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双减”背景下物理课外活动模式初探

 

【作者】 王旺国

【机构】 湖北咸宁崇阳白霓镇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变形计”师生角色互换——以课外干冰升华实验为例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持续规范校外培训,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简称“双减”),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中办、国办这一《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教育“双减”政策重磅落地。《意见》要求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作业布置更加科学合理,学校课后服务基本满足学生需要,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校外培训机构培训行为全面规范。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一年内有效减轻、三年内成效显著,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
  在“双减”工作中,中小学教师是落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必不可少的主体。科任教师只有根据《意见》要求,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每一个环节,才能有效达到“双减”的目的。
  在“双减”背景下,物理教师要设法化解物理教学难度,使理论教学与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组织开展好课外活动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这就要求科任教师不在传授给学生物理知识的同时,还应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效整合,开展好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探寻知识,应用知识,真正提升学生的物理素养,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为此,物理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组织好物理课外活动的重要性,组织好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例如安排进行学科讨论,编写物理黑板报,制作学具,实验表演,实地参观,以及组织各种竞赛,这些课堂之外的活动,不仅能帮助他们复习、记忆、理解学过的物理知识和规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还能开拓视野,丰富知识,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和新规律的浓厚兴趣。这些都是课堂教学中得不到的,更不是刷几道练习题所能替代的。所以,有效的物理课外活动,既是物理课堂教学的补充,更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笔者下面就以“变形计”模式组织的一次物理课外活动过程,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整个过程中老师“我”始终扮演学生的角色,学生争论的问题学生自行解决。
  这一模式是受湖南卫视《变形计》节目的启发,组织的一次干冰升华实验的课外活动。
  湖南卫视节目中所谓的“变形计”,利用的是“换位思考”这一思维理念。“体验不同人生,达到改善关系、解决矛盾、收获教益的目的。如果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利用“变形计”进行师生“换位”体验过程,这将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师生相互的一种有效的心理体验过程。它客观上要求教师(学生)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情感体验、思维方式等与学生(教师)联系起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达到与对方在情感上进行沟通,为增进理解奠定基础。它既是一种理解,也是一种关爱,还能更细、更深、更有效的变学生被动为主动地获取知识! 
  我从淘宝网上就近(武汉)购买10kg干冰,10月27日天气晴朗,中午干冰由顺丰快递送到门卫室,课外活动时间我带领同学们来到实验室,把干冰发给12个小组,让同学自行观察现象,进行无拘无束开放式探究,老师不向他们布置任何问题,完全让学生自主发挥。学生在做实验的同时,我也在前面实验台上拿出半烧杯干冰出来摆弄。前段时间我在“抖音”里刷到有些餐馆、酒店在饭桌中间放一盘冰一样的东西(后来在网上查了是干冰),然后往盘里倒一些水,使整个饭桌产生“烟雾缭绕”的情景,我便也向烧杯中倒一点的水,结果整个实验台烟雾缭绕。下面做“开小差”的同学,看到我倒水,产生的烟雾缭绕效果,便也向烧杯中倒一点水,结果带动了整个实验室12个实验小组的同学,他们都一一效仿,这样,整个实验室“云雾缭绕”,就像《西游记》里的天上仙境,学生们好像都在云雾中。有些“调皮”的学生不断向烧杯中加水,结果烧杯中不再冒“气”了,教师里烟雾缭绕的情景慢慢消失了,只有我的实验台上还有“烟雾”,于是我也倒了一些水进烧杯,结果我的烧杯也不冒“白气”了。只见烧杯中的水就像沸腾了一样,不断的翻滚冒泡。这时,第一小组的两位学生争吵了起来。
