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新加坡教育印象

 

【作者】 申 丹

【机构】 湖北省应城市实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新加坡位于东南亚马来半岛南端,毗邻马六甲海峡,素有“花园国度”的美称。在这个国土面积仅有724.4平方公里的城市国家里,却有着583.5万的总人口,其中华族占74.2%,马来族占13.4%,印度族占9.2%,欧亚族和其他占3.2%。这是一个多民族和多元文化的移民国家,第一语言也是官方语言为英语,母语有华语、马来语和泰米尔语。
  新加坡是典型的热带海洋性气候的海岛国家。这里空气清新,四季如夏,绿树参天,鲜花盛开。作为花园城市的她,其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和谐共处的不同种族,干净整洁的街巷道路,快速便捷的交通状况以及普遍优秀的国民素质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新加坡自1965年被迫脱离马来西亚联邦独立以来,五十年间由一个积贫积弱、资源匮乏、连饮用水都无法自己供应的第三世界弹丸小国一跃成为今天的世界最发达国家、国际闻名的大都会,个中原因固然有东西方贸易转口港的天然地理优势,但更离不了开国总理李光耀等先贤的卓越领导和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
  和新加坡人言谈,感觉他们最引以自豪的是国家不仅有清廉高效的政府机构,还有完备严明的法律体系,更有高度文明的社会秩序。的确,行走于新加坡,你可以看到人人遵纪守法,处处照章办事,社会安定和谐。而这一切在他们看来,都和该国严格的国民教育和独特的教育体制息息相关。
  一、独特的教育体制
  作为英联邦成员国的新加坡,由于属东西方文明的交汇融合之地,同时又是一个华族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所以它的教育既具有浓厚的中华传统特色,又吸收了英美等西方文化的精华,在此基础之上不断创新,故而自成一体。
  (一)独特的“分流”教育制度
  新加坡教育的最大特色就是确立了适合本国国情的“分流”教育制度,这种制度缘起于该国“精英政策”和“人才立国”的思想。所谓“分流”,就是一种金字塔式的“精英教育”模式,即在基础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多次进行考试和考核,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再分别实施不同要求的教育;对经过层层选拔脱颖而出的“精英学生”,国家就把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分配给他们,使其受到最好的教育,把他们培养成国家发展所需要的栋梁之才;对于绝大多数的非“精英学生”,则实施的是实用模式教育,重点是培养他们熟练的职业生存技能,而不是顶尖的科学创新能力,使之成为专业的技术工人或是技艺型人才。
  新加坡的学生从小学读到大学,一共要经过四次分流:
  小学四年级分流一次。前四年,所有的学生都学习同样的课程,重点是学习双语(即英语和各种族的母语,新加坡人称之为EM:English and Mother Language)及数学,辅之科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社会学、体育、美术、音乐等科的学习。在四年级结束进入五年级时要进行第一次分流考试,根据双语考试并结合数学和公民与道德教育考试成绩,把学生分成EM1、EM2、EM3三“流”,即好、中、差三类,分别上五年级不同的课程班。
  小学六年级毕业会考再分流一次。教育部组织全国统一的小学毕业离校考试,考试科目一般为四门,分别是英语,作为母语的汉语、马来语或泰米尔语任选一门,再加上数学和科学。除了母语科目之外,其他科目都采用英语出题,英语和母语还包含口试环节。学生凭离校考试的总成绩填报志愿,教育部结合成绩和志愿分配学生进入不同的中学,这其中百分之十的优秀学生进入“特选课程班”,百分之五十的学生进入“快捷课程班”,剩下百分之四十的学生进入“普通课程班”(学术班和工艺班)。
  新加坡中学大致分为自主中学、自治中学和政府中学三种,自主中学基本上都是名校,可以自定学费;而后两种中学却属邻里中学(普通中学),学费统一由教育部规定。
  新加坡的中学学制一般为四年,名校主要接收成绩优异的学生,邻里中学则接收没有考入名校的学生。各个中学的每个年级也按学生成绩的不同分为几个层次。名校中有“特选班”和“快捷班”,邻里中学则有“快捷班”和“普通班”。
  中学四年毕业时,名校和邻里中学“快捷班”的学生都要参加英语母语“剑桥普通水准”(“O”水准)考试,而“普通班”的学生则参加“N”水准的考试,少数通过者可继续学习一年,在中学的第五年再参加“O”水准考试。
