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家庭教育应重视线上线下的有效衔接

 

【作者】 王建军

【机构】 甘肃省永昌县第一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既然不好意思在现实中“面对面”,那么就在网络中“心对心”,让更多的正能量充盈在自媒体平台和空间中,当然更重要的是充盈着在家长、教师和学生的心田中,让家长和老师、孩子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教育方法才能顺利实施,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关键词:沟通;分享;疏导;共育;合作;高效
  网络教育云平台、教学通、钉钉打卡……“互联网+”时代,丰富多彩的线上互动,使小学生的“在线学习”成为“常态”,面对疫情,面对新事象,面对家校合作新途径,我们努力尝试,勇于开拓,尽力构建家庭教育中“在线学习”的有效模式,努力提高家庭教育效果。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由于小学生自控能力的不足和家长上班后无人监控的双重原因,部分小学生表面上进行“线上学习”,实际上进行网络游戏;表面上依靠手机接收老师的学习单,实际上乘机占用手机成为玩耍的新平台;表面上在线查阅资料,实际上频繁切换浏览不良网页。于是,猫捉老鼠的游戏在家长和孩子之间展开,家长一进门,立马“规规矩矩”学习;家长一出门,立马开启游戏新模式;中途,家长遥控监督的电话一响,心中一“慌”。于是,“线上学习”和“游戏成瘾”同时并存,并且“游戏时间”远长于“学习时间”,注意力不集中,弊大于利,“自主”异化为“自由”。怎么办?既然线上学习已经成为时代特色,我们就要针对问题采取一定的策略、方法或者途径,引导孩子认识到“学习”和“游戏”之间的关系,真正实现线上和线下教育教学的有效衔接,助力家长更好的教育孩子。
  一、沟通——高效、快捷、方便
  人间最美的感情是人世的亲情,是爸妈脸上灿烂的笑容,是爸妈眼中流露出的自豪与赏识,是爸妈无限的爱与寄托。幼年和童年期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是培育亲情的最佳时期,是培育孩子优良品质的黄金时期,不能因家庭亲情的缺席给孩子们带来“人生的艰难”;不能因固执己见,与孩子渐行渐远;不能因“过度重视”网络教学、网上辅导,而带给孩子新的“伤害”。这种“新的身心伤害”,如果面对面谈,或不好意思,或有尴尬,或因为某一方的俯视感而不愿说出心里话,因而影响了沟通的真正质量。但是,在“互联网+”条件下,则可以随时随地的畅所欲言。既然不好意思在现实中“面对面”,那么就在网络中“心对心”。在没有压力,没有束缚的网络环境中,让“小精灵”做孩子的良师益友,把悄悄话带给孩子,帮助他找到缺点,激励他勇于纠错;有些话既然不好意思当面说出来,那么就在网络平台中借助“知心姐姐”的口吻,用亲切温柔的语言把心声传达给孩子,这样所有难言之隐都会展现出来,让沟通便捷而无障碍,让交流顺畅又高效。
  加强与孩子间的交流与沟通,是家教的成功经验,除了面对面观察世界、思考未来,除了隐私问题,我们还可以在“互联网+”平台的一些主窗口中,根据小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平等谈话、公开交流,而且讨论是原生态的、真实的、平实的,不带功利性,没有压抑感,抛开烦恼,自主、尽兴、随意,因而更能“吾口说吾心”,更能达到高效、快捷、方便的沟通效果。只要家长愿意放下成人的姿态,只要不俯视孩子,只要有沟通或表达的欲望,就可以像朋友一样敲响键盘、点击链接、分享发送,尽情回复自己认为有意义、有价值、有份量的话题和观点。的确,这样的网络沟通平台,让家长和教师都能倾听到孩子们不同的声音,而且那么真心、真情,不仅仅暴露出孩子的当下真实的遭遇,还能发现孩子对父母和老师的期望,从内心深处促进了亲情之间的全面互动、良性互动和长期互动,在沟通与交流中激发孩子自信心,激励孩子展翅腾飞。
  二、分享——赏识、借鉴、传递
