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分众化视域下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浅析

 

【作者】 郝慧玲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促进青少年更好更快地茁壮成长事关民族复兴。通过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分众化的内涵,理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分众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掌握分众的原则和依据来推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分众化的实施,从教学内容对象化、教育方式接地气化、教育角色互动化三个方面着手,以期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
  关键词:分众化;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当前,社会大变革导致青少年思想行为方式的多元化,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挑战。要与时俱进改进与优化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以分众化的理念不断创新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少年心中扎根结果,促进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循序渐进、理直气壮地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分众化对当前和今后时期办好思政课,增强思政课有效性和针对性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分众化理念的提出及对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分众化理念的提出。分众化理念来源于传播学,指传播者在研究与了解受众的心理特点和需求之后,根据不同受众选择不同的内容、方式和手段进行有针对性的传播,最终合理配置传播资源,使传播效果最优化。分类依据包括受众的性别、种族、出身、年龄、职业、需要、文化水平等,核心是精准投放。虽然教育学中尚没有分众化的相关理论,但分众化的教育方法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他在教育弟子时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方法和理念,即现在的分众化理念。我们将这一理念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按不同的教育任务、教育对象的年龄、兴趣、能力、需求和文化层次等不同特点,将教育对象细化为不同类型的受众群体,然后针对不同受众精准选择对应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手段分别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减少工作盲目性和随意性,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最优化。
  对青少年进行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是对我党思政工作经验的继承和发扬。党素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分众化的方法理念历来贯穿于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政工作的始终。仅在《毛泽东选集》中,开篇就谈到了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问题。为分清敌友,毛泽东主席在调查实践中细化中国社会各阶级成分,分而化之,区别对待,以团结真正的朋友来攻击真正的敌人。在宣传思想工作中,毛泽东主席根据群众的行业特点、知识背景、理解能力、认知水平等把宣传对象分为农民、工人、知识分子、不识字的士兵、女同志、年轻人、反动大军等进行有针对性地宣传鼓动,“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到什么山,唱什么歌”,从而达到最优宣传效果,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紧紧的团结在自己周围。这为我们当前分众化地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历史依据和宝贵经验。
  对青少年进行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符合“以人为本”育人理念。青少年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生理、心理特点,他们的理解能力、认知水平、接受能力等都层次不一、参差不齐。然而目前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仍然存在诸如教学内容片面化、教学对象笼统化、教学模式教条化、社会环境复杂化等一些突出问题。如教学内容上部分学校只专注于知识理论的传播,却忽视了现实教育;教学模式上依旧是以传统课堂教授方式,这样也很难吸引学生。对青少年进行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三观,有利于其自身价值的实现,有利于培养和造就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就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青少年分化、细化为不同受众,对青少年进行“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式因材施教,以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达到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效果最优化,尽量避免效果大打折扣等不良现象。
  二、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分众化的现实必要性
