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借助儿童文学作品培养学生阅读思维的策略研究

 

【作者】 王 莉

【机构】 四川省成都高新区新光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阅读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阅读思维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文字,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辩证思维的发展。借助儿童文学作品,恰当地使用阅读策略,可提升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本研究通过梳理,在明确阅读思维内涵的基础上,进而提出培养学生阅读思维的侧策略:阅读教学立足文本,明确阅读思维训练层次;明确文本类型,确定阅读思维训练重点;选用恰当的阅读策略,提升学生的阅读思维水平。
  关键词:儿童文学作品;阅读思维
  当今的阅读教育存在娱乐化、浅表化、功利化现象,阅读教学过程往往只重视泛在读、任务读、定向读,缺失对学生阅读思维的开发与建构。具体来讲,由“博览群书”到追求无营养的“快餐文化”,娱乐化越来越严重,阅读的思考在消失;由带着问题有目的阅读到浅表化阅读,阅读的思维在减弱;教师在指导阅读的过程中,往往以布置阅读作业为主。学生通常采取一种快速浏览的方式,由阅读者转变为浏览者。长此以来,学生在思想上对自己不再有更高的要求,在阅读思维能力也没有过多的要求,学生对作品的二次创作能力越来越弱。老师在教授整书阅读时,更多是跳过学生的深度阅读,直接给出阅读答案或者总结出阅读技巧,忽略了对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对文学作品的价值没有深挖,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大多停留在老师给出的阅读结果上,缺少思维的过程。
  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课程总目标的第4条标明:“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要。
  “双减”政策以来,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走进阅读文本,可是阅读现实与学生阅读内在需求之间的差距,让我们有必要厘清思维能力的内涵与外延,探讨如何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
  一、阅读思维的内涵与外延
  有学者指出阅读思维过程“其实质就是对书面信息进行理解的复杂过程。建立科学合理的阅读系统,是为了使学生通过阅读能力的系统训练,逐步获取、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进而获取、提高感悟能力和理解、判断、归纳、演绎等思维能力。”
  文学作品是由语言文字构成的,学生通过阅读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活动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和理解,丰富自己的经验与语言表达,从而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具体来讲,形象思维包括想象和联想。想象包括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指根据语言文字再造事物形象;创造想象是指独立创造新事物形象。联想是指接近联想(空间或实践上接近的事物),包括类比联想(相似的事物——人物有相同的品质)、对比联想(有对立关系的事物)以及因果联想(有因果关系读的事物)。比如,部编版教材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从所读的内容想开了去”,就是在重点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围绕这样的语文要素和语文目标,教材选编了《草原》、《丁香结》、《古诗词三首》。课后习题也涉及到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的方法。在《草原》课后习题中,编者列出了“‘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你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体会了蒙汉情深?生活中你也有过类似的惜别的经历吧,和同学交流。”这是运用类比联想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草原》课后习题“朗读课文,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谈自己的感受”以及《古诗词三首》中的课后习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每一行诗都是一幅画,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这类文本时,在对待诗歌中地空白艺术、情节跳跃等鉴赏时,就是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从所听、所见、所闻等角度,打开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丰富地想象与联想,才能完成对艺术形象、意境地真正领会;习作《变形记》更是要求“学生发挥想象,把自己的变形经历写下来。”学生通过创造想象,其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无论是单篇阅读,还是整书阅读,阅读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阅读思维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辩证思维的发展。阅读思维能使阅读理解由现象进入到本质,从而达到一定的深度。
  二、培养学生阅读思维的策略
  (一)阅读教学立足文本,明确阅读思维训练层次。
  随着教育改革,阅读教学的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朗读课、表演课,课堂上热闹非常,可是学生却走马观花般游离在文本之外,思维得不到提升。阅读学生理解阅读文本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阅读教学也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过程。阅读水平有其层次性,阅读水平的层次即代表了思维的层次。语文改革家特级教师魏书生也强调:“一节课好坏的主要标准,只能看学生是否在进行积极思维,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思维之间是否有一根看不见的线紧紧维系着。”
  有学者指出,认知、理解、评价和鉴赏是阅读思维的四个过程。根据这样的思维过程,教学思维训练需要达到四个层次:认知性思维——理解性思维——评价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认知性阅读思维训练主要是教师引领学生对文本的客观梳理,类似于阅文课堂上某一篇文章的第一课时,通常我们会对学生提出这些要求:会读XX生字,会写XX生字或词语;能读通课文;初读文章后,能说出故事的主要内容;能根据提示,能够理清课文层次,画出情节图等;理解性思维训练侧重于对阅读文本的理解。阅读文本意义的理解才是阅读的核心,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难点。“阅读乃是从书面材料中提取意义的过程。”⑦从阅读材料中提取意思的过程应该是一种内在思维的过程。如果仅仅停留在文字的表面,就失去了阅读教学的意义。
  创造性思维往往与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有关。发散性思维就是产生尽可能多的观点和答案的能力,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与转换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最为密切。转换是指对信息加以重新排列。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过程,是在个人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发现新事物、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在认知性思维的基础上,对文本的思想内涵、写作技巧的领会,是理解性思维的重要部分。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通过阅读文本,明确作者的写作技巧后,学生也能自己创作,这就是一种高阶阅读思维。比如: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一个小说单元,在明确小说的三要素关系后,能够通过环境描写、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后,单元习作要求学生也能自己创作一个故事。学生通过前面的知识学习,积累经验后,自己创作。这是创造性思维在语文教材中的一种具体体现。
  (二)明确文本类型,确定阅读思维训练重点。
  目前,我们所使用的阅读文本主要是是散文、诗歌、说明文、小说、非连续文本等;文章的内容要么是写景、要么是纪实、要么是叙事、要么是抒情……这些作品大多和儿童紧密相关。文章的体裁和内容不同,阅读思维的类型也不同,主要有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两种。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采用不同的方式,适应与不同领域的认知要求和认知目的。
  具体来讲,文学作品记叙文的阅读,以形象思维为主,形象思维是始终伴随具体可感的形象而进行的一种思维活动。它的思维对象是人,是具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在小学阶段,学生接触更多地是儿童文学作品。儿童文学把幻想、纯净的本质还给儿童,给儿童一个唯美而充满了爱的审美世界,用它们纯真、稚拙、欢愉、变幻、质朴的美学特质慰藉孩子的心灵。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是文学性与儿童性的晶体,最为熨贴童心。儿童文学的教育价值取向,始终以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帮助孩子健康成长为己任。当然我们也会接触到说明性文本和议论性文本。这两类文本更多地要求运用抽象思维。抽象思维所得认识具体内容是真和善,形象思维所得地却是审美认识。抽象思维一般较为冷静和离职,它向概念、判断、推理地方向发展,其思维地结果,在范围、内涵等方面一般有较明确地界定。形象思维则由于对象客观特性的多样性和学生主观因素的差异性,思维结果常常带有多义性和模糊性。
  我们在教学时,要明确所选文本是属于哪一类,进而明确这类文本可以培养学生何种思维能力。
  三、选用恰当的阅读策略,提升学生的阅读思维水平
  阅读是思维的过程,阅读教学就是训练学生发展思维的过程。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语文课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讲’,当然是必要的。……‘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教师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G·W·阿普斯在《学习技巧》一书第五章“提高思维能力”中指出:“借助阅读资料,对学生进行推理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训练是十分重要的。推理性思维是一种分析疑难、解决问题的方式。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也在努力尝试把阅读教学重点转移到训练、发展思维上。”那采用何种阅读策略训练学生发展思维呢?笔者做了初步尝试:
  在执教整本书阅读《中国民间故事》推进课时,笔者确定了“探究中国民间故事的特点”主题,围绕该主题,笔者确定了“探究民间故事的发展历程,进一步了解民间故事的特点;通过比较、整合方法概括同类型民间故事的情节密码;总结阅读方法,推进后续阅读”教学目标。在执教过程中,学生通过回顾民间故事发展历程,得出得出民间故事口耳相传;通过小组合作分享,得出民间故事具有神奇的想象;通过梳理故事情节,运用比较、整合的方法,发现同类民间故事情节相似的特点;在探究出同类民间故事具有相似性后,笔者在课堂上邀请学生根据情节密码,推测《龙牙颗颗钉满天》的内容,课后利用情节密码创作自己的民间故事。
  在本堂课上,笔者利用利用阅读单,给学生搭支架,让学生提取、概括、比较和整合的阅读思维能力可视化。










