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印度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比较启示

 

【作者】 王 喆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最能影响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关键要素。印度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在其社会类课程教学中。具体内容包括公民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这三大板块相互联系渗透,构成了具印度特色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对中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比较,利于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与完善。
  关键词:印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印比较
  自1947年独立以来,素有“民族博物馆”、“宗教博物馆”、“语言博物馆”称号的印度,为弥合其多元分散的信仰构成和历史上被各样外来文化撕裂的思想观念遗留,历届印度中央政府都会把国民价值认同的凝聚和国家价值共识的整合作为国家意识形态建构的重要工作,以期改变长期未形成稳固的印度社会核心价值观,缺乏共同奋斗思想基础的困境。
  印度中央政府期望通过学校教育来解除印度人民的精神桎梏,整合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正如旨在规划印度未来20年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指引——《国家教育政策2020》中指出:“该政策设想,我国教育机构的课程和教学必须培养学生深切地尊重基本的职责、宪法的价值、个人与国家的依存精神并能自觉意识到自己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的角色和责任。”①在印度,虽然并没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提法,但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内容却已然渗透并覆盖到其整个学校教育体系中。 
  一、印度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概况
  为实现国家整合和凝聚国民的教育目标,印度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在从高小到大学全国学校统一教授的社会类课程中。通过间接渗透的隐性教育是印度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
  印度《国家课程框架(2005)》曾强调:“社会类课程承担着创造强烈的人类价值规范的责任,即自由,信任,相互尊重和对多样性的尊重。社会类课程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和精神能量,使学生对威胁这些价值观的社会力量保持警觉。”②而且社会类课程能培养印度学生“对民主和平等,正义,自由,关心他人福祉,世俗主义,尊重人类尊严和权利的价值观的承诺。”③印度在初小阶段(1-5年级),主要是通过语言课、主题环境教育和劳动实践课程让学生对印度社会具有基本认知,并对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具备一定的敏感性。进入高小阶段(6-8年级),正式开设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等社会类课程;初中阶段(9-10年级)在高小的基础上增加专业程度更高,现实针对性更强的社会学课程,到高中阶段(11-12年级)再增加心理学和商务类选修课程。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各大学也会专设人文社会课程板块作为印度大学生的必修板块之一,其内容比高中课程更加细化和专业。
  应该指出,印度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印度政党政治的更迭高度关联。各执政党对各自政党意识形态的表达以及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把控,都能在社会类课程内容的微妙变化中寻到踪迹。以最具意识形态塑造性的历史教科书为例:印度独立初,国大党执政时期,领导层奉行世俗主义,相应地印度历史教材亦是以世俗主义史学为主。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具有印度教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的人民党的崛起,教派主义史学内容便取代了世俗主义充斥到印度的各级历史教科书中。
  二、印度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
  从具体内容看,印度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可划分为公民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三大板块,这三大板块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成了具有印度特色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其中公民教育是印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核心内容。
  (一)公民教育
  印度公民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忠诚服务于国家的“合格公民”,即具有强烈爱国热情、民族和国家认同感、愿意参与社会事务、共创印度美好未来的公民。公民教育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1、世俗教育。世俗教育是公民教育得以实现的基本前提。世俗教育主张将宗教信仰严格限定在私人生活范围内,期望完全排除各种宗教信仰对公共的政治生活的干预及控制。印度宗教繁多且历史悠久,一般印度人对自身身份认同更倾向于是教徒而非公民;传统及现代印度社会都惯常依靠宗教来凝聚人心。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印度国大党在执掌印度的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极力推行世俗主义教育。通过在社会学和政治学等课程中不断向学生灌输“我首先是印度人,其次才是某某教教徒”的世俗观念。如今,即便是极具印度教教派主义意识形态的人民党执政,面对日益全球化和开放的印度,其提升印度教的教派主义举措依然是在世俗主义学校教育的基本框架下隐晦且缓慢地进行着。 
  2、民族主义教育。印度是由100多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印度民族主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将多民族凝结成一个“印度民族”并培养学生对“印度民族”深切的认同感、归宿感和自豪感。印度民族主义教育主要在社会类课程中的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教学中实现,具体讲授:印度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甘地思想、印度社会发展史、印度及第三世界国家的自由斗争史和独立运动史等。这些课程通过对印度民族悠久璀璨文明历史的展现,能助力学生形成强烈的民族认同,并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印度民族精神的塑造及民族精神共识的形成都具有力的引导作用。
