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初中历史课堂中渗透文化自信的路径探究

 

【作者】 邹银萍

【机构】 广东省梅州市学艺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历史学科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立足点,具有较强的育人导向,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青少年学生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立足时空,运用史料,认识中华文明演进的漫长历史,使之了解并认同在此期间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而树立文化自信,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文主要从初中历史课堂中渗透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入手,尝试融合地域资源探究其实施路径。
  关键词:历史课堂;文化自信;实施路径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这包含了文化自信的主体和客体两个要素。主体为国家、民族和政党;客体为自身文化,即“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一、初中历史课堂中渗透文化自信之重要性
  党的十八大以降,关于文化自信的相关性研究呈现发展、繁荣之势。十九大以后,教育界亦掀起了提升文化自信的讨论热潮,要求教育改革要始终坚持文化自信之理想信念,否则“难以触及心灵深处的精神基因,也难以在一个更大的历史坐标和文化使命上解决国家情怀的‘落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自信,曾多次在重要大会上强调文化是国家和民族之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22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2022年版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它准确理解和把握党和国家在教育改革方面的要求,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以期增强课程思想性。由此可见,新课标的出台体现了国家在基础教育中贯穿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亦将培固文化根基,助推文化兴盛作为坚定文化自信的神圣使命;更对初中历史课堂渗透文化自信提出更具体的要求和更高层次的目标。
  二、初中历史课堂中渗透文化自信之路径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对自身文化价值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坚定信念,对自身文化自信积极践行,方能在国家建设、民族发展的道路上笃定前行,进而有为。青少年学生是党和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初中阶段是其主体发展的关键期,学校教育是青少年核心素养培育的主阵地。初中历史课堂首先讲述了延绵五千余年的中华文明的演进,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成就辉煌,在学习过程中较易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和自豪感,使之形成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进而实现初中历史课堂文化自信之渗透。
  (一)历史常规课堂:厚植中华传统优秀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备能反映中国文化健康的精神导向;在任何时期都能激发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认同感,鼓舞人们前进;既具有历史继承性和稳定性,又有中华文化的活精神,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等特征。
  初中历史常规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掘教材中优秀文化遗产,从中国历史板块感悟中华文明的多元性和统一性,在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其实施路径有三:其一,可融入地域优秀传统文化,在丰富教育内容的同时促进学生对地域文化的理解和升华。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是构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梅州地区形成的独特的客家文化为中华文化的发展继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例如,我市某校曾尝试将线下历史常规课堂与线上云游中国客家博物馆相结合的方式讲述《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课。通过《寻找梅州的时代记忆》临时展厅向学生展示改革开放前后梅州衣食住行通信等方面的变化,“以小见大”来感受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巨变;通过对地域文化的再认识“以点带面”地肯定中国共产党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社会经济得到跨越式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再上新台阶的突出贡献。
  其二,可通过呈现大板块、大单元的综合性专题复习等方式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符合新课标提出的“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整合教学内容”的教学建议,提倡以板块为单位串联知识点突出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例如,我市某校初三复习课堂中开设“当北京冬奥会遇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专题课。通过梳理中国古代史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各历史时期的具体表现,引导学生用唯物史观理解每个历史事件的纵横关联;用时空观念领悟时代背景下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影响。通过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会其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正如习总书记所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 深刻认识其对中华民族的历史与现实的影响,它亦发挥着推动世界文化发展的作用。
  其三,历史素质教育第二课堂是“双减”政策下优化课程设置的新形式,是延续初中历史常规课堂的相关教学活动,充分利用也可实现厚植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之功效。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一环,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理念与思维创新,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根据梅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展示馆的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市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7项、省级44项、市级126项。我市某校就地取材开展“客家非遗进校园”项目,将蓝染、杯花舞、客家山歌和客家筝等非遗文化引入历史素质教育第二课堂。使学生近距离感受客家非遗文化魅力的同时,在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实现文化自信之渗透。