  新加坡中学“O”水准毕业考试考七门功课,选考五门,其中母语、数学、英文是必考课程,根据成绩决定是否可以报初级学院(相当于大学预科)或者是理工学院,进入初级学院和理工学院的学生基本上是未来的准精英群体,没有考入的学生则进入工艺教育学院(相当于中国的职业技术学校)学习或者直接在新加坡就业。这就是第三次分流。
  第四次分流在初级学院。学生学满两年毕业时,要参加英语母语“剑桥高级水准”(“A”水准)会考,成绩优异者升入大学。
  经过四次分流,最后能升入大学的,都是学生中的尖子生,他们将进入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管理大学和科技设计大学四所大学就读。其中,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为我们中国人所了解,曾多次进入世界大学排名前二十强,新加坡国立大学还荣膺过“亚洲最佳大学”的称号。
  不仅如此,新加坡还对表现特别突出的学生,由国家或国有控股大企业发给足额奖学金,并送到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等世界最顶尖大学深造,回国后作为政治领袖人才或商界精英高管培养。
  相信大家从我以上的介绍中能够发现,新加坡的学生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就要面对多种分班和升学考试的挑战,而且每个阶段的的课程难度也是有如“金字塔”般递升。新加坡教育的这种“分流”制,有其优势的一面,即:因材施教,充分挖掘每名学生的潜能,分层次培养人才,实现国家教育资源的最优化和个体教育的实用化,有效降低辍学率等;但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对于孩子来说,这其实是一种过早的淘汰制度、选拔制度,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学生发展除学习之外的其它特长,不能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特别是对那些淘气包、迟开窍、智力发展滞后的男孩子,他们在小学四年级还是懵懵懂懂、疯疯闹闹的时候就稀里糊涂地分到了中班或差班,虽然在每一个阶段都可以有机会进入好班、好学校,但是由于环境的影响和所学课程的不同,他们几乎是没有翻身的可能。其次,这种“分流”制加大了社会分化,制造了社会冷漠,它过早为学生贴上了等级标签,使成绩好的学生不断产生优越感,而对成绩差的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造成严重挫伤,让孩子们从小开始就处在不断竞争以自保、求生存的严峻环境中,善良的人性提早受到扭曲。
  正如新加坡《联合早报》采访教育新闻的高级执行记者潘星华在所著的《新加坡教育点评》一书中写道:“分流制度,间接养成我们新一代自私自利、冷酷无情,对自己以外的事情‘死人都不管’的心态,这样的社会代价,是否太沉重?”
  由此可见,新加坡的小学生承受的压力远远大于我们中国的孩子,这种“分流”制度不利于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务实的双语教学策略
  新加坡是世界上真正意义上使用双语进行教育、教学及交流的国家之一,这也是因其特殊的国情所决定的。前面我们讲到新加坡的人口主要由四个种族群体组成:华人、马来人、印度人及一些欧亚等种族,这样一个多种族的移民国家,语言文字也必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曾这样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们只使用英语,我们将逐渐流失我们所尊崇的传统价值观和文化遗产。社会本质将退化,最终国民会失去信心。我们会觉得自己像二等公民,永远都在模仿他们。”因此,一九八七年新加坡政府作出了所有的学校必须采用以英语为教学语言,并同时保留学习母语的决定。
  就拿占大多数的华校来说吧,新加坡的“双语教学”指的是同时用英文与华文教学,并采用以华文教华文,用英文教英文的策略。他们要求凡是用英语编写教材的学科,教师在课堂上一律采用英语讲课,比如,英文、数学、科学等;而用华文编写教材的学科,教师全部采用华文讲课,比如,华文、公民与道德教育课。新加坡双语教学政策的推行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和民族团结,成功架起了与其他国家沟通的桥梁,同时也保留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教育特色。