  3、国家认同教育。印度国家认同教育除上述的民族认同教育外,还从两方面入手:其一,历史与政治认同教育。主要通过学校的历史课和政治课展开,以培养具有印度国家认同和服务印度意志的人才为主要内容;其二,语言、文化认同教育。独立初,印度的教学语言多达80多种。1956年,印度中央教育委员提出“三种语言方案”即将通用语言统一整合为印地语、母语及英语。莫迪政府颁布的《国家教育政策2020》中虽明确表示:“三种语言方案将继续实施”,但实际上,着重提高了印地语和各种母语的教学力度,并称:“印度语言是世界上最丰富、最科学、最美丽、最具表现力的语言之一。这些体现在大量古代和现代文学(散文和诗歌)、电影和音乐中的印度语言,有助于形成印度民族特性和民族财富。为了丰富文化和民族融合,所有印度青年都应该意识到本国丰富多彩的语言,以及用这些语言创造出的文学作品所蕴含的宝藏”④。《国家教育政策2020》中还特别强调对印度古代传统梵语的学下,以保证本民族文化的传承绵延。可见,自人民党执政以来,以民族语言认同带动民族文化认同及国家认同的联动是印度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举措之一。
  4、多元文化共存教育:印度学校社会类课程的教育内容不断提醒学生,印度具有悠久的尊重思想文化多样性,兼容并包各种文化的优良传统。要求学生在当代印度社会也能实现各文化的和谐共生。印度的多元文化共存教育主要包括宗教共存与民族文化共存教育两大内容。以宗教共存教育为例,会在社会类课程中进行宗教价值观比较教育,使学生意识到各宗教基本价值的共性与互通,以教育各宗教教徒在印度的友好和平共处。
  5、劳动教育。印度的劳动教育不同于其职业教育,目的并非提升学生的职业和劳动技能,而是重在培养学生树立尊重劳动、积极奉献和服务社会的价值理念。甘地时期的劳动教育旨在改变“尊贵的人不劳动,劳动的人不尊贵”的印度社会错误意识,从而实现人人平等、社会和谐的理想。20世纪80年代以来,印度主要以“有益于社会的生产劳动”为方针推进劳动教育,并从初小开始,单独设立劳动教育课程。教学中将劳动价值观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在不断强化学生劳动意识的同时,组织学生到车间、农场和工厂开展体力劳动实践。随着劳动教育课的成熟,印度各级教育部门还将劳动价值观渗透到其他应用性强的学科中。印度理工大学毕业生在国际人力资源市场拥有“动手能力强”的好口碑正是印度劳动教育良好成效的佐证。 
  此外,印度的思想政治教育还体现在其对印度社会现代性问题的教育上。环境问题、人口问题和性规范问题是印度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比较突出的问题。在印度的各级社会类课程中都有所体现。
  (二)政治教育
  在公民教育的基础上,印度的思想政治教育还致力于进行以民主、法制、核心价值观教育为重点的政治教育。印度的政治教育以培育具有民主意识、政治辨别能力、政治参与意愿的公民为目标,主要体现在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等课程中。
  1、民主教育。主要内容包括:一、继承印度文化中鼓励争鸣的传统,教育学生通过争鸣保持开放心态,不压制任何言论,以形成稳定的民主传统。二、向学生介绍历来印度军人和文官都不参与国家的政治活动且要为国家效忠的传统,以促进政治稳定。三、教导学生应有自由的意志和权利,舆论媒体可发挥社会监督功能。印度民众和媒体都可以非暴力地表达不满。四、教育学生现性的议会民主制是印度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政党更替不会对国家稳定带来负面影响。
  2、法制教育。印度教育界期望“通过民主、法治和人权的手段实现国家重建”⑤。一直以来,印度各级教育部门均承担着贯彻印度宪法精神,普及法律基础的任务。例如,为强化印度宪法价值观教育,印度社会类各年级教材的每本书开头,都会摘录源自《印度共和国宪法》的具体内容。印度学校在课堂上通过对法律知识和法治观念的讲授,特别是真实法律案例的剖析讨论,以促进学生的法律思维,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提升学生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3、核心价值观教育。印度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力图将传统与现当代的核心价值观相融合。在传统的核心价值观中,注重从印度教的历史渊源中提炼出来的“非暴力”、“尊重宗教”、“消除蒙昧和宗教狂热”、“欣赏其他文化价值”、“反对迷信和宿命论”等价值观;印度建国初,国大党执政时期会选取“爱国、博爱、平等、自由、民主、世俗主义、公正、法治”等作为核心价值;而当今的人民党执政政府则选取“善心、牺牲、宽容、多样性、多元主义、正义、爱国、民主、正直、责任、正义、自由、平等、博爱”等作为核心价值观的当代部分融入到各学校课程教学中。
  (三)道德教育
  为应对资本全球化附加的道德危机,更为传承印度的道德传统,印度各届政府都重视在学校对学生强化道德教育。《国家教育政策2020》也指出:“教育必须培养学生的品格,使他们有道德、理性、富有同情心和关心他人,同时让他们为有报酬、有成就的工作做好准备。”⑥印度采用的是分层次的道德价值教育体系:一、个人道德层面,主要内容包括:尊重父母、师长,注重清洁、有礼貌、坚持真理、守时等品质;二、社会伦理层面,主要包括换位思考、尊重他人、民主精神、服务精神、尊重公共财产、科学性情、有责任、包容多元化;三、国家层面,应具有“爱国、崇尚自由和人人平等、熟悉印度历史和文化,认同民族、国家及宪法等品质。”⑦
  此外,依托宗教教义内容来进行道德教育是印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特色。印度的公立学校虽不直接开设宗教课程,但在社会科课程中则或明或暗地包含着大量的宗教教义,学生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的制定也都源自宗教教义,而私立学校则可以自由开展宗教课程教学,更直接地用宗教戒律规范学生的品行。
  三、中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比较及启示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最能直接影响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关键要素,是“经教育者选择设计后有目的、有步骤地输送给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等信息。”⑧印度是我国的近邻,都是人口庞大的文明古国,且都是当今世界最具发展活力的大国。对中印两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比较分析,有利于我国在今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取长补短,吸收借鉴。
  (一)中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共性与个性
  中印两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共性有:第一,都注重与具体国情紧密联系。两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随着各自国家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时代要求和国家需求的变化而调整。第二,都体现了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印度国大党执政时期主张的世俗主义和如今人民党执政时宣扬的教派主义都广泛地体现在印度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中;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中居于指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旗帜,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确立正是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核心内容。第三,都注重道德教育,注重人民道德品质的培养,都重视人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第四,都注重对本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吸收,都竭力对优秀传统思想文化进行时代改造,积极于本国现实实际相结合。  
