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家校一体化德育教育的初探

 

【作者】 白 静

【机构】 天津北京师范大学静海附属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素质教育背景下,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培育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更是尤为重要。家庭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所学校,学校是学生知识获得和品德养成的重要场所,学校的教育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家校一体,才能为孩子创造一个美好的环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帮助家长树立科学教育方法理念,推行“家校一体化”教育模式,应采用一些积极的方法进行探索。
  关键词:家校一体化;德育教育;方法探索
  一、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依据《天津市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水平评价指标(2019年修订)》(以下简称《评价指标》),中学生应在“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文明、心理健康”五个维度全面发展,逐步形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中学生处在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关键阶段,德育教育对学生未来走向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强化中学德育工作是落实基础教育目标,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但是通过和孩子平时的接触以及综合素质评价中,我们发现,目前中学生存在许多由于德育教育缺失而产生的问题,我国每年由于学生品德问题而发生近六十万起刑事案件,占全国每年刑事发案总量的85%,令人触目惊心。
  究其原因,不难发现,一方面是社会大环境中,不良现象对学生的行为造成了影响。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容易造成青少年心理和生理的扭曲,造成青少年思想道德的畸形发展。学校教育讲求正面的思想教育,以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根本目标,在对学生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而不良社会教育环境恰与之相反。在学生难分良莠、不明善恶、法律知识浅薄的情况下,不良社会风气有意无意地影响学生、腐蚀学生,使一些不明就理的学生丧失意志,逐步成为社会垃圾。青少年中的意志薄弱者在受到不良社会教育环境的影响后,逐渐与学校教育产生对立情绪,不接受甚至对抗学校教育,继而在黄、赌、毒以及“暴力生存”的极端诱惑下,不惜铤而走险,以身试法,逐步滑向犯罪的深渊,沦为罪犯。
  另一方面是家长和学校对德育教育的重视不够和教育方法的不当,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很多学校和老师把教育关注点都放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中,忽视对学生道德修养的培养,这些对于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同时,中学生正面临着一定的高考压力,在无法正确控制自己情绪和行为时,更需要学校和教师的指导。在家庭教育中,中学生的模仿能力强,会受到父母的耳濡目染,满口脏话的家长又如何培养出谦谦君子,手机不离手的家长,如果让学生用读书充实自己。因此鉴于当前我国青少年思想教育的现实,学校、家庭、社会都需要对孩子进行系列的德育教育,促进孩子社会化的进程,形成青少年思想教育共同体,以此推动和促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学生可塑性强,我们不能错过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
  二、家庭教育为学校教育助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这一论述为科学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新格局指明了方向。现在社会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的教育应该交给学校,孩子人生的好坏取决于学校的教育,这是推卸家庭育人的责任,中学生正确的三观的建立离不开父母的言传身教。家庭教育中如果缺乏德育教育,忽视孩子从小的品格塑造,会极大的阻碍学生健康成长,具体原因及表现是: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长的万般呵护下长大,很容易养成惟我独尊的性格,如果做错事情又得不到家长的正确引导,久而久之,学校和家长很难管理,就可能产生不可挽回的后果。现在家长的责任不仅仅是保障孩子的衣食住行,良好的家庭教育也是相当重要的,正如人们所说的“要想会做事,先学会做人”,家长要身体力行教会孩子怎样做人,怎样为人处世,怎样做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事。