  蓝天白云能让人豁然开朗,青山绿水能让人心胸宽广,父母的欣赏能激发孩子飞翔的欲望。成功的家庭教育不乏一些典型的经验,而这往往是滋养孩子心灵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有什么理由让这些经验淹没在“尘埃和泥土”中呢?以往,或许只能在家长会上才能分享,但那毕竟是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种分享孩子们是感受不到的。现在好了,利用“互联网+”将亲子活动、育人故事、思想转变历程、典型经验等等展示出来,都给予及时发布、点评和长时间置顶的机会,让更多的家长、学生足不出户就能一睹为快,分享他人愉悦,传播自己的收获。比如,某家长在微信群分享了这样的育子故事:在我们家,吃饭时全家人必须围绕在一个饭桌上,上小学的儿子先给奶奶盛饭,最后自己再端碗。在此期间,不玩手机,不看书,全家人边吃边谈边笑,其乐融融。从小,我就营造这样的吃饭氛围,让浓浓的亲情充盈在每一个细微处,让尊老爱幼的精神一直传承下去。
  小小的实例,感化着所有的家庭,在“互联网+”平台中大力分享这样的事例,通过点赞、评议、推广,让欣赏、借鉴、传递通过小小窗口延续下去,让更多的正能量充盈在自媒体平台和空间中,当然更重要的是充盈在家长、教师和学生的心田中。当更多家长在分享中去重新反思家庭教育中的“沟沟壑壑”时,进一步深思教育中更多幽微的细节,当“互联网+”呈现出更多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事例时,家庭教育变得意蕴十足。线上分享喜悦,线下创新育人途径,家庭教育更加理智,育人经验更加丰富,培育亲情、友情,增进了亲和力,构建了和谐融洽的家庭关系,使家庭教育在阳光下运行,给孩子一个阳光的心态、绿色的成长的空间,让他在体验中、分享中、喜悦中茁壮成长。
  三、疏导——全面、互动、正向
  网络世界没有边际,沉迷网络无法自拔。当越来越多的孩子“一机在手,四方云游”之时,导致诸位老师和家长是“有机遥控,无机焦虑”。尤其是在疫情发生之后,对于孩子的“线上学习”和“网络游戏”更是“围追堵截”,但这样做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激发了师生、亲子之间的诸多矛盾。其实,我们不一定非要“堵”,换个角度“疏”一下,效果反而更好。就小学数学而言,网课时间,共同学习,交流讨论,体验知识生成过程,分享孩子解题思路,共享孩子学习成果,在有限的时间里陪同孩子成长,既解决了问题,也培养了亲子关系,掌握了重点,突破了难点,知识得到了升华,孩子有了学习收获,家长也积累了育人经验,家庭教育便显得豁达开朗,真是不亦乐乎;课余时间,牵着孩子的手,在愉悦和谐的气氛中,关注数学史,发表所思、所得。在迈步闲游中,在购物付款中,在探讨家庭收支中……寻找数学问题,拓宽视野,积累经验,丰富作法,并引导孩子通过网络获取更多有益信息。这样的疏导,就会让孩子慢慢认识到网络在社会各个行业的作用,使得孩子们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不再沉迷于网络游戏,而是合理利用网络,实现线上线下有机结合。
  “线上学习”都需要用到手机,所以说完全让孩子“拒绝”手机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引导学生多参加一些室外活动,在阳光下,培育孩子健康人格,以此来冲淡他们的“网络时间”。家里,家长要以身作则,远离手机,特别是孩子学习时、吃饭时不要玩弄手机,给孩子做出榜样,孩子学习完之后,一起做做数学游戏,参加数学实践活动,如学完“分与合”后,设计“对口令”的游戏,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玩,并且作为“过关”的基本功,督促学生学习。游戏式作业乐此不疲,抓紧所有时间,在玩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知识的魅力、成功的喜悦……当孩子们的注意力被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所吸引,并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他自然而然就会远离手机,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如此,线上和线下有效衔接,既解决了学生的“网瘾”问题,又发展了他们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可谓是一举两得。