  对青少年进行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还是由青少年政治素质现状、发展需求和我国发展实际所决定的。政治素质主要包括政治立场、品德以及水平。当前青少年政治立场较为坚定,政治品德和政治水平状况总体良好,健康向上。但也存在着内心苦闷,精神生活贫乏,渴望理解,理想信念匮乏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青少年的身体心理发展、社会关系适应、追求独立自主、建立符合现实世界需要的价值体系等一系列发展需求要求对这一群体进行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较2021年12月增长3549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5.6%。2018年以来,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连续四年保持增长态势。2021年达到1.91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为96.8%,较2020年(94.9%)提升1.9个百分点。在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电子产品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休闲娱乐方式。我国互联网普及率如此之高,而西方敌对势力则利用青少年思想不成熟、辨别是非能力弱、思维活跃等弱点和网络的隐匿性、虚拟性、开放性等特点,通过一系列文化产品如电影电视漫画等潜移默化对青少年进行文化侵蚀渗透,试图对我国进行“分化”,危害国家安全。如美国个人主义精神在深受我国广大青少年喜爱的美国电影《绿巨人》《蜘蛛侠》《007》等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与我国所倡导的集体主义价值观背道而驰。这类文化产品或公开或隐蔽地倾销着西方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政治理念和生活方式等,潜移默化地侵蚀着我国广大青少年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三观,对缺乏甄别能力的青少年产生误导。
  青年兴则民族兴。青少年的成长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复兴。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与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息息相关。也只有保证国家长治久安,青少年才能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因此,在数字化的背景下坚决抵制西方霸权文化对我国青少年渗透演变,就要看到青少年思想的动态性和发展性,充分挖掘“中国元素”和“中国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分众化地对青少年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三观培育和核心价值观涵育工作,从而提高并增强青少年对不良文化侵蚀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快乐生活,健康成长。
  三、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分众化的实施
  (一)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实施“分众”的基本原则
  对青少年进行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层次性原则。坚持学生主体地位,把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依据青少年年龄阶段和发展端点将教育对象分层化,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满足其多层次的需求。层次性的原则要求思政教育从学生客观实际出发,根据不同青少年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做到同等情况同等对待,不同情况区别对待,不断探索开发青少年自身优势潜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更好的发展。
  对青少年进行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合作性原则。若想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最优化,在对青少年进行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时还需将家庭学校社区三个方面统筹考虑,同步进行,任何一方都不能唱独角戏,不能缺席。教师在深入实际了解学生家庭背景端点、社区环境端点,把握学生学习基础后,对青少年思政教育过程中就能做到有的放矢、胸有成竹,就能有针对性的精准施教。家长也要及时向老师反馈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心理状态等,做到与学校教育同频共振不脱节。
  对青少年进行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整体性原则。一方面,我们要根据青少年年龄阶段和发展端点的不同,量体裁衣因材施教,精准的对青少年进行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我们在分众化的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也要立足于学生共性,充分发挥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教师队伍的“主力军”作用和课程建设“主战场”作用进行集体施教,做个别工作同时不忘抓共性。
  (二)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实施“分众”的基本依据
  1.年龄阶段
  在第一部具有普遍法律约束力的保障儿童权利的国际性约定《儿童权利公约》中,将“儿童”界定为“18岁以下的任何人”。在我国年龄段划分中,普遍采取0岁-17岁(周岁,下同)为少年儿童时期、18岁-40岁为青年时期。因此,在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可以依据年龄段将青少年分众化为少年儿童、青年两个阶段予以分层次、分年龄、分重点的开展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少年儿童:生长拔节期。“少年强则国强”。家庭教育和中小学阶段的学校教育是少年儿童三观等各方面形成的初级阶段和关键期,也是其思想品德教育的起始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尚弱,若给他们强行灌输一些学问较为高深的理论知识可能适得其反。由于其根本无法理解这些对于他们来说枯燥乏味的“天书”从而丧失兴趣甚至厌倦抗拒,或瞌睡走神或心不在焉,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同时由于没有积极的反馈,老师也会丧失信心而不能理直气壮地讲好思政课。教育即生活,只有将知识与少年儿童的生活实际密切结合起来,可理解可感知,提高他们的兴趣,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律自主拔节,从而收获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青年:孕穗灌浆期。青年时期,其价值体系知识体系已基本形成,而三观仍未定型。青年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较少年儿童有所提高,高校思政课应依据这个时期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以“五爱”为主线,优化内容供给,“系统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确保“小树苗”顺利长成“参天大树”,为培养和造就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保驾护航。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学生在高校生活,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需要加以正确引导。”
  2.发展端点
