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历史解释素养视角下广东历史中考探析

 

【作者】 余丹丹

【机构】 广东梅州学艺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以近三年广东历史中考综合题为例

  摘 要:纵观2018—2020年的广东历史中考综合题,越来越凸显历史核心素养的考查。历史解释作为核心素养中的关键能力,在中考综合题中主要以“史料—理解—描述”型和“主题(结论)—思维—论述”型两类呈现。在明晰历史解释素养内涵和考查类型的基础上,在历史教学中应从三个方面培养历史解释素养:呈现多样化、多角度的史料,形成多元的历史解释;将历史事件等置于历史长时段中,形成具有正确价值取向的历史解释;关注现实问题和时政热点,形成有活力的历史解释。
  关键词:历史解释;广东;历史中考;综合题
  2014年,教育部把立德树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2018年初,教育部正式公布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其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作为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随着课改的逐步深入,初高中历史教学越来越接轨。纵观近三年的广东历史中考命题,充分体现课改新理念,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主要考查方向,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素养立意”转型。以考促教,以考促学,初中历史课堂如何转型才能紧跟核心素养教育改革步伐,为学生成长服务?本文以历史解释素养为对象,以近三年的广东历史中考综合题为切入口,进行微探。
  一、历史解释的内涵及对其理解
  “历史解释是培养历史核心素养的关键”。1现今已有许多历史学者对历史解释的内涵作了界定和解释。杜维运认为:“所谓历史解释……是阐明历史发展的轨迹及其意义所在,究其实际,则是对历史事实之间的关系所做的疏通陈述”。2《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历史解释所下的定义:“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笔者认为,一切历史叙述都是历史解释,历史解释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第一,学生知道对同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会有不同的解释并作出简单的评析和判断;第二,用正确史观评析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等,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第三,探寻历史内部的联系,解释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第四,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全面客观地看待和评判,以“成一家之言”。
  二、历史解释素养在中考中的体现及价值
  近年来,广东历史中考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大量采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古今贯之,中外联合,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考查融入到基本的历史意识中。历史解释素养是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在中考中的考查可谓体现得淋漓尽致,笔者将近三年来历史解释素养的考查内容及分值制成下表,从微观视角具体剖析之。
  表1:历史解释素养考查内容及分值



































  资料来源:根据近三年广东中考试题自制
  综观上表,可以发现:
  (1)近三年的广东历史中考对历史解释素养的考查稳中有增,其中,2018年考查分值为11分,2019为18分,2020年为22分。由数据可见历史解释素养在历史中考中举足轻重,且分值逐年上升。
  (2)中考综合题往往在一道题中考查了多种核心素养。当然,历史解释素养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以时空观念为依托,以史料实证为基础,它与其它核心素养是相辅相成、互为关联的整体。因此,中考综合题考查历史解释素养的同时也考查了大部分核心素养。如2018年的26(3);2019年的26(1)、26(3);2020年的32(1)主要考查的是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2018年的26(4)、27(4);2019年的26(4)、27(4);2020年的32(4)、33(3)皆是开放题,其主要考查的是家国情怀和历史解释,开放性试题都没有设置标准答案,鼓励创造性思维和求异思维,允许考生有自己的观点。
  (3)笔者依据历史解释的内涵和考查内容,在纵观近三年的中考试题的基础上,将考查的历史解释素养划分为两种类型,即“史料—理解—描述”型和“主题(结论)—思维—论述”型。
  (4)“史料—理解—描述”型是在“新材料(史料)新情境”的前提下,要求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对其进行完整、准确的整合、归纳和理解,从而能够客观叙述历史事实,最终实现准确描述和阐释历史。这种类型的题目一般以“归纳”、“概括”、“指出”、“主要特征或主要表现”、“特点”、“原因”、“背景”、“变化”、“有何不同”等术语来进行提问。总的而言,这类型题目着重的是描述历史之间的因果关系。
  (5)“主题(结论)—思维—论述”型是对综合题主题的升华,对所学知识的延伸,依据史料和所学知识,独立提炼出自己的观点,运用辩证思维进行简单的评判和论述。这种类型的题目一般以“综上所述”、“影响”、“历史作用”、“时代意义”、“谈谈对……的认识”、“谈谈对……的理解”、“可借鉴的经验”、“加以论述”、“历史启示”等术语来进行提问。这类题目以开放题为主要考查形式,相对“史料—理解—描述”型更具有主观性,侧重于提炼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述。
  三、历史解释的教学培养策略
  中考命题发挥了对教学的评价和导向功能。林崇德主编的《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也指出: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可以指导课程改革、指导教学实践、指导教育评价。3依据上一节的中考命题分析,笔者认为在具体的教学中应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历史解释素养:
  (1)依据唯物史观,形成科学、全面、客观的历史解释。提升解释活力为了全面、客观地探究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探究历史发展的规律,解决现实问题,我们须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渗透于教学内容中,教会学生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辩证地看待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能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对历史问题进行分析,验证假说真伪,形成科学的解释,提升解释活力。
  (2)呈现多样化、多角度的史料,形成多元的历史解释。英国哲学家、史学家罗素所言:“历史使人意识到:人类事务中没有定论,不存在静态的完美和将被我们得到的最高智慧。”4因此,“只要有新材料、新视角,历史就会有不同于以往的新解释。”5历史解释的培养需要以真实、生动的史料来支持。在日常教学中,因此应精选不同的史料,从多维的角度解读历史,以求论从史出、多元互证,让学生形成对历史事物的多元理解。同时引导学生探究不同解释的原因,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例如,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学术界可谓硕果累累。有认为其是胜利的,也有认为其是失败的,更有保持中立者,教师可各精选一至两则史料,创设历史情境,学生依据史料,加以评析,“成一家之言”。
  (3)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置于历史长时段中,形成具有正确价值取向的历史解释。“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地理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6历史发展具有连续性,存在内在联系,历史不仅是连续的而且是发展的,
  因此,将历史事件等置于历史长时段中去评判,更有利于实现基于历史解释素养的深度教学。如对于商鞅变法的评价,笔者将展示以下几段简单的史料:








