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浅谈国学教育和语文教学的关系

 

【作者】 白 雪

【机构】 黑龙江省哈尔滨美加外国语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国学经典包含了我国古代、近代到现代的历史,具有非常重大的教育意义。国学经典对中国的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关系着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本文阐述了国学教育的相关概念,并且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分析了国学教育在小学教学中的具体特点。最后,基于小学语文教学需求,提出了国学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希望为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成效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国学教育;语文教学;特点;渗透策略
  前 言
  国学教育浓缩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包括《论语》、《孔子》、《孟子》、《三字经》等国学经典,是我国五千年间流传下来的经典民族文化。学生学习国学的过程,也是培养自身语文素养的过程。
  201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因此,国学对小学生的和谐发展尤为重要。根据新课标所提出的小学阶段中的目标要求,本文将主要针对国学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特点,以及如何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渗透国学教育进行分析。
  第一章 国学教育的概念与意义
  国学经典对中国的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关系着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结合多年一线教学经验,感悟到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国学经典教育有利于学生增加爱国情怀,促进小学生核心价值观念的养成,也有利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
  那么,国学教育都包含什么呢?一般来说,国学主要是指以中国古典典籍为载体的学术体系,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思想和劳动智慧的结晶,是无价的精神食粮。国学所涉及的范畴极大,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医学、哲学、琴棋书画艺术等等,可谓包罗万象。
  第二章 国学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特点
  国学经典涵盖了我国最优秀的传统文化作品,是我国学生古代蒙学教育中最经典的历史读物。国学教育汇集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发生。
  在实际语文教学过程中,国学教育具有一定的教育特点,分别为启蒙性、趣味性与循序渐进性。它涵盖的国学理论知识更易于被学生们吸收。国学经典的教育特点,让其在小学语文中,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学生们学习起来困难系数不大。与其他教育内容相比,国学教育的教育特征更加明显。
  (一)启蒙性
  国学教育具有启蒙的特点,对于小学阶段学生的教育,有较好的辅助教学作用。小学是学生正式学习的启蒙阶段,学习能力不强,对知识分辨能力弱。在这一期间,帮助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三观极其重要,而国学教育便具备着重要的启蒙性。国学经典《论语》中,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教育学生知道便是知道,不知道的时候不要强说知道,这是一种大智慧。以此教导学生要虚心学习,而不要不懂装懂,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真正学习到知识。
  (二)趣味性
  众所周知,好玩是孩子的天性。因此对孩子进行教学的内容要有趣,才能更好吸引他们的眼球。而国学教育本身便具备一定的趣味性,国学经典包含很多有趣的民间故事或人物等。其中塑造的形形色色历史人物形象,以及各式各样精彩的历史故事,带着较强的趣味性,能很好地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除了历史故事与人物,国学经典中还包括优美诗词歌赋、名言警句供学生阅读,同样具备较强的趣味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搭配与国学经典相呼应的精美配图,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内容,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三)循序渐进性
  国学经典包含先秦与儒家的各种经典文化篇章,具备丰富的教育特性,这种教育特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还体现出一定的循序渐进性质。正由于小学生对知识的吸收能力较弱,一下子没有办法接受太难的知识点,因此对他们的教学需要循序渐进、从浅至深。国学经典在语文中的渗透,同样按照教学需求,循序渐进,一点一滴将知识点融入教学中,再由教师向学生们讲述。国学经典不论是课程内容还是教育主题,都会以单元为主,以浅显易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们,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国学教育内容。
  第三章 国学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一)在语文识字教学中渗透国学知识
  在语文识字基础课程开始前,教师可以结合国学经典内容,先做好识字教学课程内容的设计。在开始识字前,先向学生讲述中华汉字的由来。例如,在学习“门”字时,可以融合国学经典内容,向学生深入介绍“门”字形的由来与演变。最初在甲骨文阶段,门形象表示房子的出入口。后来随着中华汉字的发展,金文的门字顶部由椭圆的三角形组成。到楚系文字时两扇门板已相互分开,顶部横梁消失,留下的是两个门板跟转轴。后来发展至小篆,门字字形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笔画更加顺畅笔直,接着到楷书以及现代的简化字,门字的字形越来越简单,更易书写。另外,在识字课程上,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将不同汉字的演变过程展示给学生们看。在汉字结构比较复杂的情况下,教师可借助多媒体,通过课件演示向学生展示汉字演变过程中,所涉及的历史文化背景,加深学生的印象。