  端点一词狭义上指线段或射线的起点或终点,广义上来看所有的区间边界点都可以统称为端点,这里指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起始阶段。每个少年儿童由于其家庭背景、学校环境、社区环境等不同,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和不一的理解能力、学习条件,这就使得不同的青少年有着不同的发展端点。因此,在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可以依据青少年的家庭背景端点、学校环境端点和社区环境端点对青少年予以分层次、分端点、分重点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家庭背景端点。家庭背景泛指父母的文化程度、价值观、对子女的期望、职业、收入水平、社会地位、家庭成员情况等。家庭是孩子接受社会化的最初场所。然由于每个家庭的家庭背景千差万别,导致青少年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端点。父母文化程度高、三观正、职业稳定收入高、家庭经济条件好、社会地位高的家庭,更易培养出优秀的孩子。他们的子女有比别人更优越的社会资源、人力资源,拥有优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丰富的课外书兴趣班、最好的家教等。反之则会产生父母为谋生外出务工、众多子女顾此失彼、对孩子学习期望低,孩子成为留守儿童、易沾染不良习惯、易辍学等严重后果。因此,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重点放在家庭背景较差学习基础薄弱孩子身上,提供差异化指导,更加关注这类群体的身心健康,对有不良心理问题学生进行积极疏导调节缓解。
  学校环境端点。学校环境指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境况。广义上指学校影响学生成长的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因素,狭义上指除教学以外一切无意识的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诸如宿舍、教室、图书馆、校园绿化等物质环境和校风学风等精神环境。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学校环境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润物细无声的熏陶效果。然由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巨大经济落差,导致孩子们的学校环境端点有着天壤之别。国家应继续加大对这些地区学校资金、互联网等技术扶持力度,坚持扶贫扶志和扶智相结合、“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相结合,逐步完善不发达地区学校办学条件,为其输送高质量教师人才。教师在对欠发达地区的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鼓励他们自信自尊自强,培养他们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品质。
  社区环境端点。社区环境是社区居民居住所在地的自然和社会等条件的综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单元。良好的社区环境有利于青少年拓展眼界、锻炼能力。反之,由于青少年身心发展处于关键期、知识经验贫乏、是非辨别能力差等弱点,不良社区环境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起着消极阻碍作用。然社区生活环境差、管理落后、物业和业主人际关系不和谐、居民休闲娱乐空间小、子女求学不方便等现象普遍存在,网吧、KTV、电子游戏厅等易让青少年沾染不良风气的场所鳞次栉比,而图书馆体育馆类基础建设严重不足,这种社区环境对青少年情感态度价值观有不良熏陶作用。因此,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应将重心放在受不良社区环境侵蚀学生身上。重视并加强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其渗透于创建文明家庭、小区等环节中,引导形成互助友好的社区氛围。
  (三)分众化教育应特别注意的教育对策思考
  教学内容对象化。对青少年进行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要将教育内容对象化,坚持“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相结合,认真研究青少年的思想发展实际。将话语表达朴素化大众化,高深理论故事化情景化,教育内容接地气、有温度。以小见大,提升思政内容的生动性、实效性、新颖性和鲜活性以引起学生关注。切实保证学生成功接收了讲授的内容而非“左耳进右耳出”,让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保持同频共振,凝聚共识,真正做到入耳入脑入心。
  教育方式接地气化。对青少年进行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不同接受能力,采取有差别的教学方式。改变教师自说自话按传统方式展开教学的定论式阐述,在课前精心设置自己独具特色的推论启发式创新教学流程,“一例到底”,感染人、引导人,提出问题,共同探究,深入提问、反问、追问加强学生思辨强度,最终推导形成结论。调动学生积极性,让课堂变得好玩、有趣,让教育与生活、生产、游戏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教育角色互动化。师生关系要改变传统的角色同一关系,改变传统疏远、淡漠、曲高和寡现象,转换角色、转换情感,换位思考,用朋辈关系来缩小与学生的隔阂,增加师生互动体验,增进教师亲和力,从教师自上而下的要求到学生自下而上的需求转变,构建情感归属和心理同一新型师生关系。让课堂不再是教师的独奏,而是师生共同的合奏。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21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EB/OL].https://www.cnnic.cn/n4/2022/1201/c135-10691.html.
  [3]刘建军.思政课:观照青少年精神成长的三个时期[J].红旗文稿.2019(9).
  [4]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EB/OL].https://graduate.shisu.edu.cn/0a/5e/c8875a133726/page.htm.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6]冯培.网络在线教育情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视角的变革[J].北京教育,2014(10).
  [7]张洹浩,陈卉.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弱化原因及对策探析[J].理论导刊,2021(4).
  作者简介:郝慧玲(1995-),女,山西晋中,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在读博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发布时间】2023/5/10 14:37:18
  • 【点击频次】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