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初中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作者】 徐乃平

【机构】 安徽省明光市桥头职业高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学生是有思想的人。对于学习的目的,每个同学想法各异。作为教师,不仅要因势利导,强化积极向上的学习动机,。还要因材施教,给每类同学以成功的信心和勇气。这就要求教师要和学生建立起亦师亦友的关系。
  关键词:学习动机;激发;强化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是直接引发,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一种为满足个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而渴望了解、认识世界的心理状态。为此,本学期我在本校八年级进行了一次“你的学习动机是什么?”的调查,参加调查的学生有50人。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容与分析:
  一、学习动机的内容与分析
  (1)上好(重点)高中考上大学(2)家长的催促(3)为了以后找个好工作有好生活(4)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5)以后在社会上立足(6)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7)充实自己(8)超过同学每次考试考好成绩(9)不留给自己悲伤的结果,快乐一些
  调查结果发现,学生的学习动机成明显的差异性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是因为我国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多种经济形式的共存,必然导致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的多元化,日益开放的社会环境和更加宽松的生活氛围,直接导致了当代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多元化。同时学生生活环境和所受家庭教育的差距,也导致了他们学习动机的多元化和复杂性。他们的学习动机按学习动机的多元性特点可分为:
  第一类是自我实现和自我提高的学习动机,这类学生的人数约占25.5%;第二类是家长的催促,这类学生的人数约占23.5%;第三类是升学的需要,这类学生的人数约占23.5%:第四类是谋求职业和保证生活的学习动机,这类学生的人数约占15.7%;第五类是报答性和附属性学习动机,这类学生的人数约占11.8%。同时有14名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在2个以上,具有明显的多元性而不是受某个单一的学习动机所支配。
  二、影响学生学习动机形成的主要因素
  我认为首先是当今的中学生面临严峻的中考和高考压力,在他们的心目中考上理想的高中和大学是学习的唯一目的,至于要获得知识或者要对知识进行探索,那是将来的事情。其次是来自社会的影响,因为社会竞争激烈,没有足够的知识技能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好工作,目前失业下岗人员、大学生找工作难等现实问题的制约。再次受到家长的影响,无论从事什么工作的家长,工作都非常劳累辛苦,而且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也很大,又对子女的学习寄予较高的期望值,一方面,教育子女有知识就可以不从事辛苦的工作,另一方面家长教育子女有知识就能使自己生活美好,能满足各种物质需求,满足目前不能实现的各种愿望等等。最后是来自学校的影响。我们学校的社会声望很高,教师素质也比较好,每年的中考优秀率与升学率居分会首位。
  三、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作为道法教师的我面对本班的实际情况,加强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是十分必要的。我主要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来进行的: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最新的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表明,教师作为“促进者”的角色,即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更为重要。也就是说,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影响,同时还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师角色概念转变的部分原因,是人们对学习过程的理解越来越深入。当前的教育理念,则倾向于将学习看成使学生自己的事情,学生必须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有目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转化和修正教师所提供的信息。然后,以一种具有个人特点的,有意义的方式来建构新知识。根据当前的学习观,学生有责任使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地发生改变,并通过这种方式记忆和使用信息。学生应当是自我指导、自我调节和自我激励的学习者。由于学生担负着这一责任的意愿和能力有所不同,作为教师的重要职责,就是帮助学生激发起固有的学习动机,提高自我决定的潜能。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自主能力,教师必须注意:首先要在帮助学生理解自己的思维过程上花功夫。这包括帮助他们理解自己的参照框架和消极情绪可能会导致的歪曲。也就是说,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下,个体的思维活动方式是不同的。其次要提供一个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充满承认关爱的环境,并创造建立良好关系的机会。同时,还需要创造机会让学生找到值得认同的榜样角色,并在一种相互支持和关爱的氛围中,来体验这种良师益友的关系。