  四、共育——交流、获取、提升
  多少次家校沟通,都因为时间较短,仓促中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或是轻描淡写的过问一下在家庭的表现。“互联网+”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交流空间,线上沟通方便而快捷,“有困惑就找老师”成了家长无难之中的法宝。面对家庭教育中的诸多问题,许多家长费尽心思,也找不到开启心智的钥匙,白天忙忙碌碌,交流孩子成长的问题总是挤不出时间,打个电话也是廖廖几句、草草收场,不能推心置腹的进行沟通。晚上、周末等闲暇时间,静下心来在线上与老师商榷家校共育话题,是最适合不过了。父母的言行、举止都影响着学生的品格、习惯和人格的塑造与完善,在与老师的交流中,家长的素质在一点点提升,观念在与时俱进。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而部分家长知识水平低、个人素养差、教育能力低,在家庭教育中面对叛逆孩子无从下手,解决数学问题没有良策,特别是中高年级的应用题,家长有时也理不清思绪,辅导孩子更是昏招多、方法少、效率差,给家庭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现状,家校共育成为解决疑难的最佳方法,困惑了、无计可施了应主动联系老师,通过线上交流,稳定了家长情绪,转变了育人观念,使家长能俯下身子做换位思考,从培育良好的亲子关系开始,换脑子、想办法、取真经,从老师那儿获取算理、方法,增长知识,学习教法,提升家长教育孩子的能力,这样才能科学、有效地辅导作业,培育孩子,可谓事半功倍。
  作为家长,在教育学生时要尽力控制好自己情绪的“阀门”,少点热爆发,多点冷处理;少点粗暴,多点智慧;多和老师、孩子沟通交流,切记不能一怒之下处理问题。如果遇到孩子没写作业,先不要发火,先交流,弄清事情缘由,再引导,鼓励孩子亡羊补牢;如果遇到一些突发事件,也不要粗暴处理,要考虑得失,冷静面对,科学分析,智慧处理;或许有些孩子会在家长面前“诋毁”老师,也不要着急兴师问罪,先“冷却”自己,再找机会交流沟通。要相信“人心都是肉长的”这句话,只要老师态度真诚,方法合适,家长一定会理解并信任老师,从而配合老师,共同教育孩子。这样的处理,是一种信任,是一种动力,会让家长和老师、孩子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家校共育之路会变得更长、更宽,教育方法才能顺利实施,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五、评价——客观、温馨、激励
  以前,很多情况下家长只是“听众”,而不是平等对话中的一员。但在“互联网+”背景下,老师和家长之间的关系变了。有些对话,有些商酌,有些交流,因为都在“互联网+”平台上(比如微信群、QQ群、钉钉群、博客等)进行,所以彼此之间平等、温馨、尊重,真正“彰显开放教育和公众交流的功能”。利用“互联网+”技术,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对孩子们的评价都少了一些单项灌注,多了一些有情有义的全面定位;少了一些批评指责,多了一些互动勉励;少了一些单方灌输,而多了一些互动评价,以此让家校之间对学生的评价多元化、理性化、科学化,真实客观,贴近生活,呈现出客观、温馨、激励的特点。
  学习成绩喜报、运动会比赛荣誉、作文竞赛奖励、数学智力竞赛成果等都可以在家长微信群或钉钉群中频频亮相,而且“亮相”的方式全面多样,有的是具体的数字,有的是鼓励性评语,有的是细节性提示,有的是丰富多彩的活动图片,都能在第一时间给予发布,给予激励,给予正能量,催生孩子学习自信心。让家长和孩子第一时间分享喜悦,助力家庭教育走向和谐、走向成熟、走向成功。
  至于学生在心理成长、品性纯化、道德提升方面的典型事例,都可以在“互联网+”平台中展示出来,它是孩子们成长的营养剂,唤醒孩子的良知,促进孩子发展。这种多样的、互动式的评价,对孩子做出了全面的、正向的、客观的评议,且随时随地,有情有义,有滋有味。这样的评价打破时空的限制,在广阔的层面上温馨而恰当的激励孩子、滋养品行、锻造能力,在展示、评议、对比中,查漏补缺,完善自我,打造出生机盎然的家庭教育新舞台。