  如果拿中新两国的“双语教学”作比较,我们就会发现首先是语言环境上有很大差异。新加坡的孩子从小就接触华语,虽然华语是第二语言,但它仍具有较好的语言环境。在新加坡,很多街道和商场都有醒目的华语标识牌;发行量很大的报纸几乎都是华语版的,比如《联合早报》《联合晚报》《我报》等;电视有中英文两种语言的频道;父母亲和孩子日常对话常说华语。而在中国,除了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大部分孩子都是从小学三年级才开始接触英语,除了课堂上学习的那一点儿知识外,他们在生活中几乎没有机会更深入地掌握英语,一出校门,英语马上就被抛之脑后,忘得一干二净,因为他们学的那点儿英语在日常生活中根本就没有用武之地。其次是考试方式有很大差别。在新加坡,无论英文还是华文,考试都有口语、听力、基础和写作。而在中国,一支笔再加上一张薄薄的试卷,就往往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新加坡华文考试每半年均要安排一次听、说、读、写统测,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进行一个全面的评价,以便准确把握学生能力发展状况,改进华文教学。
  新加坡这种务实的双语教学策略的成效是非常显著的,它给我最大的直观感受是:新加坡华人几乎个个都是双语人才,我们几位同事在日常生活中和新加坡华人接触,为避免语言不通的尴尬,第一句话都是“Excuse me. Can you speak Chinese?”得到的答复基本上是“Yes”,然后就可以用华语交流了。我在新加坡教育部和学校常常亲眼看到或听到老师当面说话和打电话,能在英语和华语之间轻松地切换,且丝毫不停顿,这让我羡慕不已,以前只在电影电视里看到的场景,谁能想到就在我身边真实地发生呢?
  由此我想到我们中国的英语教学,首先要转变观念,英语不应该仅仅只是一门考试科目,它更应该是我们人人必备的语言,一种交际的工具。人才培养不仅是适应国内需要,更要适应国际需要。在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的今天,如果中国人人人会讲英语,那么我们与发达国家在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方面的合作会更加方便快捷,必然会加快社会发展。
  其次,学校在教育方法上也要有所创新。比如说,在英语课堂上,老师可以多和学生做一些游戏,看看电影,演演生活小情景剧等,把这些寓教于乐的活动引入课堂,一定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最后,学校还应该转移英语教学的重点,改变目前过于注重语法知识、轻视口语训练的现状,不要使学生都成为了应试教育的牺牲品。新加坡大多数华人虽然华语写作能力不佳,华语口语也称不上完美,但他们都具备用华语日常交流的能力,反观我国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是很难和外国人直接进行交流的,就算他们掌握大量的英语单词,会很多的句式和语法,都只能是纸上谈兵,没有真正的用处。因此,改变“哑巴英语”的尴尬现状势在必行!我们的英语老师可以借鉴新加坡的教学方法,把“听说读写”的“说”这一环节放在首位。只有学生能够运用英语与人自如交谈,他们才会逐步获得英语语感,从而有助于其他三个方面的学习。
  (三)辛苦的教职员工群体
  新加坡的教师属于国家公务员,其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相对高于其他行业。所有教师都受教育部直接管理,每月薪水也由教育部直接发放。教育部建立严格的教师评估制度,每年对教师进行考评,考评分为A、B、C、D、E五个等级,其中A级10%,而E级不少于5%,连续两年为E级的教师,将予以辞退。因为考评与教师的奖金和职位有直接的关系,所以非常严格,所有考评结果报教育部备案[1]。
  新加坡教师的成长路径和中国有很大不同,不像我们常实施的“教而优则仕”。在新加坡,教育部为教师设计了几种不同的道路供大家选择,引导教师根据自身的专长和志愿,朝管理、教学、专科三个领域发展。在教学上表现出色的教师不一定非要被提拔为部门主任、副校长或校长,你就在这个领域继续前进,直至成为特级教师;如果你觉得在教学上不够优秀,而在计算机、课程开发、心理健康辅导等方面有专长,你也可以选择教育专科这个领域发展,同样能获得很好的晋升。这样一来,每位教师的事业前景不再是朝着单一的管理方向发展,大家都可以努力寻找自己的合适定位,在不同的领域中不断晋升,从而到达各自的卓越顶峰。
  在新加坡做教师也是非常辛苦的。一个普通新加坡教师的周工作量是十七至十八小时,三十分钟一节课,一个星期他们要上满三十五节课。学校习惯让每位教师分跨至少两个年级,还要同时肩负至少两个不同等级的课程。新加坡的小学教师相比中学和初院的教师更加辛苦,除华文教师只任教华文和公民与道德教育两门科目外,其他教师都要任教三门主科,比如,数学教师除任教数学以外,还要任教英文和科学两门主科,这在我们国家是很难想象的。且不谈考试压力有多大,光每天的备课和批改作业都够他们忙碌的!
