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思政课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路径研究

 

【作者】 1.汪思思 2.杨由天

【机构】 1.华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2.中山市技师学院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的根本宗旨就是培育其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树立,学校思政课应该坚持遵循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引导学生积极的对自身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生成产生科学的认知。首先就必须把握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过程,其次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在新时代不仅能对学生的个人价值观进行重新塑造,也能对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此外还国家建设及实现民族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对学生开展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时要将共产主义教育贯穿思政课程始终,要实现线上线下联动,从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对共产主义的内涵进行阐释,使学生坚定信仰共产主义。
  关键词:学生;新时代;共产主义;路径
  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用血水和汗水铸造出来了精神丰碑即坚定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习总书记强调:“没有一大批具有坚定共产主义理想的中华儿女,就没有中国共产党,也没有新中国,更没有今天我国的发展进步。要把我国发展的更好,离不开理想信念的力量。”新时代,青年学生正是“拔节孕穗”的好时期,如何让其坚定对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尤为重要的。因此思政课作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系统传授,应该充分发挥其作用,教导大学生用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等解决问题,用新时代马克思的科学立场实现对学生共产主义信仰的思想基础。
  一、关于共产主义的深刻内涵
  共产主义对于人们而言并不陌生,现在的大中小学生们对于共产主义也是耳熟能详,但是对于共产主义的深刻内涵,知道的却并不多。对于共产主义深刻内涵的科学阐释是新时代引导学生牢筑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基础所在,同时也是在新时代解决大学生信仰迷茫问题的关键。因此,通过思政课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信仰教育就必须将其共产主义的深刻内涵作为重点,充分解决学生们在理论方面的短缺,旨在让青年学生的信仰具有科学的理论支撑。
  马克思共产主义的宗旨是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即实现人的精神满足于物质满足的双向契合,简单来说就是私有制的灭亡以及公有制的建立,因此在对共产主义的内涵进行解读时我们可以从马克思的“公有制”和“现实的人”来进行分析。
  首先,公有制的存在是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础之上,实现共产主义主义的必然前提就是私有制的灭亡。马克思在自己的著作中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们大肆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包括土地等,这样的后果是大量的基层人民无法谋生,只能凭借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成为被剥削者,在这一过程中,资本家对工人创造出来的剩余价值进行了无偿占有,对自己的财富进行不断的积累,出现资本增值的现象,工人阶级是越来越穷,资本家靠着剥削越来越富,整个社会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而在私有制的建立下,劳动者所创造出的一切剩余价值被剥削和占有,只有公有制才能解决这一切,只有私有制的消亡,人们的劳动才能真正的实现自由。马克思、恩格斯在其巨著《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即要实现对资本私有制的废除,不过,应当注意的是共产主义并不是要对每个人通过其劳动而获得的合理合法财产进行废除,个人通过自由劳动而获得的财产应当是不受侵犯并且被保护的存在。指的注意的是所谓公有制强调的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并非是简单的某个产品的共有。
  共产主义社会最显著的特征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生产力也高度发达。在马克思的构想中,资本主义为共产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根据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三个阶段的论述开展来。在“人的依赖关系”这一发展阶段,社会展现出极低的生产力水平,社会关系呈现为大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依赖基础上来进行生产。在“物的依赖关系”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大量提升,人们在进行物质生产时不再是简单的生产而是必须凭借商品之间的交换来实现,表现出社会中交换对货币之间的依赖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人对物的极度依赖关系使得“三大拜物教”即商品、货币、资本拜物教出现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人与自身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共生产生着负面影响,共产主义社会存在的目的也包括让工人阶级的劳动变的自由、自愿,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从而使得实现集体共同财富的动力不断。生产关系的改变影响着生产力的改变,积极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促进作用,且社会分工、劳动时间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生产力的发展。共产主义社会中,劳动者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无差别。此外,各种新型科技在社会范围内广泛应用,对于生产率的提上具有积极影响,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最终促进共产主义社会的建立。
  共产主义代表着的是人们精神与物质世界都极度满足的社会。唯物史观中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在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中,生产力高度发达不进满足了人们对物质的需求,也满足了人的精神需求。其一,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劳动者的精神层面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各种压迫工具的消逝,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社会稳定安康,人们生活幸福满足,这些都对人们精神生活的塑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共产主义人们精神世界的建立塑造了良好的环境基础。而在马克思所绘制的共产主义蓝图中,教育高度普及,每个社会成员都可以接收到高质量、全面且真正公平的教育,这对于提升每个社会成员精神世界的意义非凡。其二,人们在精神世界得到满足之后,在社会中变现为人与自身、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各种异化关系随之消逝,人们能够自觉地为社会建设贡献力量,与他人之间也能够相互尊重、和谐友爱。在面对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时能够遵守自然规律,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共生。其三,共产主义追求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对社会整体精神层次的提升需要以每一个社会成员高尚精神世界的建立为基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只是在知识领域还要包括精神领域的发展。劳动者在共产主义社会能够自由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这不仅有助于人的全民发展,而且对人的精神世界构建也能产生一定的促进。