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我的不安

 

【作者】 赵海鹰

【机构】 苏州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从“看”(looking)到“看见”(seeing)

  关注:媒体非常关注留守的孩子,父母不在身边,问题孩子出现得很多。作为经济发达地区,80%以上的学生家长学历在本科以上,他们的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同样值得忧思。
  片段: 
  等待一个不回家的孩子
  晚上九点半。家长来电。孩子还没有到家。发路路通询问班级所有家长。
  这样的寻找已经重现多次。就一年前,两位老师一起寻找到十一点多,调出了小区各个门的摄像记录,发现他放学后没有回家,家里也没有人,他独自出了小区的门。
  凄冷的街头,孩子,你去哪儿了呢?夜色茫茫,孩子,你孤单吗?十一点多,在父母老师急得快晕倒的时候,他终于回来了。在他身上,家长所有的打骂都没有效果。
  没有谁问过,在外面游荡的孩子,你寒冷孤单吗?没有谁问过,放学回家的孩子,多么需要一个温暖的拥抱?没有谁问过,回家完成作业的孩子,有没有需要帮助的时候?
  在大家的分析下,家长带着孩子去儿童医院看了一下。医生叮嘱首先要缓解他紧张的情绪,给予他心理上的支持,父母要耐心改正孩子的不良习惯,不要过多地指责他,更不要用 “不要 ”“不能 ”等词语。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让他有表现的机会。父母的赞扬,会大大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特别有意思的是:家长,需要每周五去医院去学习两个小时。
  所有的医嘱都是开给家长的。
  是不是长大了,我们做大人的就忘记了自己曾经是个孩子?家长为孩子的成长内疚,从小夫妻俩忙于做生意,没有空陪孩子。
  真的感叹,孩子的成长是需要陪伴的。如果小时候没有。人生需要的种种,比如陪伴,如果此时,没有;彼时,一定须补齐。
  孩子成长的路上,大人需要同样的成长。
  洗了五次头的孩子 
  W是个单亲家庭中的孩子,父母离异后又各自成家。孩子身上表现出的爆粗口、内心敏感、对人苛刻、容易冲动种种表现,会让老师紧张。经常教育他,对人平和些,宽容些,评语中我给他写:在逐渐成长的过程中,你会发现,聪明既是有一双犀利的眼睛,更是有一个宽容的胸怀。
  一双鞋子,穿个把月不换;一件衬衫,领子都黑了还在身上。真是一个不讲卫生、不修边幅的孩子!
  直到看见这位孩子的作文:
  “1月2日,是一个高兴的日子,因为她来看我了!我为那一天准备了太久,我为那一天等得太久。我还特意洗了个泡泡浴,还用了大半瓶洗发露洗了五次头,就是为了见到老妈。”……
  在送别妈妈回家的路上,我的泪水不争气地掉下来,因为她来了又走了。我时刻提醒自己要坚强,才强忍泪不再落。这也是妈妈教的:她的离开使我学会了坚强,而我的坚强会一直下去,至死方休。
  读了这篇作文,我真是心疼这孩子啊!
  我看到了他的犀利却没有看见他的委屈;我看到了他的粗鲁和自私却没有看见他的脆弱和需要;我看到了他的锱铢必较却没有看见他的恐惧不安!
  我要求他宽容地去爱人,去站在他人的立场去思考问题,这是多么苛刻的要求啊!人有能量去爱别人,宽容别人,有很多的正能量,一定是他(她)拥有了很多的能量,得到了很多的爱。现在的父母一定也给了他关爱,可是孩子需要些什么呢?
  看见了这位孩子的辛苦,看见了这位孩子的需要,作为老师,理解了!
  视成绩如粪土的孩子
  这个孩子的出格举动给任课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音乐老师给小F补考,几乎是求他补考了,这孩子却装酷地对音乐老师说:“爽快点,给我‘不及格’算了。”
  这种视成绩如粪土的孩子让老师着实无语。中学的老师看到成绩单上满是红灯笼,诧异得说不出话来。小F同学当然为他的无知付出了代价。
  我一直在反思自己,作为一个班主任,对小F的无知,学习上的自我放逐,我到底该负怎样的责任。
  在他公然旷课的时候,我做的工作有没有做到他的心坎上?
  当他离家出走的时候,我对他的疏导有没有真正意义上改变他?
  我问自己,不是一直说“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个吗?这样的孩子,应该遇到李镇西,魏书生这样的老师,他或许才会——最终,孩子没有带着骄傲和欢喜走出小学的校园,我很自责。
  反思:
  这些故事,都是发生在一个工作了20年的班主任身边的真实。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面对这独一无二,我们能同医生一样,开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师嘱”吗? 我们又可以问自己些什么呢。
  一、我们真的“尽全力”了吗?
  听到一个朋友亲口告诉我她儿子的故事,我更陷入了沉思。