  新加坡的教师行业,没有加班费和补习费一说,学校安排教师做任何事都是分内的工作。教师工作态度必须认真,出勤率必须要高,不然年终续聘就会成大问题。
  在新加坡,家长只要对教师(包括校长)不满意,就可以直接向校长、校区监管和教育部投诉,甚至可向警察局报案。一旦教师受到投诉,校长会与部门主任一起向教师本人问责,投诉次数的多寡直接影响着上级对下级的印象,从而决定着下级的等级评定与升职[2]。
  学校每年都会举行“教师与家长见面会”,目的在于让家长更加了解孩子的学习进展、上课态度等。然而与其说是“学校与家长见面会”,倒不如说是“家长问责会”来得贴切。学生学习成绩不好时,家长会质问老师:“为什么我的孩子会这样?你没有解决的办法吗?”“为什么它的字写得这么差?你没有教他怎么写吗?”“他的英文成绩还不错,为什么华文成绩就不好呢?你是怎么解决的?”……课堂上,老师严厉批评学生,有的学生不服管教,可能会跳起来喊:“我叫我妈妈投诉你!”不光这些,放学后你如果想留下几个不听话或者不做作业的孩子,就必须事先打电话和家长沟通,征得他们的同意后才能把孩子留学,否则学生回家晚了,家长问起原因后也会投诉你。
  虽然新加坡老师面临这重重的工作压力和精神压力,非常辛苦,但与他们相处的过程中,我还是真切地感受到他们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踏实、细致的工作作风,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奔波和操劳中教育出一批批优秀的学生,收获着幸福和感动。我想,天下所有的老师都应该是一样的吧!
  二、难忘的弥陀学校
  新加坡的学校大都处在居民区里,一面靠近公路,另外三面为组屋(由新加坡建屋发展局承担建筑的楼房,为大部分新加坡人的住所)群所环抱,周边没有喧闹的街道店铺,显得很幽静。行走在组屋前的小径上,透过低矮的铁丝网墙就可以看见学校的全貌了,校园面积虽然不大,但都很精致。就拿我曾经任教的弥陀学校来说吧,从校门走进去,你立刻就会感觉校园的绿化设计颇具中国园林的意趣。这里有青青的草坪,参天的古树,还有石园修竹,荷花池沼,游鱼戏石,更有鸟儿时不时从高处的树枝上送来一声声悦耳的啼鸣,一派优雅而又生机盎然。
  在这样的花草鱼鸟和谐共处的美丽校园里,我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教学生活时光。期间,给我印象最深的地方有两个,一个是学校的升旗礼,另一个就是校园文化建设。
  (一) 别具特色的新加坡学校升旗礼
  弥陀学校的升旗礼倒不是因其鲜明的佛教特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是因为师生态度严肃认真、升旗场面宏大有序让我深感震撼。时至今日,我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景。二〇一四年九月二日清晨,在又一次参加了学校的升旗礼后,我有感而发,在办公室即兴写下了这样一篇文章:
  别具特色的新加坡学校升旗礼
  新加坡学校的升旗礼真是庄严肃穆,别具特色!