  甘知同学说:“水沸腾了!”
  丁伟刚同学反驳道:“不是沸腾。”
  甘知同学说:“不是沸腾是什么?上次我们做水的沸腾实验出现的现象不也是这个样子吗?”
  丁伟刚同学反击道:“上次对水加了热,水才会沸腾的。”
  甘知同学摸着脑袋说:“对呀,我怎么一时糊涂了呢?不加热,没有达到水的沸点,水怎么会沸腾呢!”
  争论到这里,我打断了他们的话说:“你们争论的很好,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来解释解释你们看到的实验现象?”
  于是,实验室里开始议论起来了。
  议论大概持续了5分钟的时间,渐渐平息了,我也估计学生们已经理论了个所以然了。
  我假装糊涂的问:“刚开始没有倒水之前,我们看到的白气是什么?”
  孙坚站起来说:“老师我知道,那是干冰升华形成的气体,也就是二氧化碳气体。”
  结果好多同学笑了起来。
  “我知道”,“我知道”。
  “老师,那是空气中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刘美站起来说。
  “水蒸气为什么会液化形成小水滴呢?”我问。
  “那是因为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了小水滴。”
  “对!”班上大部分同学异口同声的说。
  “那么稍微倒了一点水后,为什么又产生更多的雾呢?”我接着问,“哪个同学能够帮助老师解决这个疑问呢?”
  “老师,我知道。”辜炫伟同学自告奋勇的站起来说。
  “你告诉老师是怎么回事。”
  “老师,倒水后,水蒸发的水蒸气就更多了,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就更多,就会看到更多的白雾了。”
  辜炫伟同学一说完,实验室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也微笑的点点头,示意他坐下。
  “那么,为什么倒多了水反而又不见了白雾呢?刚才甘知认为水沸腾了,是这样吗?”我追问。
  “老师,我弄错了,不是水沸腾了。”甘知同学摸着头不好意思的站起来解释说,“刚才我们小组的同学集体讨论的结果是:倒的水把烧杯中的干冰盖没了,干冰升华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气体形成的气泡从水下面冒出来,跟水沸腾一样一样的。”他接着说:“水不可能沸腾,刚才我摸了烧杯,烧杯冰凉冰凉的。因为按照今天这样的情况,水的沸点应该在98℃以上,老师我的回答完毕。”
  “同学们,这组的同学的回答你们认为满意吗?”
  “满意!”在我的掌声的带领下,实验室又一次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正当我准备在掌声中结束这一节学生课外活动自主实验课时,实验室右后角的孙思文同学的惊讶声终止了实验室的掌声,“哇!我的干冰变多了!”
  同学们听他这么一说,都往自己桌上的烧杯一看。
  “我们的也变多了!”
  “我们的也变多了!”
  ……
  我往我的烧杯一看,水依旧在冒泡,实验台上烧杯底部的干冰还在,只是变小了。我一脸茫然。
  “老师,我们组的和你的一样,还在冒气泡。”第三实验小组的饶崇烨同学报告说。
  “那……,这是怎么回事呢?”我故意一脸茫然。
  这时实验室又一次进行着激烈的讨论……
  我于是来到学生中间巡视,看看那些说烧杯中的干冰多了的实验小组,确实看到了他们的烧杯的底部已经结成了一个整体的“干冰”,原来圆柱形的干冰颗粒还在,只是变小了,水没有了。干冰与干冰周围是透明的固态物质,这就是学生所说多出的“干冰”。我于是快步来到实验台,把我烧杯中的水倒掉一部分,只留少量刚好遮盖住底部的干冰,不一会,我的烧杯中的水没了,和部分同学说的一样,成了“干冰”。
  “老师,我知道了。”刚才一直看着我做实验的物理课代表庞伟康同学站起来说。
  “那你告诉我们,干冰为什么变多了?”我问。
  他拿起他们组的烧杯,指着烧杯说:“刚才我们不是往烧杯中倒了一点水吗?由于干冰升华吸热,使水的温度降低达到水的凝固点,使水结冰了。”他指着烧杯底部说,“水没有了,是结冰了,多出的是冰,不是干冰,干冰升华只会变少不会变多的。”
  “那为什么有的小组的没有结冰呢?”我问。
  “老师,你刚才不是做了实验吗?你的烧杯原来没有结冰,倒一部分水后结冰了。”他指着我的烧杯比划着,“水倒多了,干冰升华吸热不足以使这么的多水温度降低到水的凝固点,使水结冰的。”
  “哦!原来是这么回事!”刚才水没有结冰的第十组的几位同学异口同声的说。
  “这里应该有掌声。”我边鼓掌边说。
  在热烈的掌声中我们结束了这节课外活动实验课。
  结束语:这节课完全是一节原生态的课外活动课,这一模式中,师生进行了角色交换,学生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没有老师事先安排和预设,不安排作业,没有预习提纲,学生完全通过自主实验探究,来解决老师“不知道”所问的问题,这样突显了整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学效果更明显,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这才是真正意义的“减负”。
  作者简介:王旺国(71.06出生)男, 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白霓镇中学,本科学历,初中物理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咸宁市乡土物理资源开发与利用。


  • 【发布时间】2022/3/22 21:02:32
  • 【点击频次】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