  教学应该是一个鼓励学生控制自己学习的过程。但是,教师也要依据学生的能力差别对任务进行适当地控制,以保证每个学生能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原则:
  1、有两种学习情景和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一是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己的学习当中;二是允许他们选择和控制与自己能力和需要相匹配的任务;
  2学习动机在两种情况下会得到提高:一是他们意识到学习任务直接或间接地与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目标有联系:二是学习任务难度适当,学生能够成功完成;
  3、学生天然的学习动机只有在充满安全、信任和支持的环境下,才能被激发出来。这一环境的特征是:与照顾自己的成年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些成年人能够看到他们独特的潜能;为学习所提供的支持,要符合学生自己独特的学习需要;给学生提供挑战的机会,而又不会担心失败:
  这些动机为我们提供的启示:教师必须去了解每个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可以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让学生能实现自己的目标,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必须促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并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教师必须创设一个安全、相互信任和相互支持的学习氛围,对每个学生表现出真诚的关注和接纳。为了确保给学生提供一个和相互支持的学习环境,教师应将注意力集中在学生个人的成绩、个人的独特方法和能力上,而不要强调与别人进行比较;应突出学习过程和学习任务的价值,而不要过分关注学习的结果。此外,对学生所取得的成绩给予奖励,并鼓励他们进行自我奖赏,为自己的成绩而自豪,也有助于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教师是学习动机的激发者,必须理解并利用这一策略来鼓励学生积极的目标导向行为,并让学生建立对自我和学习信念。
  (二)引导正确归因,强化学习动机。
  归因是指通过对行为结果的总结、归纳,推论出行为原因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不同学习者的归因方式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结果,而不同的归因结果又会影响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生对自己经历的成功或失败的因果分析,很多是习惯于把成功归结为自身能力的高低或运气的好坏,两者都容易削弱学习动机。取得了成功就单纯认为自身能力比别人强或运气比别人好的人,往往经不起失败的考验:遭受失败就单纯认为自己能力比别人差或运气比别人差的人,往往没有成功的信心而不愿努力。心理学家维纳在成功归因理论中,提出了影响成功的四个因索,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这些因素有的是可控的,有的是不可控的:有的是内在的,有的是外在的:有的是稳定的、有的是不稳定的。因此,简单地把成败的原因归结为能力高低或运气好坏显然是不可取的。因此,教师要运用归因理论,通过有效的归因分析,使成功者自强不息,不断进取,超越自己我;使失败者恢复自信,奋发努力,走向成功。在我班上有一名男生上初中以来的考试成绩常有不理想的情况出现,作为道法教师的我经过观察与分析发现,他的学习能力强、学习基础好,在努力方面有欠缺;而该生每次成绩不理想时都将其归纳为运气不佳:失败的阴影在他的心理不断地扩大。我运用归因理论与他在能力、努力、任务、运气四个方面逐一进行分析,最后他重新审视了自己并认为自己的学习能力强、学习任务难度对自己的影响很小,确实在努力这个方面要多下些工夫。他不再强调运气了。之后的一次月考和期末两次考试成绩有了质的的飞跃,由班排名第13先后上升到第6名和第3名,进步非常的显著。而另一名女生总成绩每次都居班前两名,可是道法分数从未达到过60分以上,在运用归因理论与她进行分析后,她开始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时间的利用效率。之后的两次考试分数分别是61分和63分,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当然,对于具有不同人格特性的人,还要将归因理论灵活运用,比如对学习较差的学生,如果这段时间他确实比较努力学了,而成绩不够理想时,应引导其将原因归于或任务难或运气不够好或两者都有等外部因素。对于中等生更应注意保护其学习积极性又要确实帮助他找到失败的原因。班上有一名女生对道法学习非常感兴趣,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很有成就感,可是在月考中却只得了51分;她在这份试卷上的错题旁写着“笨、蠢、NO”这样的字眼;看得出这个成绩对她的打击非常的大,心理很是痛苦,也在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我帮她逐个分析了错题的真正原因。她露出了笑脸,她认识到做题首先要认真反复审题、其次做题要规范决不能相当然,再次平时学习还要严谨勤奋、认真踏实等内部因素。她在后来的学习过程中非常注重这些因素,学习成绩也有了较大的提高。
  总之,只有引导学生正确归因,才能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从有利于学生今后学习的角度引导学生归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提高学习效果。
  (三)帮助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
  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她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引导和帮助学生在学习上成功,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愉快情绪体验,从而可以培养、巩固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那么在实践中我们该如何去做呢?