  “好学生是夸出来的”,对孩子的评价不应停留在学习成绩上,要善于发现孩子的特长,孩子稍有进步,家长给予夸赞、表扬,长期坚持,它会像蜜糖般滋润学生心田,在幼小的心灵中播种健康成长的种子,激励孩子积极向上,勇攀高峰,茁壮成长。积极培育良好的家庭育人环境,孩子会春风得意,信心十足,在老师和家长的激励下,孩子们的阳光心态油然而生,逆反心理消失了,学习兴趣盎然,学习动力十足,无论线上还是线下,都能全身心投入学习,遇到疑难问题也会主动找老师、问家长、查资料,和同学交流探讨,学习的兴趣浓了,方式方法找对了,就会合理使用手机,正确利用网络空间,学习中的“困惑”消失了,能合理利用课余时间,正确对待网络游戏,会操作、会思考了,自我控制力强了,进取心更积极了,成绩也就上去了,家长操的心也少了。
  六、实践——自主、探究、创新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不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我们要教会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生活事例、身边的工具等为自己点一盏心灯。我们除了借助互联网展示学生的学业成绩、课堂学习成果、家庭学习状况外,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打开家校间的壁垒,让家庭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为孩子建立一个展示数学才华的舞台。例如学习分数时,帮助孩子把家里的用品分一分,拿出软尺折一折,和家长一起在草稿纸上画一画……都是孩子们自主学习,实践探究的好办法。
  有效地家庭教育不应只停留在网络空间、微课学习上,更应让孩子生活中找数学,在实践中学数学。对于小学生而言,如果问题不能成为“凝神”的心理动因,孩子们有可能无动于衷。通过线上线下的学习,暴露了不少问题,同时也凸显了许多“亮点”。亲子间长期“共处一室”,不免矛盾重重,但是长期的“协同作战”,又可以培养习惯。我们不妨“放手”让孩子当一回家庭“管家”,协同孩子制定购物计划,选择最佳购物方案,灌输理财理念;参与家庭收支决算,体会父母辛苦,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家长设计消费方案,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同时,在孩子“执行计划”的过程中,如果出现失误,家长要舍得“放手”,舍得“浪费”,在孩子困难时,进行指导,吸取教训,纠正错误;成功时及时鼓励,总结经验。通过在家庭参与规划,动手实践,在生活中积累经验,获取知识,不断完善自我,推动着家庭教育向一个更为精彩的方向挺进,最终演绎出精彩高效的家教成果,既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又培养良好生活习惯,一举两得。
  家庭教育要理性、科学、超前,照顾孩子的感受,努力构建和谐融洽的家庭关系,能促进孩子健康成长,不要把所谓的学习“加速器”强行安装到孩子身上,当家长巧妙得“闯入”孩子的心灵和情感世界时,会产生信赖、产生共鸣、激发兴趣,会立足现实找到合理的出发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设定达到的目标,并为之不懈努力。成功利用线上、线下的教育资源,实现有效衔接,构建家庭教育新模式,“成为一种新的‘蜜糖’甜在心上,见在行上”,让孩子拥有自己独特的成长空间,自由、活泼、个性化的成长,让网络真正释放出教育的正能量,在线上线下的互动中让孩子健康、理智、高效学习,以此培育出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好家庭”。

  • 【发布时间】2022/11/20 3:11:14
  • 【点击频次】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