  每天清晨,晨光微曦,学生身穿干净的校服,背着书包走进校门,径直来到学校礼堂或者操场参加升旗礼。
  七点十五分,升旗礼准时开始。仪式一共有三项议程,首先是齐唱新加坡国歌。广播里播放国歌旋律,老师和学生齐唱歌词。所有的人都站着纹丝不动,腰杆挺得笔直,脸上表情肃穆。偌大的礼堂里或操场上,我听不到一个人讲话,只有师生高亢整齐的国歌声在我耳畔回响;抬头仰望,红白相间的新加坡国旗徐徐上升,迎风猎猎飘扬。
  其次是齐颂新加坡国民誓词。主持人宣布“开始”的话音一落,师生们马上就把右手握拳,抬起贴紧心口,高声背诵誓词。誓词是用英语讲的,我听不大懂,大意是每个新加坡公民要牢记光荣使命,团结一致,为建设公正平等的民主社会,实现国家之幸福、繁荣与进步而共同努力。
  第三是高唱学校校歌。我所交流任教的弥陀学校是一所佛教教会学校,学校创作的校歌也颇具佛教特色,听旋律缓慢悠扬,让人心灵净化,但也不失进取韵味。歌词大意是赞颂学校悠久的办学历史,鼓励学生好学上进,为学校增光添色。
  如果是周一,升旗礼的仪式还会增加一项议程,那就是向佛陀行礼,齐唱《三宝歌》。这项仪式只在学校礼堂举行。学校礼堂名叫“广洽堂”。礼堂位于办公大楼二楼,大门外有一尊两人高的洁白汉白玉观音雕像,用巨大的玻璃罩子罩着;礼堂内,舞台上面正中位置的墙壁上贴着用鎏金制作的笔力遒劲的“广洽堂”三个大字,两边的墙壁上悬挂着学校的校训和新加坡现总统的肖像;礼堂后面的墙上有一组佛祖释迦牟尼的故事绘画,佛教人物画像神态慈祥,色彩鲜艳,画面背景霞光四射,祥云环绕,极具佛教特色。师生面向佛陀,低头合掌行礼,口中念念有词。歌词的大意是向佛祖保证常怀一颗仁慈之心,友善待人,好好学习工作等。
  整个仪式大约历时十五分钟。活动结束后,学生在级任老师(班主任)的带领下,有序离开礼堂或者操场。大家排着整齐的队伍,慢慢走回课室(教室),马上上第一节课,中途没有休息时间。
  学生退场以后,我特意观察了他们刚才活动的地方,只见地面光洁如初,绝没有一个纸片或垃圾,好像这里从没有人来过一样。新加坡师生素质之高不禁让人暗生敬佩。
  参加完几次新加坡学校的升旗礼后,我的最大感受是他们的升旗礼非常庄重,老师和学生都把它当作一件特别神圣的事,丝毫不敢懈怠。
  新加坡学校的升旗礼是天天举行,风雨无阻,这一点和我们中国学校的一周一次升旗仪式、遇到雨雪天还取消明显不同。在家乡小城的老师和学生眼里,举行升旗仪式的确很神圣,可是如果经年累月的天天举行,也许会让一些人慢慢感觉平常而产生懈怠之心。然而反观新加坡学校的升旗礼,你却丝毫不会这样认为。置身其中,你能非常强烈地感受到新加坡人的拳拳爱国之心,那种感觉只能用“震撼”一词来形容。放眼望去,一千多名学生统一身着正装,齐刷刷地站在礼堂里或操场上,随身的书包都整齐地摆放在身体的同一侧,队伍横、竖、斜怎么看全是一条线;再瞧瞧教师,所有人全部到堂,不论你是教英语、华文、数学等大科,还是教音乐、体育、美术等小科,除了生病请假的,无一人缺席。男士西裤衬衣,干练清爽;女士长裙短袖,典雅端庄。他们都静静地站在学生四周。整个仪式过程中,你看不到一个人低声讲话或者站姿不标准,大家都是垂手肃立,挺胸抬头。不管是齐唱国歌、校歌,还是右手握拳、贴胸念信约,他们的动作是那样的整齐划一,歌声是那样的嘹亮激昂,神态是那样的庄严肃穆。那一瞬间,你感觉好像是在军营而不是在学校,你面对的是一个整团训练有素的解放军战士,而不是平日里见到的活泼的学生和文静的老师。置身于这样神圣庄严的场景中,我想每个人浑身上下都会热血沸腾,心中一定涌动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即使是局外人的我也感觉非常激动,身上有如过电一般,麻酥酥的感觉一阵阵传至全身。
  在新加坡,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他们的爱国主义教育不是高谈阔论在口头上,而是悄然落实于行动中。窥一斑而知全豹,我想新加坡的政府、新加坡的学校和教师就是靠着这样的一种精神,这样的一种教育把来自不同种族、不同语言和不同信仰的国民团结在一起,努力奋斗,克难求进,使得新加坡在短短几十年之内迅猛发展,由一个面积狭小、资源匮乏、人口众多的东南亚小国一跃而成为世界瞩目的亚洲四小龙、人人啧啧称赞的现代化国家、国际著名的大都市。在今天,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豪迈征程中,我们中国人是不是可以从新加坡人身上得到某些启发呢?