  在和我校大多数家长接触过程中发现,家长大多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自身繁重的工作任务使其家庭教育工作的开展遭遇相应阻碍。为积极改变现状,学校要帮助家长树立科学教育方法理念,根据相关教育理念,结合学校工作安排,与任课老师及家长代表,我们共同确立了“推进家校一体化,构建合作共同体”的理念,帮助孩子在身体发育、心智发展、社会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协同发展。学校一直在以下方面注重与家校合作:定时召开家长会,开设专栏宣传相关的专题知识,邀请家长进行经验交流;教师及时与家长沟通学生在校表现情况,并根据家长的建议进行及时的调整;组织家委会参与学校课程建设、特色活动开展;利用网络设计工具建立班级交流群或者建立一个网络虚拟社区,为家校双方建立更加多元化的沟通渠道,尽可能了解家长群体的教育思路和教学方式等。通过长期这样一个过程可以有效的增强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使家长看到学校老师对待学生的认真与负责,家长也就能更理解学校进行的工作,对学校的工作给予一定的支持。所以在此基础上,我校又开展了系列德育主题教育工作,在家校一体化德育教育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
  三、家校一体,协同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社区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建设,为家长提供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学校也建立家委会或通过各种形式,力求在课程建设、德育教育上实现家校一体化,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然而,当前家校一体化在实施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如:家校合作理念更新不够,家校合作意识意愿不强;家校地位关系不平等,较多的家校合作属于学校主导模式,家长普遍参与积极性不高;家校合作较多地表现为事务性合作,反而给家长增加负担;家校双方彼此交流的渠道比较单一,没有连续性,活动零散;家校沟通缺乏深度对话交流且一般处于无事不沟通等。
  1.线上线下,用24个德育主题连接家校
  为打造德育共同体,构建家校一体的育人机制,结合互联网广泛应用的时代背景,以实施线上线下的混合式为运作原则。本校依据《评价指标》在线下进行了24个德育专题活动如:食堂开展为期四周的勤俭节约教育专题活动;组织学生识记诚实守信专题的名人名言、推荐经典文章阅读;召开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班会,班会安排学生情景剧模拟、演讲、辩论等形式进行;开展人生理想主题征文评选活动;各班组织学生学唱《礼仪之歌》等。
  线上将24个主题活动成果以公众号形式推送,再附加优质资源方便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如亲子活动介绍,书籍推荐,讲座视频等。一方面家长可以看到学生在学校的系列活动,可共同讨论交流,另外家长可以根据这些优质资源配合学校进行家庭教育。例如在礼仪专题教育中,班主任开展主题班会,家长帮学生排练的讲礼仪小品,讽刺了校园与社会的不讲文明礼仪的现象,真正意识到了讲文明礼貌的重要性,班主任也借此机会进行更深入的教育,又以公众号的形式向家长展示,并给出家庭教育建议,如仪态举止、语言文明、待人接物、对待尊长礼仪,家长普遍反映孩子有了明显的好的变化,真正实现“不同的角色,相同的责任”,共同培养个性张扬、茁壮成长的高素质人才。
  通过这样的形式建立了家校之间的连接,不仅为广大家长搭建了一个体验、学习如何实施家庭教育的桥梁,还激发出了巨大的共育潜能,普通家长由单纯的“ 受教育者”变身为“教育者”,也使家长对学校育人目标从了解走向认同,真正解决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无从下手。
  2.心理健康专题教育效果显著 
  在目前新冠肺炎防疫抗疫期间居家学习的情境下,学生在家的时间加长,“宅家模式”增加了亲子矛盾,这时心理指导的加入可缓和学生与家长之间的矛盾,促进家庭关系的和谐;再加上孩子脱离学校的监督管理后学习效率和效果会有所下降,重新进入学校学习后难免对学校高强度有规律的生活会不适应,继而产生相应的心理问题,这时需要家校合作,帮助孩子及时调整。《评价指标》中心理健康专题包括认识自我、适应环境、情绪调适、尊重生命四项,一些学生由于青春期特点以及居家学习的状态急需在适应环境和情绪调适两方面得到学校和家长的帮助,以平稳度过中学阶段。在此期间家长反映与孩子频频产生矛盾,其中一名家长在孩子居家学习期间,与孩子在手机使用问题上爆发矛盾,由于家长处理方式不当,反而造成孩子逆反心理,家长一度打电话找老师求助。还有的学生因为居家学习效率较差,返校后因成绩退步而产生焦虑不安等心理问题,困扰不已。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活动中,学校为家长举办了心理健康讲座,在线上通过公众号的形式进行“心育新成长”主题推送:《同学,请签收心理防护包裹》用来帮学生调整因为疫情打乱了学习和生活计划造成的情绪困扰;《别样假期,收获成长》用以帮助学生制定计划,调节情绪,积极沟通,培养兴趣爱好,度过精彩假期;《相互取暖别伤害》帮助家长和孩子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线上线下,加上班主任的助力,家庭和学校合作配合,为很多学生建立了健康积极的心理,也使学生和家长焦虑的心情得到了放松,收到了很多家长的积极反馈。 
  四、结束语
  家校一体化系列教育探索在我校初步取得了预想的结果,但仍然需要长时间多形式的探索过程,通过我们的系列行动,家长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也学到了正确的教育方法。每一个孩子,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未来,还是国家的未来,值得我们在家校一体化德育教育方向努力探索下去。
  参考文献:
  [1]高晓航.浅析“家校共育”在德育建设中的现实价值[J].内蒙古教育,2019(24):19-20.
  [2]孔祥文.家—校一体化协同教育探索[J].新课程,2021(12):234.
  [3]杨小帅,霍永霞.如何协调推进家校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J].天津教育,2019(09):25-27.
  基金项目:本文系“天津市中小德育工作重点课题”《家校一体化德育资源的开发与运用研究》。课题编号:JJDYZ2021010
  作者简介:白静,1994-,汉族,天津市静海区,硕士研究生,中学二级教师。
  • 【发布时间】2022/7/17 12:56:16
  • 【点击频次】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