛的,正是红军的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引领着长征走向胜利。长征途中,红军官兵面临着极其困苦和险恶的环境,但是他们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勇往直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不断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写道:“红军路上一共三百六十天,有二百二十天用在白天行军上,十八天用在夜间行军上,在总长五千英里的路上只休息了四十四天,平均每走一百一十四英里休息一次。”正是这种不怕牺牲、敢于奋斗、充满乐观、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使得他们成了世界史上唯一的一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伟大人民军队,正是这样的信念、气概、品德和思想,成为红军长征唯一的精神支柱,正是这种精神支柱,使他们完成了史无前例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二、长征精神融入新时代中学思政教育的价值意蕴
  伟大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素材。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新时代中学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长征精神融入新时代中学思政教育有利于丰富思政教育内容、有助于培养中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树立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
  (一)长征精神丰富思政教育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新时代赋予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使命,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学必须加强学生思政教育,创新思政教育内容。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将长征精神融入中学思政教育,一方面可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代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将伟大长征精神融入中学思政教育,丰富和完善思政教育元素,以适应时代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潮流,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意识。另一方面,长征精神融入中学思政教育有助于中学生接受主流价值观。将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又感人至深的长征故事等红色素材融入思政教育,进一步充实和优化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
  (二)长征精神厚植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永恒的时代主题。在长征中,红军将士们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英勇奋斗、舍生取义,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传播长征精神,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让爱国主义成为中学生坚定信念和精神依靠。长征精神融入中学思政教育有助于培养中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中学生作为时代的新人,肩负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使命。长征精神为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物质载体,其承载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文化,为中学生提供了具体、直观的素材,形成强有力的引导作用。因而,将长征精神融入中学思政教育对提升中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引领学生全面发展起到至关重要作用。
  (三)长征精神坚定理想信念
  理想是目标,信念是力量。长征精神融入中学思政教育,能引领青少年树立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邓小平曾指出:“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能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这种信念是任何困难都吓不倒,摧不垮的。红军在长征中取得的胜利证明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克服和战胜苦难挑战的关键动力和精神支柱。于共产党人而言,“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少年而言,没有理想信念就没有奋斗目标,因而弘扬长征精神对培育当代中学生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将长征精神融入中学的思政教育中,并深入到中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可以帮助其深入理解历史、了解国情、启迪未来,使其自觉地成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从而激发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三、长征精神融入新时代中学思政教育的实施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长征精神是优秀的革命文化资源,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深厚的红色特质,与时俱进绽放着时代的光辉。在中学教育中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新时代,要将长征精神融入中学思政教育坚持教材育人、课程育人、文化育人与实践育人相结合,旨在实现长征精神与中学思政教育的深入融合。
  (一)教材育人:融入中学思政教材建设,深入挖掘长征精神
  教材建设是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保障,是最根本的铸魂工程。面对中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教育必须不断适应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既要培育学生具有全球视野和世界眼光,更要厚植学生中文化底蕴,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树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接续奋斗的理想信念。长征精神融入中学思政教材建设,是培根铸魂、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内在要求。
  第一,完善中学思政教育教材内容。一本好的教材对长征精神的弘扬和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新时代长征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思政课堂之中,还应走入其它相关课程。如语文、历史、物理等相关课程之中。教材编写过程中拓展长征精神相关内容,利用典型等长征事例、诗歌及歌剧感染学生。如在语文教学中引入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等有关长征的诗词,深入分析其背景及深刻内涵。第二,中学思政教师要树立全新的课程资源观,深入挖掘长征精神。明确“中学思想政治哪些教学内容应用长征精神资源,哪些长征精神资源可以用于课堂教学辅助教学,为教材内容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长征精神融入中学思政教材离不开思政教师的引领和发掘,以提升资源开发和教学需要的契合度。
