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浅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微课的整合

 

【作者】 黄珍珠

【机构】 浙江龙港市舥艚第一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微课”是一种教学辅助形式。将“微课”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整合,能充分发挥微课功能、功用,提高语文教学整体绩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微课创设情境、提升学力、指导学法、开阔视野,通过微课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微课教学;有效整合
  一、触发“兴奋点”,用微课创设情境
  小学语文是一门生活性、人文性都很强的学科。所谓“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只有当学生形成切身感受和体验,学生才能真正融入到语文学习之中。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情境创设,破除学生的“生活之隔”“经验之隔”“感性之隔”,让学生与语文学习内容、形式产生共鸣、共振。运用微课创设情境,能触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奋点”,让学生自觉、自愿地去倾听、观看,从而优化学生的语文学习。教学《观潮》一文时,仅仅依靠教材中的静态插图是很难让学生形成切身感受的。为此,笔者从网络上下载了“钱塘江大潮”的视频,经过剪辑,制作成”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三个微视频。学生通过观看微视频,真切地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尽管学生没有亲临钱塘江,没有亲眼看到钱塘江涨潮,但微课视频却让学生形成了一种“替代性体验”,学生同样能身临其境,感受到钱塘江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观景象。在微视频助推下,学生再去品读课文,就能真切地感悟到钱塘江大潮之“奇”———声音之奇、形态之奇。有了微视频的介入,学生生成了积极的探究兴趣,有学生课后主动借助网络查找资料,了解钱塘江大潮的成因;有学生主动地拿起笔,将观看钱塘江大潮微视频的感受和体验写了下来;有学生则将探索触角延伸、拓展到“世界著名大潮”。他们认识到,中国钱塘大潮潮差是8米左右,而南美亚马逊河潮差是11.8米左右,加拿大芬迪湾明纳斯湾潮差高达15米,这样的课外探究开阔了学生的科学视野。将微课视频融入语文教学之中,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活化学生的语文学习情绪,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语文学习。
  二、切入“疑难点”,用微课提升学力
  相对于传统的语文课堂,微课往往比较单一,它主要是为了突出、突破、解决某个教学难点、疑点、易错点、盲点而设计、研发的,换言之,研发微课往往是为了解决语文教学中的“疑难杂症”,这就更加凸显了微课的教学功能。因此,有专家将微课的作用、价值概括为“抓重点”“克难点”“释疑点”,这是非常有道理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微课,能精确地切入“疑难杂症”,有效提升学生语文学力。教学《詹天佑》一文时,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詹天佑的卓越才能,笔者立足于文本,从居庸关、八达岭两个隧道的不同开凿方式及“人”字形线路的设计展开教学。但仅仅依靠文本叙述,学生还是不太容易理解。为突破教学难点,笔者在教学中运用微课将两个隧道的不同凿进方法、方式用“图”动态展示出来。由于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所以詹天佑采用“两边凿进”的方法,而八达岭隧道的长度是居庸关隧道的三倍,所以詹天佑采用了中间、两端同时凿进的方法。当学生看完微课中的动态图示后,笔者再让学生做一回“小小工程师”,绘制“开凿隧道”示意图。通过绘制示意图,学生能认识到两边凿进的方法的价值,因为这种方法可大大缩短工期,从而更加深刻地认同詹天佑的智慧。对于“人”字形线路的设计,笔者在教学中运用微课动画生动再现了火车通过铁路时的轨迹,然后让学生以“铅笔”为道具,现场演示火车在“人”字形线路上的运行过程,引导学生边演示边介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让语文教学难题迎刃而解。学贵有疑,作为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研究语文教材,把握教学的重难点,而且要研究学生,掌握学生的具体学情,认识到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学生理解文本的障碍是什么,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运用微课,让微课真正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使学生不断进阶。否则,教师不管青红皂白地胡乱运用微课,就会让学生感觉疲惫,影响微课的运用效果。
