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工匠精神在农学专业技能实训中的体现

 

【作者】 越良英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柳嘉职业技术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作为培养工匠的摇篮,担负着培养当代工匠、传承工匠精神的神圣职责。本文以《农学专业技能实训》校本教材中“种子活力测定”教学为例,从专业课教学的角度探讨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和塑造“工匠精神”。
  关键词:工匠精神;中职生;校本教材;项目化教学
  工匠乃有工艺专长的匠人,现代被称为大师傅,技术员。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培养工匠精神,是国家对中等职业技能人才培养要求发出的最强声。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作为培养工匠的摇篮,担负着培养当代工匠、传承工匠精神的神圣职责。作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专业课教师,在此与大家共同探讨如何在《农学专业技能实训》校本教材课程的教育教学中体现工匠精神,在学生真正成为工匠之前将匠心的种子根植于心。作为一名农学专业课教师,想从农学专业课的教学角度针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潜移默化的塑造“工匠精神”进行探讨。
  工匠教育从专业教育做起,在专业设置上要贴近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课程要与专业核心能力匹配。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工匠教育,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应知与应会有机统一的教育。工匠的培养,不可能只是在教室里黑板上说教、作业本练习册上训练,“应会”必须到实践中去学、到实训中去不断练习。
  一、从学生现状出发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将来面临的工作岗位一般在工厂、车间的生产一线,即所谓的“蓝领”工人。我们虽然无力改变这样的就业现状,但可以积极探索出新的教学培养模式,如开发校本教材、校企合作、定向培养、项目化教学、加强德育常规教育等,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的中、高级技能人才,满足人才市场需求。
  ??然而大多数职高生欠缺思考能力,也没有太多的生活经历,更谈不上参加社会实践,积累实践经验;再加上学习基础差,自信心不足,缺乏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主动性。针对学生这一现状,结合本专业特点,在教育教学中我将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教学做评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开展项目化教学,把“工匠精神”植入学生心中。
  二、将“工匠精神”融入课堂
  职高生对所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技能实训,包括对自身的成长都缺乏相应的思考和理解,因此在传授理论知识、加强技能训练的同时我们还扮演了“人生导师”的角色。作为一名专业课教师,需将“工匠精神”融入课堂,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建立目标、看清现实、用实际行动向“大国工匠”靠拢。在引导学生理解“工匠精神”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明确学习目标,树立工匠精神
  首先从思想上引导学生明白“工匠精神”是国家和社会对“蓝领”工人的认可和肯定。让学生认识到从职高毕业后同样可以取得可人的成绩,认识到只要认真对待,努力付出,辛勤劳动,就会有收获,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建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比如在进行《种子活力测定》技能实训时,我将采用案例法:例如案例1:某种子公司新进一批冬小麦种子,需在5天内发往经销商处销售,现需对种子质量做出检测,如何进行检验检测?通过这一案例,让学生明白这不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实验,而是关乎中国14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如果我们的数据、结果不准确,那么我们将有可能引发全国性的饥荒,甚至会被追究法律责任。让学生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实际操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始终保持一种科学、严谨、认真负责的态度严肃对待,从技术上“精益求精”,如何才能做到更好,更科学,更客观的反映这一批种子的活力即发芽率问题。既使学生明确了本堂课我们将要做什么?如何做?又对他们进行了“工匠精神”的培养,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养成“敬业、精业、奉献”的良好习惯,从而体现出“大国工匠”的气魄。
  (二)不断追求进步,夯实工匠精神
  对于学生来说,农学专业课程枯燥、无味,甚至对于解剖实验感到恶心。因此,作为技能实训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合本专业和生活实际,通过应用大量通俗易懂的实例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图片、视频、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来化解学习这门课程的畏难情绪;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立相应的学习目标,让每一位学生在操作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所以,我们需要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善于记录的双手、善于思考的大脑,把现实生活中收集到的相关的实验实习案例记录和整理出来,充实自己在讲课及实训时的素材,借鉴别人的先进经验,与时俱进地利用它为教学服务。使学生能够真正成长起来,热爱本专业。
  做为教师我们更要善于搭建“和谐”的课堂,把握时机恰当的进行互动、关注全体学生做到有效互动。特别要注重与后进生之间的互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挖掘他们的潜力,设法让他们体会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和勇气,促进他们战胜困难的决心和毅力。对待每一位后进生、学困生都要向工匠们精心打磨作品过程一样,不抛弃不放弃,同时也能传递工匠精神,使工匠精神的内涵根植学生心中,终身受益。
  同样在《种子活力测定》中,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识,通过“四维导图法”、引导法、讨论法等科学有效指导学生进行种子生活力测定的学习,课前通过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单,小组讨论撰写种子生活力测定检验方案,操作前各组派代表汇报,教师和学生共同点评,学生修改后实施,学生单人操作,填写检验原始记载表、操作过程中教师指导答疑,训练结束后逐人进行技能考核进行理论指导。在技能实训过程中,指导学生注意分析、观察、思考,对比他人的操作,分析自身存在的不足;同时开展好课外实践活动,比如通过小麦种子活力测定后,在实训基地进行实地发芽试验,从而弥补课堂分组实训的不足。让每个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同时,通过科学严谨的探究学习增强工匠精神意识。
  (三)勇于创新,筑牢工匠精神
  要使学生最终成长为“大国工匠”。必须要求学生具有强烈的创新和创造精神。创新能力是一个优秀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也是新时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之一。一方面要求教师要加强学习,通过向书本、同行、专家、甚至向学生学习来不断创新,提升课堂教育教学水平,让农学专业技能实训课脱离枯燥乏味,变得生动、直观、有趣起来,如同工匠、大师们面对作品思考下次如何做得更好一样,教师通过创新对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个人业务水平,这样教学才会不断推陈出新。另一方面也需要学生在操作中不断创新,比如在《种子活力测定》操作中,切分种子,如何才能做到准确、高效、快速,就需要同学们在操作中不断寻求新方法,掌握种子的结构特点,不断练习,在操作中总结、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从而熟练掌握整个操作流程,达到精益求精。在同学们不断探索过程中,勇于创新,将“工匠精神”永筑心中。
  “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品质,是一种追求和一种氛围。通过“工匠精神”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作热情与劳动热情,教师通过《种子活力测定》以一颗匠心来教学,言传身教,在无形中播下匠心的种子,未来用诚实劳动来实现人生的梦想、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形成良好的工作作风。
  参考文献:
  [1]张荣.论高职教育强化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必要性[J].西部素质教育,2017,3(07):128-129.
  [2]孟祥福.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探讨和实践[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2).
  [3]徐吉贵.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J].职业教育,2016(12).
  [4]邓礼琴.职业院校如何培养学生工匠精神[J].职教天地,2016(9).
  • 【发布时间】2020/9/29 15:24:07
  • 【点击频次】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