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家校社协同:“双减”政策下劳动教育实施新路径

 

【作者】 石萌萌

【机构】 安庆师范大学数理学院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劳动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校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家校社”协同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的“痛点”。目前,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家校社协同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三方认知偏差,缺乏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目标定位不清,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责任边界模糊,缺乏动态的协同机制。因此,要把握劳动教育本质内涵,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细化劳动教育定位目标,融合劳动教育知识体系;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整合数字化教育资源。
  关键词:“双减”政策;中小学劳动教育;家校社协同
  一、问题提出
  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劳动教育提出了深刻的思考,他强调,必须将劳动素养、劳动意识、劳动精神、劳动技能、劳动态度及其相应的品德培养摆在首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党和政府也对其实施提出了更高的标准。2022年5月,教育部正式印发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规定了三大部分及十个任务群的劳动课程内容。“双减”政策的推动和实施,有利于形成由“家校社”三个主体共同支持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的教育生态系统。同时,有了家校社的三方协同,未来劳动教育研究才能进一步做好、做实到做优,为“双减”的落实提供内在动力。学校应加强与家庭、社会的互动,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加强父母对劳动教育的认识,整合学校、社会、家庭的力量,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载体,构建“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形成育人合力,推动劳动教育的深入开展,使同学们在劳动过程中体会到劳动的乐趣,实现自身的价值。但是,家校社协同推进劳动教育仍面临一些现实困境,如何让中小学劳动教育得到更深层次的提升,这是目前教育者和教育管理者所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
  二、家校社协同推进劳动教育的实施困境
  目前国内不少学者对劳动教育价值功能与实施途径展开研究,有学者从积极行为塑造的视角对劳动教育内涵进行了阐释,并强调其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提供了劳动育人制度的新思路;也有学者从课程论的角度进行探索,提出通过设计符合学校特点的课程,实现劳动育人价值;同时随着“双减”政策的颁布与实施,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受到越来越多的的学者推崇,探索劳动教育的家校社共育新路径。有的学者从交叠影响域的角度分析了家校社从分离走向融合的归因,以此形成劳动教育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格局。也有学者从综合实践活动视角提出构建家校社“三方联动”的劳动教育方式,以促使劳动教育规范化、系统化、常态化,增强劳动教育实效性。然而,以家校社协同的方式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仍面临一些现实困境。
  (一)三方认知偏差,缺乏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的关注点仍滞留在学习应试教育知识、提高学生成绩上,而对劳动教育课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价上缺乏关注度。“双减”政策的切实执行,使得义务阶段劳动教育日益受到重视。但仍有部分教师对于劳动教育的内涵没有准确把握,甚至将“劳动”作为惩戒学生的手段,使学生惧怕劳动、歧视劳动,这对学生劳动素养的养成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家长对劳动教育缺乏科学的认识和理解,形成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错误观念,以致于学生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除此之外,劳动教育的社会主体缺失,社会发展与学校教育的严重脱节,也是导致三方对于劳动教育认知偏差的重要原因。
  (二)目标定位不清,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
  劳动教育目标是进行劳动教育实践的“指向标”,也是评价劳动教育实效性的“准线”。但目前各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差强人意,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家校社各主体对劳动教育的目标定位不清晰,存在目标错位、目标偏离以及目标落实片面等问题,缺乏对劳动教育系统的理论研究。针对此情况,不少研究者进行了调查访问,发现大多数教师对劳动教育政策及劳动教育课程标准内容并不熟悉,一些家长对《家庭教育法》及相关国家法律法规也不甚了解,只是盲目遵从学校要求参加家长会等活动。此外,关于劳动教育的社会资源短缺,例如,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受国家政策、经济发展水平、地方特色等的影响,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情况。
  (三)责任边界模糊,缺乏动态的协同机制
  当前,我国家校社协同的制度体系还不健全,三者的责任边界尚未明确。在实际的走访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家长并未正确认识到自己所要承担的教育职责,缺乏家校共育的意识;学校和社会并未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家长过度依赖社会培训机构,缺乏多元的协同育人方式。家长在教育中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学习几乎都是包办代替,忽略了孩子的主体地位;学校教育更多地承担了部分教育职能,往往忽略了家庭教育,将家庭中的劳动教育完全转移给社会机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本质上是不同的,二者有着各自独立的价值体系和责任边界。“双减”政策的有效实行,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各司其职、各尽所能。为此,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要明确各自的教育边界,应当以家庭为基础、学校为主导、社会为保障建立相互补充,相互配合的动态协同机制,共同发挥劳动育人功能。
  三、家校社协同推进劳动教育的实施策略