  三、落实“语用点”,用微课指导学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积极语用能力,指导学生的语文学习方法。学生的语文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而应是积极主动地表达和运用,积极语用能力的培养才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和归宿。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语用能力的强弱取决于学生积极的语文思维和想象。运用微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力,催生学生的想象力。比如《花的勇气》是冯骥才先生的一篇散文,作者用艺术家特有的敏锐情思捕捉到了震撼人心的画面,“娇小的花儿在冷风冷雨中傲然挺立”,这激发了作者的生命感悟———“生命的意味是勇气”。教学前,笔者让学生预习,结果发现很多学生都将这句话用笔画了下来:“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学生认为,这里运用排比手法写出了花儿的美。乍一看,学生的理解似乎很到位,因为他们不仅关注了内容,而且关注了写法。但细细想来,学生看似到位的语用其实是一种消极语用,他们只关注到作者写了什么,怎样写的,而没有深入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借助微课呈现出鲜艳的画面,这对学生是一个视觉冲击,他们情不自禁、争先恐后地嚷起来:“白的”“黄的”“红的”……;“这么多”“这么密”“这么大”“这么亮”……在观看微视频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体验到了一种惊异之感,从而也就深刻地感悟到了文中这句话所表现的作者的惊喜、惊奇之情。在对课文深度理解的基础上,学生自然将这句话读得轻快、跳跃起来,在读的过程中,也理解了句子中为什么要用“顿号”。
  四、延伸“拓展点”,用微课开阔视野
  “微课”的一个优势就是既可运用于课前,也可运用于课中,还可运用于课后。此外,教师还可将微课与微信、微博等联通起来,共同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不仅如此,微课还具有可暂停、可重复观看、可逆转观看的特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顺应大数据时代潮流,运用微课强大的整合功能,基于课文内容延伸“拓展点”,从而开阔学生的语文视野。如一位教师执教《景阳冈》时,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武松打虎的动作,如“闪”“劈”“按”“打”等,让学生感受武松武艺的高强,从而初步认识古典小说中的细节描写。由于课堂教学时空限制,教师在课堂学习行将结束时,要求学生回家观看拓展延伸类微课视频——“古典小说中的细节描写——从《景阳冈武松打虎》中的哨棒说开去”,让学生认识古典小说中对细小事物、细微举止以及景物等的细腻描写。这样的教学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语文视野,学生不仅认识到了“哨棒”在打虎中的作用,更认识到了“哨棒”推动小说情节发展、引起阅读悬念的作用。在《景阳冈武松打虎》这一回,“哨棒”一共出现了十八次,作者不仅反复地强调了“哨棒”,而且还描写了武松不同的拿棒动作,如拴了哨棒、提了哨棒、拿了哨棒、倚了哨棒、抡起哨棒、横拖着哨棒等,这是古典小说中的细节描写。不仅如此,“哨棒”作为武松的防身武器,能让小说的情节显得跌宕起伏。通过观看微课,学生运用微信、微博进行互动交流,他们认识到,十八次写棒,各有妙用,一共产生了三种不同的艺术效果。前十三次写棒,都是为了引起读者无意识中对这根棒的关注,让这根棒牵引读者,读者只要看到武松有棒在手,就很放心,但是到最后,当哨棒折成两截,读者就开始由放心转变为瞠目、禁口,并为武松担心,最后,当武松将大虫打死,读者的心又被收了回来。整个小说,从武松的“拿棒在手”,到武松“抡棒打虎”,再到最后“棒折两截”,哨棒从“有用之棒”到“无用之棒”,凸显了武松武艺的高强。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语文学习需要,将教材中需要拓展、补充、延伸的内容制作成微课,将之放置到班级微信群、博客群中,让学生运用课后、课余时间自主学习,如此可深化学生的语文学习,拓展学生的语文视界,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和能力。微课因其内容丰富、形式灵活而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将微课整合运用到语文教学之中,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更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需求,拓展了语文教学的空间。对于微课,我们在今后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还要开展更有深度的研究,以便让微课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成为绽放的绚丽之花!
  参考文献:
  [1]赵龙.阅读教学中引入微课的策略与思考[J].教学月刊(小学语文),2018(3).
  [2]陈彩凤.微课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基础教育研究,2018(11).
  [3]杨先武.运用微课优化语文课堂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2019(6B).
  [4]魏娟君.妙用微课,助力高效课堂[J].小学语文教学(园地),2019(10).

  • 【发布时间】2021/4/6 18:08:10
  • 【点击频次】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