  首先,要对学生多作肯定的评价,对学生来说,没有比能得到老师的夸奖更能鼓舞人心的了。很多学生在获得老师的表扬时,心理特别畅快,学习劲头就特别足。这说明了表扬和鼓励的作用。但是在评价学生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评价要及时。这样,评价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使评价对学生产生清晰而深刻的印象。比如,当学习较差的学生在学习成绩提高时,教师及时告诉他们进步了多少,各科成绩提高的幅度,以次来强化其学习动机。
  第二,评价要恰如其分,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产生权威感和信任感。
  第三,评价要具体化。教师应尽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应当首先指出其优点,然后再指出其不足之处,并勉励其改之。这样才能使学生有进一步学好的信心,同时产生努力改正不足的愿望。
  第四,评价要多样化。因为每个学生的优点都不可能一样,他们的进步大小也不可能一样,所以,在评价时应力求避免用单一的、呆板的评语,而应当使用各种生动而贴切的语言来评价学生,使他们感到自己的长处,使他们确信自己还能做得更好,相反,如果用千篇一律的评语,那么学生会对之麻木不仁,甚至会产生反感。
  其次,帮助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方法是因材施教,要做到这点必须懂得区别对待原则。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的性格、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成绩等做到心中有数,并对他们提出相应的学习要求。一般说来,对学习好的学生应该“苛刻”点,对他们“严要求、高标准”,但是不能缺乏鼓励,要鼓励他们冒尖,好上加好,同时也要适当地给予他们一定的压力防止其产生骄傲情绪。对学习中等的学生应该鼓励和敦促兼而有之,学习中等的学生一部分是想学好,但心理压力过重;一部分脑子比较灵,但学习不太用功,而且甘于学习平平。所以,对前者应加以鼓励,以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而对后者则应施以压力,加以敦促,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上进心。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学习中等的学生往往是被忽略的对象,当他们被关注的时候,他们的学习也许会进步得很快,而被忽略的时候,往往因情绪不佳而出现学习退步现象。所以,对学习中等的学生关注是必不可少的。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客观地承认学生之间存在的个性差异,对学习差的学生实行个别辅导和帮助,在对他们弥补原有知识基础训练上增加适量的新知识,让其迅速地缩小与其他同学的差距,防止其产生自卑的心理。所以要特别关心他们,要照顾好他们的情绪,尤其是不可以使他们学习失误的时间太长。比如,课堂上要有机会让他们回答问题,而且问题不宜太难。这样他们就容易答对,从而获得成功后的愉快情绪体验,产生学习积极性。如果对老师的问题答不上来,就不要强迫其回答,可让其坐下来思考再回答,或回答另一个力所能及的问题。这样做,一方面能帮助他理解问题,并加深其对问题的印象,激发他们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另一方面,不至于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影响他们的积极性。总之,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不仅要有方法,而且更重要的是有一颗爱心,使学生自觉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帮助,更为重要的是——正如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所言-学生的归属和尊重的需要得到了满足,便能产生高一级的需要(认知需要)。
  综上所述,作为道法教师,只要能够充分认识到加强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的重要性,并且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总结,就一定能够找出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不断提高本班的教育教学质量,从而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 【发布时间】2023/11/4 16:51:42
  • 【点击频次】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