  设问:商鞅变法在十年、二十年、百年产生了哪些不同的影响?两千多年后的当下,应如何反思商鞅变法?让学生从对商鞅、秦民、秦国和天下四个角度去分析商鞅变法的影响,在较长时空脉络中通过具体史实看商鞅变法的影响,这一过程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较好地融合在一起,实现从百年视角评价商鞅变法,这样的理解和解释是具有正确价值取向的。
  (4)关注现实问题和时政热点,形成有活力的历史解释。近几年广东中考题开放性试题都没有设置标准答案,鼓励创造开放性试题突出考察核心素养,特别是家国情怀、历史解释素养的考查。教师平时应注意通过史实周年纪念日、时政新闻、报刊时评等热点命题,彰显历史学科现实的生命力。尊重学生言之有理的历史表述和看法,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主人翁意识的养成。
  四、结语
  纵观近三年广东历史中考的命题,其越来越强调“立德树人”的理念,越来越凸显对核心素养的考核,这已成为未来中考的一种趋势。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也不是通过一个活动、一节课或一次考试就能实现的,它是一个持续、动态的发展过程。历史解释素养作为学科素养中的关键能力,如何在日常学科教学中落地生根,并逐步内化为学生的关键能力、思维品质和价值观念,笔者认为教师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确立新的素养观、教学观、教育观,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参与性,让学生成为核心素养实践的主体。
  注:本文为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课题“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历史教学策略探究”(课题批准号:2019YQJK26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周靖,罗明主编:《核心素养——中学历史学科育人机制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
  [2]杜维运:《史学方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4][英]彼得·沃森:《20世纪思想史》[M],朱进东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
  [5]周靖,罗明主编:《核心素养——中学历史学科育人机制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
  [6]夏辉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教学落点——以“时空观念”为例》[J],《中国教师》,2017(8).
  作者简介:余丹丹,梅州市学艺中学初级教师,任教第四年,硕士研究生。2019年加入了省课题,成为《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历史教学策略探究》课题组的一员。2020年加入了本地的杨幼平名师工作室,力争提升自己的教学教研能力。
  注释:
  [1]周靖,罗明主编:《核心素养——中学历史学科育人机制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年,第49页。
  [2]杜维运:《史学方法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64页。
  [3]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3,29,37页。
  [4][英]彼得·沃森:《20世纪思想史》,朱进东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扉页。
  [5]周靖,罗明主编:《核心素养——中学历史学科育人机制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年,第49页。
  [6]夏辉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教学落点——以“时空观念”为例》,《中国教师》2017年第8期,第47页。

  • 【发布时间】2021/4/6 18:06:33
  • 【点击频次】1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