  庄严肃穆的新加坡学校升旗礼真是别具特色,它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阵地,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二)中华民族传统风格的校园文化
  如果说新加坡弥陀学校的升旗礼让我感觉震撼的话,那么,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给我的感受就是:古典、优雅,有浓郁的中华民族传统风格。
  走进校园,你迎面就可以看到学校办公楼和教学楼上悬挂和镌刻的校训“慈良清直”,这是我国现代著名漫画家、散文家丰子恺先生专门为该校题写的墨宝。沿楼梯拾级而上,再进入教学楼的走廊,你会惊奇地发现很多班级窗户下的学生书柜上绘着中华传统艺术图案,其中既有演员演奏中国民间乐器竹笙、琵琶、月琴的,还有中国画水果、蔬菜写生的,更有熊猫吃竹子的图画。在一个名叫“松青堂”的展柜前,我竟看到了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的人物文字和图片介绍。
  徜徉于校园,你还会在很多地方看到有着浓郁中华特色的文化景点,比如,在一个普通的过道墙上,学校别出心裁地将《弟子规》这篇经典国学文章写在中国的古代屏风上,再配以另一面墙上的山石芭蕉中国画,你会觉得一股浓郁的中华传统风扑面而来。再如,在楼梯的拐角处,学校放置了古色古香的方桌和圆凳,摆上了围棋和中国象棋的棋盘,旁边的玻璃展柜上还有象棋棋子和中国茶具茶叶,墙上镜框里镶嵌着京剧的脸谱,一切让人感觉是那么熟悉,那么亲切,简直使我产生一种错觉,这就是在中国,在自己的母校,哪还是五千多公里之外的遥远的异国新加坡呢?
  行走在弥陀学校,你可以看到不管是教室外壁,还是走道拐角,就连洗手间的卫生墙上,都绘上了充满中华文化气息的文字和图画。在这里,我真切地感受到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匠心独运,他们真正做到了让每一面墙壁会说话,能育人。
  作为一所历史悠久的华族学校,弥陀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有着清晰的定位,那就是: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品味国学经典诗文。在任教的那段日子里,我常常感慨,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新加坡弥陀学校的所见所闻真的给我很大启示: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想搞好,必须得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一条清晰明白的主线,要和学校的办学方向、使命愿景一脉相承。只有这样,学校才会深深吸引人、打动人,才会历经岁月的洗礼而更加优雅,更加光彩照人。
  弥陀学校给我留下的印象当然不止以上这些。它也给我留下一些困惑,比如,我所看到的它的课堂教学基本上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没有在舞台上和在活动中那么灵动活跃;华文教学一味强调华文的工具性,淡化了华文的人文性……
  新加坡之旅是丰富多彩的,也是五味杂陈的。这次特殊的经历,对我的一生来说都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省教育厅选派我们远赴新加坡,不仅是要我们把国内优秀的语文教学经验带过去,更重要的是学习他们的先进的教育理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希望我的这些教育印象和体会能给大家带来一点思考和借鉴。
  参考文章:
  [1] 周爱华. 我的新加坡教学之旅  湖北省孝感市玉泉小学
  [2] 周爱华. 我的新加坡教学之旅  湖北省孝感市玉泉小学
  [3] 周爱华. 我的新加坡教学之旅  湖北省孝感市玉泉小学
  • 【发布时间】2020/9/4 16:48:32
  • 【点击频次】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