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课标分解:初中语文教学准确定位的必由之径

 

【作者】 刘 佳

【机构】 山东省威海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凤林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课标是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指导性文件,但在实施指导方面显得略为薄弱。模糊的目标使得教学方法盲目而随意,师生失去参照标准,不利于学习效果的评价。课标分解,用智慧达成要求,才能准确定位初中语文教学目标,才能使教师有的放矢、科学系统地完成教学任务,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积累、素养的积淀和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课表分解;细化;整合
  课标是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指导性文件,但在特定阶段的实施指导方面显得略为薄弱。模糊的目标使得教学方法盲目而随意,师生失去参照标准,不利于学习效果的评价。怎样使课标最大化地为具体的教学服务,甚至具体到每一册教材、每一个篇目、每一堂教学课?怎样使教学最大化最完整地贯彻课标精神?笔者进行了一系列探讨与实验。
  1、对应法
  有些课标内容非常具体,而教材中恰有可以对应之处,分解中则不必另谋言辞。比如,2011版《课标》中第四学段有“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的要求,而七上的教材中有新闻单元和说明文单元,进行课标学期分解时,则可以直接移用,方便了很多。
  2、勾连法
  有些课标内容前后相关,则可以将其勾连起来,形成关于某个能力点较为统一的要求。比如,第四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有不分文体的语言品析要求:“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还有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品析要求:“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两者即可作一定勾连,在文学作品阅读中,要求学生能找出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并能推敲其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这样的要求比“品味”更具体,更易于指导学生学习。
  3、拆分法
  但更多时候,课标的表述是高度概括,语意是模糊隐含的。就像这样的表达“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标中这样的教学目标要求是否会让你不知所措?“养成默读的习惯,有一定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这样的提法是否会让你不知所措呢?这是因为,课标是从宏观角度对整个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育的引领,而一线教学是在微观层面上的具体操作,两相距离甚远,难免“不相往来”。这就需要从中观立场铺设一条通道。经过长段时间的研究及教学实践的验证,我们尝试分解出如下可操作、可评价的目标,减少了教学的盲目随意。
  下面就以“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第四学段,阅读第3条)”为例,解读下我们的分解路径和方法。
  第一步找齐角度。
  这句表述中,我们注意到行为条件: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行为表现:体味和推敲词句;表现程度。因此“课文”“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语言环境”都是我们要分解的角度。
  又如课标中对“默读”这一目标的分解,我们认为分解的维度至少应包括:默读方法与技巧,默读的评价,默读材料与途径等几方面的内容。
  第二步细化角度。
  何为“重要词句”?我们把重要词语细化为①体现作者立场观点的词语;②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③反映深层次含义的词语;④反映具体语言环境的词语;⑤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等几类;重要句子细化为中心句、过渡句、总结句、照应句、揭示作者观点的句子、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记叙中的抒情句议论句等几类。 
  再如“体味和推敲”是指通过对词语的反复思考,加强对词语理解的方法,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另找一个与文中某词意义相近的词语进行比较,辨别优劣;通过对词语环境的分析,品位词语的含义;通过对使用词语是否准确进行判断,体会作者用词的表现力。
  同理“课文”“语言环境”等角度同样要求展开细化,不再详细介绍。
  第三步整合角度。
  课标分解虽是以拆分细化为主要方式的行为,但必须着眼全局,立足学生语文成长的全过程。整合角度的过程中,我们采用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法。
  自上而下。首先我们纵横研读课标、整体搭建分解框架。按照“课标→年级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堂目标”自上而下整合目标,直到知道一节课该干什么。
  自下而上。所谓自下而上就是整合的过程中还要兼顾教材和具体学情。毕竟教材是教学的载体,抛开教材不顾,只一味地分解课标,其得出的教学目标也是无本之木,是行不通的。我们要通过具体课文特点、单元学习导语、课文学习引言,以及课后练习等准确定位更合适的课堂目标与单元目标,同时兼顾学情综合考虑。通过回看和检验,由课文目标推究起,看是否能实现单元目标,再将单元目标相加,看能否实现学期目标,再将学期目标整合,看能否实现学段目标。这样层层逆推,则可以看到是否存在遗漏、错误或不相关联的现象,并及时修改。
  整合角度的过程中要注意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小到大,注意具体能力点在各学期要求的渐次提高。当然,出于对某些能力点必须反复锤炼的考虑,也出于对各学期学生学习任务侧重点不同的考虑,有些目标可以重复出现,有些目标也可前重后轻,但总体上要呈现层层递进、螺旋上升的态势。例如现代文阅读每个年级各有侧重,九年级要更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注意迁移与运用。所以在《孔乙己》一课的教学中,“分析出孔乙己悲剧的根源,联系实际,引发学生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的目标是符合学生发展能力的,可以有效提升本年级段学生的语文素养。
  实施课标分解后,我们对课标精神的领会更透彻了,认识也更明晰了。走进课标,用智慧去达成课标要求,这种基于课标的语文教学才会帮助教师有的放矢、科学系统地完成教学任务,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积累、素养的积淀和能力的提升。
  • 【发布时间】2020/11/5 16:14:15
  • 【点击频次】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