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风沙地貌”教学设计

 

【作者】 罗雄飞

【机构】 广东省广州市协和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高考模式下高中地理学业质量评价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为:202113526。


  摘 要:在对“风沙地貌”教学内容及其课标要求进行解读的基础上,分析了学情,设计了学案及相关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地理实践力等,并尝试评价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
  关键词:高中地理;学业质量评价;核心素养;风沙地貌;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及解读
  课标“内容要求”: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 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1]。
  课标中的行为动词有“识别”与“描述”,“识别”主要在于“区别”、“归类”,即让学生通过野外观察或视频、图像等手段,对比不同地貌的景观特点及其所在的自然环境特点,进而区分它们的类型,并进行归类。“描述”不仅要描述地貌的形态特征,更重要的是要地貌的成因。
  课标“内容要求”达成的方法是:“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以甘肃敦煌为区域背景,通过视频、动画、景观图等说明、阐释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的特点以及形成的地理条件。第一部分是风蚀地貌,主要说明、阐释各类风蚀地貌的特点以及形成原因;第二部分是风积地貌,主要说明新月形沙丘、沙垄以及金字塔形沙丘的特点,重点说明、阐释沙丘的形成原因。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了内、外力作用及流水地貌,已明白外力作用主要表现在沉积和侵蚀两个方面,对于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塑造的知识有了一定的基础,可以适度进行知识迁移,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铺垫相对较为充足。
  四、教学目标
  1.运用视频、景观图等方式,识别风沙地貌的主要类型。
  2.结合风沙地貌案例,描述风沙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说明其成因。
  3.结合风沙地貌区的景观特点和气候特点,了解风沙地貌的分布,分析风沙地貌区人类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五、教学重 点
  1.教学重点:识别主要的风沙地貌,描述其形态特征。
  2.教学难点:阐释风沙地貌的分布和成因。
  六、教学方法
  观察法、案例探究法、讨论法等。
  七、教学过程
  环节一:课前预习,明确学习目标
  (教师活动)设计学案,学案中明确学业质量标准(略)、学习目标(核心素养定位)以及学习的重难点,并设计4大模块,即预习准备区、主题探究区、综合素养区、课后检测区。
  (学生活动)学生课前完成“预习准备区”任务。
  设计意图:为做好课堂教学准备,学生自主学习本节课的基础内容。
  环节二: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活动)呈现能体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幅景观图,问学生联想到什么诗句?联想到中国的哪个区域?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去西北看看,去西北哪里呢?还是让我们寻找古人的足迹去看看吧!呈现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问玉门关在哪个省哪个市?再呈现明朝郑居征的诗句“隔河又是河西地,过得敦煌是酒泉”与甘肃省行政区图与甘肃省旅游线路图,问郑居征到达敦煌能看到什么景观?什么地貌?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敦煌看风沙地貌”。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并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优美的景观图、明晰的旅游地图及朗朗上口的诗句循着古人的足迹引入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环节三:看视频、识景观图,掌握必备知识
  (教师活动)播放《航拍中国-甘肃》的视频片段,归纳风沙地貌的概念,以敦煌为例解释概念,并说明其主要分布地区。
  呈现5幅风蚀地貌的景观图(风蚀雅丹、风蚀城堡、风蚀蘑菇、风蚀柱、风蚀壁龛),要求学生说出地貌的名称,描述景观的特征,归纳其共同点。教师引导学生归纳风蚀地貌的概念和成因。(教师适时板书)
  过渡:以上都是风蚀地貌,被侵蚀带走的沙子在风速下降或遇到障碍物时,会形成什么地貌呢?
  呈现风积地貌的概念、成因及类型景观图(新月形沙丘、沙垄、金字塔沙丘),要求学生说出沙丘的类型,特征;教师简述其形成过程。(教师适时板书)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视频、景观图,思考并回答。
  设计意图:深刻理解地理概念,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铺垫风沙地貌形成与地理要素的关系。掌握主要风沙地貌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看图说话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环节四:搭建平台巧探究,提升思维力
  主题探究一:风蚀地貌
  探究风蚀蘑菇的成因、雅丹地貌的形成过程。
  (教师活动)呈现风蚀蘑菇及雅丹地貌的景观图,学生回答遇阻时,适时点拨,并及时呈现相关动画或流程图给予提示。
  (学生活动)看图思考,自主或合作探究学习,回答问题。(风蚀蘑菇的成因:近地表气流中含沙量较多,磨蚀作用强,再加上岩性有差异,特别是下部岩性比上部软时,风蚀柱就容易形成上部宽大,下部窄小的蘑菇状岩石。雅丹地貌的形成过程:湖泊底部泥沙沉积,形成沉积岩(具有泥岩和砂岩互层的河湖相沉积物);气候干旱,地壳抬升,湖底干涸,沉积岩层裂隙发育;风沿着裂隙吹蚀,裂隙不断扩大,形成了一道道平行的沟槽。)
  设计意图:说明风蚀地貌的成因,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提升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主题探究二: 风积地貌
  (教师活动)1、呈现沙丘景观图和滑沙活动景观图,探究:判断图中沙丘的迎风坡和背风坡?滑沙活动选择缓坡还是陡坡?为什么?(学生回答时板书)
  2、呈现沙丘和沙丘的移动示意图(图1),探究:图中形成新月形沙丘的主要风向?治理流动沙丘的有效措施是植树种草,树与草应该种在陡坡还是缓坡?为什么?