  师生合作完成表格后,通过横纵方式比较表格的内容,探讨探讨出民间爱情类故事的情节密码,即:幸福美满——遇到阻挠——悲惨结局——美好心愿。学生通过此环节让比较和整合的语文阅读思维可视化。在这一基础上,学生再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教师提供的阅读支架,探讨“弱小战胜强大”类民间故事的情节密码,即苦难(不幸)——得到消息——探求、遇到困难——成功。
  学生在完成两个表格的基础上,继续关注故事的情节。通过阅读单的支架引导,学生不仅能走进书中的故事,关注到人物形象特点,关联了故事要素,深化了阅读体验,其信息理解、概括、运用的等思维能力也得到提升。
  在执教儿童文学作品《一百条裙子》整书阅读导读课时,笔者在深入解文本的基础上,通过提问——预测——验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运用预测、推想、关联等阅读方法开展导读活动。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7—11岁儿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的认知结构已经发生了重组和改善,思维具有一定的弹性,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在阅读教学生,我们要针对不同文本,不同年段的学生,选用不同的阅读策略激励学生走进文本,提出自己的疑问,因为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而且又深入于问题之中,始终与一定的问题相联系。我们要带领学生和文本对话,进而培养学生的理解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双减背景下,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还有利于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变革。
  参考文献:
  [1]钟起泉,区培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33
  [2]马笑霞.语文阅读的认知心理[J]. 课程.教材.教法,1996,(08):17-21.
  [3]马笑霞.语文阅读的认知心理[J]. 课程.教材.教法,1996,(08):17-21.
  [4]肖琪坤.教育改革家魏书生[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1:441
  [5]陈玉秋.从思维训练角度评价语文课堂教学[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2):100-104.
  [6]张必隐.阅读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
  [7]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设,2007.3:352——353
  [8]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江苏教育出版设.1986.78
  [[9]转引自许秀如.横比纳新,探索阅读思维训练新路径——美国阅读教学思维训练材料与方法及其启示[J]. 中国科技信息,2006,(17):203-205.
  作者简介:王莉,女,四川苍溪人,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成都高新区新光小学语文教师,主要从事民族教育学、语文教育研究。
  • 【发布时间】2022/12/14 10:32:09
  • 【点击频次】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