高尚的精神世界一经建立,在社会中就会被社会成员所认同并逐渐的去践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对人的全面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总而言之,共产主义就是在建立起公有制的基础上实现人们物质以及精神财富的高度满足的社会。列宁命名马克思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个阶为社会主义阶段。等小平同志曾说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优越性,具体而言就是在生产力方面,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比之资本主义它的发展是更快的,而且它不仅注重生产力的发展,更是在这个基础上不断满足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求。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我国的社会主义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仍处于初级阶段,大力发展生产力仍旧是目前我国社会的重要任务,实现物质与精神的双向文明是新征程我们的追求目标之一。目前,我国不仅在发展经济方面加大力度,更是在数字以及只能技术等方面加强了研发精力,前者是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必然要求,后者是提升人们精神需求的重要举措。我国的这些举措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及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战略步骤,同时也是由社会主义迈向共产主义的重要步伐。
  二、通过思政”课加强学生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路径
  青年学生生在春风里,成长在和平中,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认知稍有匮乏,加之网络信息时代,各种意识形态领域的纷争不断,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如何用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来为他们保驾护航,让他们在新时代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和社会主义建设者,就需要我们在进行思政教学的过程中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实现线上线下、理论实践的双向联动,从而提升教育的成效。
  第一,以教材为总依托,将共产主义教育贯穿思政课程始终。在2021年新修订的思政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第七章针对“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实现”做了专门的论述,但是针对整个思政课而言,如果仅仅将这些内容只集中在一章来看就显得过于薄弱了。共产主义的内容、内涵等是马克思主义在哲学领域的精魄所在,“关系到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几乎所有重大原理和概念、范畴的正确把握”,学生对共产主义的正确理解和认识就蕴含在对思政课的消化以及吸收上,因此在进行思政教育的时候就要注重将共产主义教育贯穿在思政课始终,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的重点介绍上,《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中共产主义思想诞生的重要标志性著作,这有助于学生对共产主义形成的了解,也能让学生清晰的看到马克思和恩格斯并不是一开始就坚信共产主义,而是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他们一来是崇尚宗教信仰后来转为了科学信仰。因此对共产主义形成的把握也是不断深化对共产主义认识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是代表全人类解放的科学,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目标,通过思政课对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内容进行传授,能够使学生在《共产党宣言》学习了解的基础上对马克思勾画的人类社会未来理想状态产生了解,能够实现在生活中用马克思主义发展及批判的眼光来看待社会的前进,让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并开出绚烂的花朵。
  第二,以思政课教学为主,打造学生心中的“金课”。学生的日常课堂学习使他们进行知识获取和吸纳的主要渠道,如何能让共产主义教育走进学生的头脑中,坚定其信仰,就必须以思政课教学为主,打造学生心中的“金课”。传统的思政教学大都是缺乏创新、墨守成规,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灌输,忽视了学生在教育及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课堂枯燥乏味,让学生对思政课教育失去兴趣,对教学的成效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思政课教学应该守正创新,在对传统教育教育方式遵循的基础上,对教学思路进行充分转化,实现对思政课教学的创新,对课堂内容进行多样化的丰富,增强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加积极,能够主动思考,不仅让学生通过思政课堂在思想上有获得感,更是在情感上产生了极大的认同感,使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通过思政课进入学生的思想领域。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应用各种影音资源,随着网络化的发展,影音素材成为了日常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甚至在许多思政课堂上成为了特色,思政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的相关教学中可以适当的加入影音资料以及视频等。从而活跃课堂教学,影响学生心灵,让共产主义的痕迹烙刻在学生的心中。其次,要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各种教育平台,例如雨课堂、课堂派等,在雨课堂中可以实现教育者对学生的管理,能够在雨课堂中实现互动以及交流,资料分享等。教育者可以将共产主义的相关内容上传到雨课堂,让学生随时随地的进行讨论学习。最后,建立小组学习模式,在对学生进行思政课教育的过程中,可以按照人数划分小组,让小组成员围绕共产主义的相关问题展开讨论,这种教育形式可以使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充分散发思维,培养其独立自主的思考能力,不仅如此,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交流深化对共产主义相关思想的认识,对整个小组的共产主义理念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三,以课外实践为辅,建立第二课堂。以课外实践为辅助教学,建立第二课堂,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种途径:首先,可以在学生中开展相关内容的读书学习会。总书记曾提出“要炼就‘金刚不坏之身’,必须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在学校的时光对思想政治教育梁宇的作品进行认真研读如《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等等,旨在不断实现对自身理论水平和思想层次的提升,其次,在学校开展学习雷锋主题活动,可以选取共产主义的相关主题开展调研或者排练话剧、微电影等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受到思想方面的感染,内心深处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岁我国社会发展历程中的艰难困苦产生深刻的认识,从而明确自己学生阶段的使命担当。最后,要引导学生学习模范人物,对身边的共产主义人物、建筑等进行考察学习,如,参观共产党一大会址、南湖红船等,让他们亲临其境的感受中国革命的伟大,学习那些为革命献身的先烈们身上所具有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新时代,青年学生们要牢记初心,学习先烈们的品质和精神,以铸就自身的“钢筋铁骨”,将自身的理想信念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进行充分结合,牢固树立共产主义信仰,争做新时代四有青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4.
  [2]侯惠勤.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魂[J].红旗文稿,2015(18):4-8.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74.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5.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30.
  • 【发布时间】2023/11/4 16:49:26
  • 【点击频次】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