  (二)历史研学课堂:传承中国特色革命文化
  革命文化于革命与战争时期生成、发展而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斗争,在革命实践中产生的革命遗存等物质文化和革命精神、革命理想等精神文化的总和。
  革命遗址是红色文化符号,彰显着灿烂的革命斗争精神,承载着厚重的革命文化历史。梅州是广东省唯一的全域原属中央苏区地级市,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据广东省2021年发布的首批《广东省革命文物名录》记载,梅州入选不可移动文物87处,可移动文物12件(套)。据统计,梅州目前共有登记在册的红色物质文化革命旧址设施共计366处。2020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建立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的工作要求。因此,初中历史研学课堂中可因地制宜进行革命文化的渗透教育。这也符合新课标中提倡的“重视对学校资源的利用”、“多方面开发与利用社会资源”服务于历史教学活动的宗旨。
  其实施路径有二:其一,开发特色研学的校本课程。我市某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本校红色资源为依托,将“红色教育”与“研学旅游”紧密结合,开展“校园红色行”的特色研学活动,创设校园红色研学基地,开发红色校本课程,设计红色研学路线,激发学生“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的“攻关”精神;传承革命先辈坚忍不拔、英勇不屈的红色革命精神。
  其二,可进行红色文化研学游览。梅州可深厉浅揭地结合当前办学旧址地域的文化内涵和革命老区丰富的山水人文资源和古朴淳厚的民俗民风,加快植入文化展览、文化旅游、教育科普等功能,修复成为广大青年学生“寓教于游”的公共场所,实现办学旧址功能复合化利用。也可借鉴粤港澳大湾区正在开展的文化遗产游径工作,突出梅州客家文化、红色文化和侨乡文化特色,通过串联周边的红色革命文物古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特色小镇美丽乡村以及南粤古驿道等旅游资源,形成以五华—梅江区方向为主要游径,以兴宁—梅江—梅县—蕉岭为次要游径的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红色文化旅游线路,打造成为展现梅州传统民居建筑精华、爱国主义情怀的研学基地游线和红色文化主题旅游线路。
  通过以上历史研学课程或可加强青少年学生对红色文化、苏区文化、客家文化等爱国主义教育。在研学中完成情感共鸣、责任共担、价值共识等红色文化的思想和革命理想信念之教育,在传承中国特色革命文化之时帮助青年学子树立正确党史观和人生观、价值观。
  (三)历史教育教学:培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一种新文化范式,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形成和发展于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使我国走上一条有别于传统文化、西方文化的文化强国发展之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党的十八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凝练为二十四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教育要发挥培根铸魂之作用,落实立德树人之任务就必须将培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于整个历史教育教学中去。
  其实施路径呈现多元化。例如,学校可开设“历史文化宣传角”宣传“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戚继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等历史人物的爱国情怀;可设置“历史人物学习周”学习王进喜、雷锋、焦裕禄和邓稼先等历史人物精益求精的敬业奉献精神。在相应的历史教学中可创设“商鞅立木为信”情境感悟诚信在推行变法过程中所起之作用。通过学习儒家仁爱,墨家兼爱,道家不扰民等诸子百家思想理解中国自古以来的友善。……总之,在历史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平台和资源,形式多样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达到培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目的。
  三、结语
  厚植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方能彰显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传承中国特色革命文化方能唤醒中国文化的热血活力;培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能指引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文化自信是一个个体、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指向标和支撑点。文化自信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道路上的动力来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支撑。一言以蔽之,渗透文化自信,对个人、民族和国家均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中渗透文化自信,既是落实教育改革的聚焦点,又是满足教育受众的内在发展需求。
  注:本文为2021年广东省中小学三科统编教材“铸魂工程”专项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历史课堂整合构建的策略探究”(课题批准号:GDJY-2021-A-b18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云杉:《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对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中)》,《红旗文稿》,2010年第 16期。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7月1日)》,《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第002版。
  [3]刘涛:《教育改革要坚持文化自信》,《中国教育报》,2017年3月11日。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1页。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第2页。
  [6]李宗桂:《试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学术研究》,2013年第11期,第37页。
  [7]林开钦:《客家通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389页。
  [8]张应杭、蔡海榕:《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页。
  [9]杨霞:《中国革命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论析》,《决策探索(下)》,2021年12月,第84页。
  [10]张春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当代中国新文化》,《党政论坛》,2017年12期,第8—10页。
  • 【发布时间】2023/10/18 5:44:06
  • 【点击频次】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