图1   沙丘和沙丘的移动图

  3、呈现风积地貌的颗粒物一般规律分布示意图(图2)和鲸背状雅丹景观图(图3),探究:图中的主要风向?
  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图2  颗粒物一般规律分布                   图3  鲸背状雅丹

  (学生活动)看图思考,自主或合作探究学习,回答问题。(1、迎风坡较缓,背风坡较陡;滑沙活动在陡坡,陡坡速度快,背风。2、西北风,缓坡一面种草,以固定沙源;陡坡一面种树,以阻滞沙丘前进。缓坡不断侵蚀,植被根部容易出露,造林不易存活。3、堆积颗粒由大到小的方向即风向;垄脊的走向跟盛行风的走向一致,迎风坡一侧受风力侵蚀明显,坡度较陡。)
  设计意图:掌握风积地貌与风向的关系,理解移动沙丘的概念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
  环节五:联系生活重实践,拓展视野
  (教师活动)提问:1、沙丘是否一定出现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活中哪些地方还可以看见沙丘?
  2、提供河边沙——丹娘沙丘案例:湿润地区的沙漠往往称作“天漠”,也有“飞来的沙漠”之称,丹娘沙丘便是其中之一。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图,该地区4~9月份降雨丰富,占全年八九成,10月~次年3月气候干旱,多大风天气,大风经过江面容易形成涡旋上升气流。河谷阶地和沙洲上植被稀少。人们生产活动以放牧、种植和林业为主,生活能源来自薪柴。
  要求学生完成:
  (1)分析图示河谷冬春风沙活动的沙源。(6分)
  (2)推测沙丘所在河谷的主导风向。(4分)
  (3)简要说明丹娘沙丘形成的过程。(8分)










图4  丹娘沙丘位置示意图

  3、与学生一起归纳总结沙丘的成因。















  (学生活动)阅读思考,自主探究学习,回答问题。(1、不一定。在植被稀少的沙质湖岸和海岸、多沙的河谷地带,也往往会有沙丘的分布。2、(1)滥砍、滥伐、滥牧导致区域水土流失,泥沙汇入河谷;河道泥沙淤积,形成沙洲和河漫滩;春冬季节,河流水位低,河漫滩和沙洲裸露。(2)东南风。因为沙源地在东南侧的江心沙洲,只有在东南风的吹拂下,风沙才会在山地的东南侧山麓堆积形成沙丘。(3)每年冬春季节(10月—次年3月),气候干旱,多大风,大风经过地区植被稀少,加上经过江面,受阻挡较少,(下转第27页)(上接第29页)形成涡旋上升气流,气流携带沙洲和河滩上的沙粒,受江边山地地形阻挡,风速减缓,沙粒堆积于山坡,日积月累形成沙丘。)
  设计意图:通过试题分析讲解,由良性结构到不良结构,进行深度学习,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沙丘的成因,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环节六:课堂小结,夯基础,构体系
  (教师活动)依据黑板板书(略),总结本节课主干内容。布置作业:完成学案“课后检测区”练习。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回忆,整理笔记。
  设计意图:总体把握主干知识,形成知识网络体系,延伸课堂教学。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进行了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当中,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侧重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主动建构知识。教师通过朗朗上口的诗句、特色鲜明的简短视频、清晰精美的景观图片、浅显易懂的动画演示,牢牢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学生获得形象直观的感受,助力难点突破;同时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多角度多维度层层设问,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思考,激发了学生的活跃思维。学生在完成一些有难度的内容,思维遇阻时,教师的及时引导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潜能,也为学生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提供了较为充分的支撑条件,加强了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本节课根据教学目标,参照学业质量标准,尝试制定了本节课的评价目标体系(略),关注过程性评价和教学过程中学生智能发展的过程性结果,通过关键性问题(如丹娘沙丘案例)、挑战性任务评价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在实施过程中,因课堂时间有限,只能对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进行评价,不能及时评价其他未回答问题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8.
  作者简介:罗雄飞,男,汉族,湖南人,广州市协和中学高级教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地理教学与学业质量评价。


  • 【发布时间】2022/3/22 21:05:19
  • 【点击频次】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