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命教育中存在问题与突破路径

 

【作者】 海景龙 刘卓红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生命是人存在的确证和发展的载体。生命教育作为一种终身教育、全人教育,贯穿人的一生。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中小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关键节点和重要时期,其生命品质关乎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开展生命教育尤其重要。当下中小学生存在生命意识淡薄的问题;教育部门对学校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面对安全问题时,中小学生的防范风险意识较低、自我保护技能不足等现实困境。对此,我们要正视问题,精准施策,合力推动中小学生命教育的顺利开展,以实现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中小学生命教育;现实问题;突破路径;高质量发展
  生命是人存在的确证和始基。青少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中小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关键节点和重要时期,中小学生的生命品质如何,关乎国家与民族的未来。我国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年)》在战略主题中明确提出要教育学生“学会生存生活”,“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也明确提出,要重视生命与安全教育,建立健全中小学各学科学业质量和体质健康标准[1],把生命教育置于基础教育的重要位置。
  生命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本文指培育中小学生优秀生命品质的一种教化活动,其目的在于使学生从小就懂得生命的可贵,能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实现生命的价值,从而获得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近年来,青少年杀人、自杀、意外死亡、自残、心理健康异常等生命异化问题事件频出、不时见诸报端,这些事件的频发令人痛心、引人忧思。引发这些事件有多种原因,比如社会转型期的“泛功利化”思想倾向、当代教育价值取向的偏差等。但也必须承认,学校对生命教育不够重视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那么,如何通过分析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命教育现状,找出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且做到有针对性地精准施策,这是摆在中小学教育工作者面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当前中小学生命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中小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现象普遍
  受社会转型期“泛功利化”思想倾向、当代教育价值取向偏差、家庭教育误区、泛娱乐化等不良大众文化等的冲击影响,当前中小学生普遍面临学业负担重、精神压力大、无序竞争多、休息运动时间少、评价标准单一等问题,导致生命和身心过早陷入异化和困顿的境遇,遮蔽了生命的灵性和活力。导致现实中生命异化现象比比皆是,“表现为:众多学生人生目标和方向不明,人生的意义与价值难觅,学习过程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其生存品质低下;又有许多学生只专注于当下的生活感觉,淡化了生命的意识。。。轻则陷入了郁闷、无聊、纠结、‘活得很累’,重则发展到网瘾、自闭、斗殴、自残;再严重者就沦落到吸毒、自杀、伤害他人的种种困境之中。”[2]于是,我们看到在应试教育导向下,在现实功利主义压力下,出现了许多心灵扭曲的学生,出现了许多漠视生命的行为,以上问题的出现固然有多种原因,但中小学生生命意识的淡漠和生命价值的缺失是其重要的原因之一。中小学生出现的生命异化问题无不提醒人们在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学校和老师对生命教育认识不到位
  首先,重视应试教育,在抓学生知识成绩和技能培养方面成效显著,但在关注学生心灵和精神成长层面却做的不够,出现智育和德育“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窘况。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虽然主导推行素质教育多年,但在顶层设计、观念认识、贯彻实施和反馈督导等方面仍待深入和优化,“尤其是部分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校长的观念陈旧落后,忽视生命教育”[3],把生命教育看作可有可无,形同虚设。
  其次,受功利性因素催动和升学压力刺激,分数第一是学校、老师培养学生的主要目标,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大多是在“考试—分数”这一指挥棒的指挥下运转。相比之下,关于生命教育的意义、紧迫性等问题及其内容方面的认知有限,甚至对此有一定的抵触情绪。认为与考试升学无关的事情,即为负担;部分老师把生命教育视为家庭的事情,使学校开展生命教育处于可有可无的被动状态。
  由此可见,生命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健康体魄和良好心态,中小学生处于成人成才的“拔节孕穗期”,其心灵、人格和品质的培养塑造虽看似无形,但实际上却至关重要。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生理需要和整体生命需要;不仅要重视当下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更要重视学生生命人格的存在与发展,让生命的活力与精神在中小学基础教育场域跃然灵动、生机盎然。
  (三)中小学生的生命安全技能不足