  (二)课程育人:思政课融入长征精神,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
  中学思政课是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关键课程,将长征精神融入中学思政课堂,教师应守正创新,讲好长征故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第一,创新长征精神融入中学思政课堂的教学方法,提升中学思政课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新时代中学思政课堂应避免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这就要求中学思政教师创新授课模式,灵活现代教育技术,将长征精神合理融入思政课程。如通过观看“长征”题材的电影、电视剧和纪录片,营造身临其境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虚拟仿真技术、元宇宙等方式打造“空中课堂”,让全国各地中学生共上一堂思政课,以达到情景交融、启思明理的作用,进而让长征精神在“互联网+”的环境下传承下去。第二,讲好长征故事,涵养学生患难与共的情怀。中学思政课教师要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谱系,当好长征故事的“主讲人”。当讲到“党的领导”“中国力量”等主题时,有目的有意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融入长征精神相关内容。第三,做长征作业,创新思政课程作业形式。在课程结束后可让学生利用互联网、图书馆等方式收集、整理有关长征史料、图片、诗歌等,让长征精神真正融入课堂、融入学生头脑。
  (三)文化育人: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广泛宣传长征精神
  马克思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中学生产生积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将长征精神巧妙地融入校园文化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第一,完善红色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校园红色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构成了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校的宣传栏、报纸、广播和网络等多种方式,广泛传播长征精神,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深刻理解长征精神。第二,开展红色文娱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通过举行“长征周”“长征文化主题展”等文娱活动,开展诸如演讲比赛、书画比赛、朗诵比赛、观看红色电影等,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坚定理想信念。长征精神是先进的、对历史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的革命文化。长征精神应在校园文化中被广泛传承和弘扬。中学校园文化宣传更应主动和弘扬长征精神的工作,在潜移默化中扩大长征精神的影响力,影响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辨别能力,使大学生自觉抵制庸俗文化造成的不良影响,使长征精神在新时代继续发光发热,发挥它的巨大价值。
  (四)实践育人:融入学生社会实践,自觉践行长征精神
  “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具有实践性,它以人为实践对象,其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教学是中学思政教育的重要课程,将长征精神融入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实现思政教育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长征精神的丰富内涵对中学生社会实践工具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的执着追求指引中学生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联系群众、患难与共的互助精神是希望中学生有长远眼光,以服务人民为荣。顾全大局、互助友爱旨在鼓励学生互帮互助,以团结互助为荣。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乐观精神旨在培养学生乐于奉献、舍己为人的优良品格。
  第一,开展红色研学活动,促进学生深入了解历史。学校可充分利用本地区红色资源,开展红色故居“专访”课,如组织参观红军长征纪念遗址、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名人故居,探寻红军英雄足迹,在实践教育基地中进行现场教学,让中学生身临其境感悟长征精神,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分享感悟。红色基地不仅承载革命文化、红色基因更是蕴含着前辈们的英雄气概,这是传统意义上思政课堂教育所不能带给学生的。第二,积极发挥共青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社会实践中践行长征精神。学校组织成立相关红色社团,并以重大纪念日为契机,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及志愿服务,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领悟长征精神,特别是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团结一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真正让长征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结语
  一代人由有一代人的长征路,一代人要走好一代人的长征路。作为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中学生应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走好自己的“长征路”。牢记长征精神、学习伟大长征精神、弘扬伟大长征精神,使之成为培养中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引领,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新时代,将长征精神融入中学思政教材,深入挖掘长征元素,充分发挥中学思政课堂主渠道作用,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47.
  [2]中国人民军事革命博物馆.长征:英雄的史诗[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158.
  [3]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巾帼英雄忆长征 上[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7:6.
  [4][美]埃德加·斯诺著;董乐山译.西行漫记——红星照耀中国[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179.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6.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0.
  [7]人民出版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8·19重要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7.
  [8]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6.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72-173.
  [10]郑永廷.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及其发展[J].教学与研究,2001(03).

  • 【发布时间】2024/3/15 12:32:17
  • 【点击频次】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