  朋友的儿子在美国加州,小学毕业的成绩单上全是D,还有一个F。朋友快要晕倒了。这位妈妈到学校去,寻求方法救救儿子。校长接见了她,并决定以后每个星期五早上上课之前的十五分钟,妈妈、这位儿子、还有各科老师,都集合在校长办公室,开共同会议,汇报一周以来的表现,直到孩子能改变他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才会中断这种会议。会议上见到老师们,都说儿子不交功课,体育老师说儿子不填写每日的运动项目和量……每周进校长室开这样的回忆,无疑给儿子巨大的压力,儿子一丁一点地进步着。但是朋友的心是很沉很痛的,搞到如此“光彩”频繁进出校长办公室,脸面无光啊!如此苛刻地盯着儿子半年,这样的会议不再需要开了,七年级平安过去,八年级被评上好学生。朋友说,真的没有想到学校做出这样的大安排,觉得很不好意思劳师动众。但校长反倒说谢谢妈妈,因为孩子有问题,学校通知了家长,能主动跟学校合作教育孩子,应该感谢妈妈。
  面对每一个独一无二的孩子,我们学校,老师,家长,真的是尽全力了吗?就是孔子说的“言传身教”,我们都做到了吗?我们传递的都是正能量吗?
  最近在中国各城市巡回演讲的“雷夫”,他说:如果我想让孩子成为怎样的人,我必须成为那样的人。我希望他们举止优雅,我也必须非常优雅,每时每刻,即使我想对他们发火的时候,也必须非常优雅,即使他们气得我想扔他们到窗外,我也必须保持优雅。我想让孩子们努力,我自己就必须成为我孩子从没见过的那么努力工作的人。
  二、 我们教会孩子“跌倒”了吗?
  多少年前,教育“一个不能少”,到“每个都很重要”,为每个度身定做适合他(她)尺度的教育。听上去很美,做起来很难,需要时间,需要精力。我们相信宏大的叙述,相信多少优秀率,推崇获奖评比,对那些微小的落后的诸如小F的个体,我们做了什么呢?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学外语,学游泳,学围棋,学芭蕾……没有学“跌倒如何爬起来”。那么多书籍,也没有人具体和这些孩子说过,爱迪生童年总考班级倒数第一时,是如何面对,又是如何调整?“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只教我们如何去追求卓越,从砍樱桃的华盛顿、悬梁刺骨的张秦到平地起楼的比尔盖次,都是成功的典范。即使是谈到失败,目的只是要你绝地反攻,再度追求出人头地,譬如越王句践的卧薪尝胆,洗雪耻辱,譬如哪个战败的国王看见蜘蛛如何结网,不屈不挠。”
  我们拚命地推出“少年大学生”、“高考状元”“满分作文”学习如何成功冲刺一百米,但是很少去关注,站在最后面的这些孩子,没有人教他们,为什么会落后,落后面对别人的轻视、耻笑该怎么调适心态;没有人教他们,或者真是那么不抛弃不放弃地伸出手,挺起身子让他依靠。我们教师也需要对学生抱有这样的同情心。是的,我们必须推动他们,挑战他们,但也应该照顾他们 (威廉·布朗语) 。如果这个十二岁的孩子在小学阶段遇到过这样的课程,为他量身定做的课程,那么他是不是不会满纸挂满红灯笼?
  当了多年的老师后,都会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这些差生,走上社会后,会比其他所谓优秀孩子更真诚?更有特色?更会朝老师满怀真情地深深地鞠躬?
  三、我们真的了解教育“常识”吗?
  也许,我们需要恢复常识,尊重常识。
  我们班有一个孩子,做事速度很慢,但出手的东西都是质量很高。有一次,家长和我交流:慢或许是她的一个优点,她就特别擅长那种精细的工作。是的,快有快的好处,慢有慢的妙处。有些树长得很快,十年就可以出木材;有些树长得很慢,每年树茎才长几毫米,但后者一定是栋梁之才。古往今来,不同领域的优秀人才,无不是个性突出,在某一方面有强烈的兴趣和优异的发展,而且往往是“偏科”的。钱钟书、梁漱溟、吴晗这样数学不及格的文科天才,其实具有很大的普遍性。
  不回家的孩子,洗了五遍头的孩子,视成绩如粪土的孩子,亲爱的孩子啊,
  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家长,不同教育背景,家庭背景——
  做家长的,看到孩子的需要。不仅仅是KFC,哈根达斯,或许只是一个拥抱,一段亲子共读的美好时光。
  做老师的,不要让分数、排名蒙蔽了眼睛,要在蒙昧中睁开双眼——不能抱着改造孩子的教育孩子的愿望;没有哪个家长是把孩子送来让你改造的;生活中谁也不是你改造的对象;其中包括家长,哪怕你是出于善意。
  我们能做的,就是看见(SEEING),看见孩子的差异,孩子的需要,理解孩子的呼唤、信赖和希望。
  一切存在都是合理的,我们只能在不同的位置上,完成各自的修行。

  的教学原理。近年来,如北京十一学校等的许多教学改革,就是围绕这一目标而进行的。 有人会问,难道全面发展就不重要了,它在教育过程中应当居于何种地位?我认为,中小学教育作为一种基础教育,德、智、体、美、劳、群体合作等等无疑十分重要,我们现在不是重视过分了,而是远远不够,甚至将人格养成、音体美作为“副科”而可以不教。但是,这种综合素质作为个体发展必不可少的丰富营养和基础教养,它本身并不是最终目标。今天,我们可以大声地宣示:教育的真谛和真正目标,就是帮助人的自我认识、自我发现,进而自我实现,“做最好的自己”。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目标,两者并不是对立的。这样理解“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是不是更为恰当呢?

  • 【发布时间】2020/11/5 16:09:56
  • 【点击频次】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