  针对目前我国家校社协同推进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可借鉴和学习国外的家校社共育思路和做法,将其丰富、系统和专业的理论实践与我国国情相结合。美国强调家校间的合作伙伴关系,成立国家、州、学校三级家长教师协会(Parent-Teacher Association,简称PTA),美国三级PTA不仅可以独立运作,还会上下联动、配合。日本效仿美国也同样建立了三级PTA,结合本国实际情况,充分挖掘家长、家庭、社区教育资源,并不断利用这些资源开展PTA活动,努力提高家校共育的实效性。在英国,家长往往以助手的形式参与到学校的教学事物当中,学校主要招聘一些受过培训的家长来协助教师展开工作。对家长而言,参与学校事物是他们的一项重要权力。俄罗斯设置了“工艺学”课程作为劳动教育的重要且独立的载体。在课堂中主要强调劳动技术的问题。在日本没有开设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而是将其融入到社会、公民、技术、家政等课程,渗透全方位劳动教育、重视多样化劳动体验、注重系统劳动知识学习、强化“家校社”协同共育。
  (一)把握劳动教育本质内涵,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劳动教育本质就是劳动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就是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劳动教育的主体对象是大中小学生,必须将劳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变革以往教师的课堂说教与单纯的“满堂灌”或理论灌输、道德说教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劳动观,增强自身成长成才的主体意识,充分利用一切家庭、学校、社会资源,积极投身于实际的劳动过程中,享受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所带来的成就感与获得感,通过系统科学的劳动课程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进而培育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为此,家校社三方都要充分把握劳动教育本质内涵,首先自身要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才能“以身作则”,形成热爱劳动、重视劳动的氛围,进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细化劳动教育定位目标,整合数字化教育资源
  目前,我国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劳动教育课程总目标以及具体的学段目标。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家庭教育逐渐从传统的线下教育转向线上线下融合的“互联网+”模式,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资源平台,可以更好地促进家校共育。当前,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中存在“重智轻劳”“重知轻行”现象,家长和社会对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劳动教育目标模糊、内容不清、形式单一,实践过程中存在盲目性,难以真正发挥劳动教育应有的作用。因此,需要家校社三方根据新时代劳动教育定位目标及中小学劳动教育内容标准,结合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共同制定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三) 明确三方主体责任,构建动态协同育人模式
  “双减”政策的实施,对家庭、学校和社会来说,即是机遇又是挑战。三方协同育人是落实“双减”,促进劳动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而要保证三方协同育人的顺利进行,就必须明确三方教育主体的职责和合作。“家校社”协同育人是将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力量有机整合起来,使其形成合力,共同承担起培养具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因此,中小学劳动教育要以落实“双减”政策为目标,要在政策引领下构建家校社三方动态协同育人模式,从而实现“以校带家”“以家促校”“家校合育”的三方协同育人机制。采用课前提出劳动教育主题,课中讲解劳动知识及发展历史等,课后进行劳动机能训练等方式,充分调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力量,形成家校社三方的动态联动,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开辟“双减”政策下劳动教育的新路径。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 的通知[EB/OL].[2022-04-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
202204/t20220420_619921.html.
  [2] 牛瑞雪.中小学如何构建劳动教育特色课程体系:落实《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实践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20(5):11-15.
  [3] 刘希平,徐慧,郝卫红,唐卫海.小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与劳动能力的培养——基于积极行为塑造的视角[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2):76-81.
  [4] 林秋玉.劳动教育要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J].人民教育,2021(12):63-64.
  [5] 谭轹纱,简天凤.劳动教育的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J].中国教育学刊,2021(05):106.
  [6] 程豪,李家成.家校社协同推进劳动教育:交叠影响域的立场[J].中国电化教育,2021(10):33-42.
  [7] 雷丽珠,易骏.综合实践活动视角下的小学劳动教育[J].教学与管理,2020(35):26-28.
  [8] Take Your Family to School Week[EB/OL].[2020-02-24].https://www.pta.org/home/events/PTA-Take-Your-Family-to-School-Week.
  [9] 张丽竞.国内外中小学家校合作研究综述[J].教育探索,2010(03):158-159.
  [10] 王艳玲.英国家校合作的新形式——家长担任“教学助手”现象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4(07):52-57.
  [11] 庄坚俍,高磊.劳动教育的国外模式与课程实施[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1,(02):77-81.
  [12] 蒋洪池,熊英.日本小学劳动教育:形式、特点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20,47(12):71-81.
  作者简介:石萌萌,1998年3月,女,汉族,河南周口,教育硕士在读,安庆师范大学数理学院
  • 【发布时间】2023/8/5 12:15:49
  • 【点击频次】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