  生命安全与健康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追求。有学者认为,当下学生极端生命安全事故之所以频发,“主要原因不是学校没有进行生命安全教育,而是泛化了生命安全教育,致使其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4]。其实无论是生命安全教育被泛化成生命教育,还是被泛化为安全教育,都必然导致出现一个突出问题:生命安全教育的过程被虚化,变得徒有其名。必须承认,生命教育和安全教育是一个庞大的内容体系,不能简单等同于生命安全教育,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生命安全教育既要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本质和价值,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和生命观,也要让学生掌握相应的生存知识和生活技能,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提升保全生命的能力。然而现实却出现一种普遍情况:要么生命安全教育被泛化为生命教育,淹没在生命教育的庞大体系中没有受到应有重视和关注,缺乏针对性和实操性;要么生命安全教育被等同于一般的安全教育,全面而不深入,广泛而不聚焦。所以,导致中小学生出现掌握生存知识、生活技能和生命安全技能不足的状况。
  二、当下中小学生命教育现实问题的突破路径
  针对当前中小学生命教育中出现的现实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到突破口和选择可行路径给予解决。
  (一)提高学校和老师的认识和重视度
  由于生命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不均衡,生命教育的理念还未能引起家庭、社会的足够重视,加之受功利主义教育理念的误导,单纯重视智育、追求分数,生命教育遭受各种误读和曲解就在所难免。因此,我们要通过各种媒介宣传和加大对生命异化个案的分析力度,提升教育各层面对生命教育重要意义和现实价值的认识。尤其是要提高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学校各级领导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加强师资队伍专业培训,更新领导、老师们的陈旧观念。在教学安排上制定并完善生命教育课程实施体系,建立长效督导和考核机制,真正把生命教育落到实处。
  (二)纠正错误的价值导向,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由于教育功利化的错误导向,在应试教育主导下,中小学教育领域乱象频发。针对这些问题,应该从根本上拨乱反正。教育主管部门应完善教育体制机制,明确人才培养的价值理念和实践方向,大力推广生命教育,整治教育乱象,严厉打击中小学教育领域“伪教育”和极端功利主义行为,净化教育环境和风气。同时,注重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全方位加强中小学生生命教育,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和个性发展,先“成人”后“成才”,避免学生陷入过度无序竞争,以更好地提升中小学生的生命意识和实现全面发展。
  (三)大力推广生命教育,开设专门课程体系
  生命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关于课程设置,目前学界大致有几种代表性观点:分别是“独立设置论”、“学科渗透论”和“二者调和论”。其中“学科渗透论”认为不宜增设课程,应采取学科渗透方式开展生命教育。“主张‘渗透式’的生命教育者认为,单独开设生命教育课程,不仅会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也会造成教学内容上‘叠床架屋’之感。”[5]“二者调和论”认为应综合两种价值取向,整合多元开放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6]。
  笔者认为,虽然生命教育不仅仅是一门课程,但是现阶段没有课程作为开展基础和载体的生命教育是无法存续和发展的。首先,单独设置生命教育课程,不仅便于系统性、专门化和有针对性开展生命教育,还可以增强其社会认同感,有其外在的重要性与内在的必然性。尤其是在教育功利化倾向盛行的当下,不开设专门课程体系,生命教育的开展就很难有实质性的依托和保障。其次,由于生命教育课程设置不过度强调知识和分数,而更加注重实践性、体验性和生成性的特点。所以单独开设生命教育课程,不仅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还能更好地调剂学生的校园生活,助益学生的生命成长和情感、人格发展。所以,中小学应大力推广生命教育,开设专门课程体系。在课程开发中,应遵循明确的指导思想,设立明确的课程目标,确立明确的实施原则,构建分阶段、层次化的内容体系,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体验性和实践性。
  (四)明确生命安全教育与其它教育的边界,提升中小学生生命安全技能
  生命教育和安全教育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生命安全教育,在理论上务必要明确和厘清三者之间的边界,理论上混淆不清的结果就会导致认识上的误区和实践上的混乱。要明确,“不论是将生命安全教育放在哪类教育(如生命教育或者安全教育等)中,对于教育管理者而言都应该特别强调生命安全教育的核心地位和重要性,将其作为教育的首要和主要内容”[7]。具体到教育教学实践层面,在提升中小学生生命安全技能方面,应采用案例教学方式,以直观易懂的方法开展生命教育,让学生们更易接受,通过教学,教给学生一些保护生命安全的具体技能,如防火、防电、防溺水、防骗、防伤害等。只有通过常态化精准教育和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具体指导,才能更好地将生命教育落到实处并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6]朱成科,于博文.后疫情时期生命教育的价值审思与路径重构[J].教育理 论与实践,2021,41(17):3.
  [2]郑晓江.生命教育[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2:16.
  [3]田丽.当前中小学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7):18.
  [4][7]罗祖兵,周俊良.中小学生命安全教育的泛化与矫正[J].教育科学研究,2021,(12):64.
  [5]冯建军.生命教育实践的困境与选择[J].中国教育学刊,2010,(1):35-38.
  【本文系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批准号:20BKS11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海景龙,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刘卓红,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发布时间】2023/8/5 12:15:17
  • 【点击频次】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