  中印两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个性也十分突出。就印度而言,其一,浓郁的民族性。几乎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三大板块中,都在无时无刻展现印度民族的优良历史传统和独特的民族精神;其二,明显的宗教性。虽然在印度党派斗争时,世俗主义和教派主义两大意识形态经常争锋相对,但具体到印度的思想政治道德上,即便是奉行世俗主义的教育者也会借现成的宗教教义教规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道德教育服务;其三,以公民教育为中心辐射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其四,注重劳动教育和现实性问题教育并进行全面渗透。相较于印度,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个性是:其一,更注重政治教育,且将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教育放在显著地位,强调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更有利于社会价值共识的形成,更有利于社会政治的和谐稳定;其二,与印度突出公民教育不同,我国是将公民教育内容渗透在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之中。
  (二)印度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我国的启示
  1、加强民族教育。应将中华民族优良历史传统和民族精神独特性内涵在我国各层次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的全面渗透。应强化我国的民族精神教育,通过从小学到大学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和稳固学生作为中华民族子孙应有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2、渗透公民教育。在我国理论界部分学者一直潜藏将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分离或将思想政治教育完全政治化的倾向。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旨在培育具有公共意识、公共美德和公共理性精神的公民教育正是构建人与社会和谐的重要环节。在我国,将公民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现中并全面渗透,既有利于个人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和谐,国家稳定。
  3、重视劳动教育。要注意将劳动教育和现实性问题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的融合渗透。劳动价值观念的淡化正在侵蚀我国青少年。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让学生在劳动中成长、成熟,让学生从劳动之美中感悟人的本质和人生价值,将是我国未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有待补足的。
  4、避免过度崇高化和政治化。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表述上,应避免过多运用宏大叙事的话语,不能因只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需求和国家意识,而走上淡化个体精神和价值需求的老路。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反映的是马克思主义传播与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内在统一,是政治性与实效性的统一。
  此外,印度社会科教材中具备的广泛国际视野和开阔纵横的对比内容也值得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吸收借鉴。
  参考文献:
  ①Ministry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Government of India, National Education Policy 2020[ EB/OL],http://www.education.gov.in/en/national-education-policy-2020-0,202007:p5.
  ②National Counci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Training, NATIONAL CURRICULUN FRAMEWORK 2005[S]:p5.
  ③National Counci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Training, NATIONAL CURRICULUN FRAMEWORK 2005[S]:p10-11
  ④Ministry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Government of India, National Education Policy 2020[ EB/OL],http://www.education.gov.in/en/national-education-policy-2020-0,202007:p14.
  ⑤ Ministry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Government of India, National Education Policy 2020[ EB/OL],http://www.education.gov.in/en/national-education-policy-2020-0,202007:p50.
  ⑥Ministry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Government of India, National Education Policy 2020[ EB/OL],http://www.education.gov.in/en/national-education-policy-2020-0,202007:p3
  ⑦ Ministry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Government of India, National Education Policy 2020[ EB/OL],http://www.education.gov.in/en/national-education-policy-2020-0,202007:p5-6,16.
  ⑧熊建生: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逻辑建构[J],思想教育研究,2014年第2期,第16页。
  作者简介:王喆  女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在读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 【发布时间】2023/4/10 11:59:28
  • 【点击频次】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