  (二)在语文诗词教学中渗透国学经典
  古诗词是语文学习的重点内容,学生们在学习古诗词过程中,需要会感受诗人想表达的感想。国学经典中就包含很多可以让学生全面了解诗人,了解创作背景的古诗词,将其融入诗词课堂中,能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古诗词含义,感受诗人的真实感受,培养学生的诗词文化素养。学生从小学阶段开始接触古诗词,对于其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塑造有积极作用。国学经典中,《长歌行》中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告诫青少年从小开始就需要努力学习,不要等到老了学无所成之后才开始感慨悲伤,才知道后悔当初没有好好努力。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寓意着爱国志士的一腔热血,培养学生们的爱国情操,激发学生懂得奋发图强未来报效祖国。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让学生感受到瀑布由上往下急速倾泻的壮观情景,仿佛是由九重天上倾泻下来的银河一般,描绘出了庐山瀑布气势磅礴的景象。学生们在诗词与国学经典相结合的语文课程中,逐步深化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能更好地传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三)在语文经典故事中渗透国学经典
  语文学习经常涉及到故事讲述,这也是学生们比较喜欢的课程。国学经典中涵盖了各种不同的趣味历史故事,例如刻舟求剑、闻鸡起舞、刘备三顾茅庐、武松打虎等等,不仅有趣同时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教师在语文课上,选取部分国学经典故事向学生讲述,并深入向学生传达故事的内涵。让学生不仅仅是简单的听故事,而是学会总结故事内容,了解故事要传达的具体含义。例如,国学经典《三国演义》中,刘备为求贤才助自己一统天下,三顾茅庐,只为求得诸葛亮出山。学生们从这个历史故事中,能感受到刘备为求人才一而再再而三,锲而不舍地到访诸葛亮的家中,体现出刘备对人才的重视。学生们通过这个故事,能感受到刘备锲而不舍、坚持不懈的精神,以及他爱惜人才的良好品质,在未来的工作与生活中能得以运用。在语文故事讲述中,教师还需要时刻观察学生们的反应。如若学生对于讲述的故事内容表现出意犹未尽,教师可继续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国学经典历史故事对学生讲解,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知识素养,促进学生对国学经典的把握。
  (四)在语文实践课程中渗透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在语文实践课中的渗透,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具有一定的作用。实践课程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学生通过实践,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为语文学习奠定基础。语文实践课程的种类较多,有绘画、课外活动、手工课程等等。以语文绘画课程为例,教师可结合国学经典内容,选取部分画面感较强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在图纸上绘出来。杜甫的《绝句》中,“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便是一副绝妙的春景图,诗词中包含的内容画面感较强,可提供给学生们进行联想绘画。教师可将诗词挑选出来,给学生发放图纸,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想象,将挑选的诗词内容画在图纸上。学生们在绘画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自身的动手能力,同时还能进一步加深自己对所学古诗词的理解与认识。另外在教学与传统节日有关的诗词时,学生可以将古诗词与传统节日文化结合,引导学生在诗词中探究节日文化。比如《元日》这首诗中蕴含着春节放鞭炮、守岁、贴桃符的传统习俗。其实,语文实践过程,也是学生们激发自己想象力的过程中,国学经典在教学中的渗透,还能不断培养自身的语文创新思维能力,为未来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
  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学经典教育对小学语文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国学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能有效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并进一步有效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除了“会教”,让学生“会学”,还要“会解惑”,老师要提高自身的专业文化修养,加强国学文化的学习,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国学兴趣爱好的同时,注意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教育,把学生培养成新时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是我们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义务和责任。“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教育工作者就犹如脂膏,不断燃烧自己,点燃希望,让传统文化的火种在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中传承、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张生春浅析对国学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性的思考[J].求知导刊,2017(33)
  [3]蔡勤.浅谈国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完美体现[J].学周刊,2017(02)
  [4]苗慧.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教育的策略[J].新校园(中旬),2017(3)
  [5]陈玉芬.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国学经典教育的意义与策略[J].课外语文,2017(12)
  • 【发布时间】2022/7/17 12:56:35
  • 【点击频次】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