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也谈小学生口语交际教学策略

 

【作者】 戴 琳

【机构】 青海省西宁市虎台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听说训练是语文基本功训练的基本组成部分。由于以往考试形式及旧的教学观念的影响,小学严重存在重读写、轻听说的不良倾向。事实上,“说”和“写”相辅相成,教师应多在“说”上做文章,以说促写,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口头语言是在直接的交际中形成的,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应让学生有充分的说话环境。因此,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形成用普通话交流的良好风气,对提高学生的口头能力起根本作用。
  关键词:小学生;口语交际;教学策略
  大纲提出:作文应当由说到写的顺序逐步提高要求,这是因为口头语言的发展走在书面语言的前面,说是写的先导和基础。叶圣陶的语文教学思想也指出“作文和说话本是同一目的,只是所用的工具不同而已”。所以在说话的经验里可以得到作文的启示。可见,说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写得好不好。而普通话的推广工作在学校一直实施不好,大部分的学生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在学校都是使用的家乡话,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生活环境对学生的阻碍,一方面却是教师的努力不够。推普工作是语文教师重要的职责之一,教师应有深刻的认识,下功夫排除推普工作中的困难,教育学生讲普通话的重要性,让学生养成用普通话交流的习惯,并在此基础上,加强说话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水平。
  一、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让学生乐于说,说得好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成功的提问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中心思想,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发挥。课堂提问切忌太深或是太浅。太深的提问让学生觉得压力大,学生绞尽脑汁,不得其解,心中无数如何能大胆发言、并说得好?而太浅的提问让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面对“是不是”“有没有”“对不对”的满堂问,学生想都不用想,习惯性的答案脱口而出,难有展现能力的空间。所以,课堂提问应精心设计,才能发挥作用。
  1.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对于概括性较强的题目,学生的思维难于一步到位。教师可以将题目分解成几个小问题,引导学生由分及总,寻找答案。
  2.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面对较复杂深奥的问题,学生的思维难免“卡壳”。有些教师索性把答案说白后让学生死记硬背。如此一来,学生得不到锻炼,容易丧失积极主动性。此时,教师可以把题目暂放一旁设计有关性质相同。且较易理解的题目,以达到贯通、启发的效果。如在教学《题西林壁》一课中,要让学生说说该课所蕴含的生活哲理确有一定的难度。在我教学时,手中拿着一个球,左右两边颜色各不相同,通过提问“这个球是什么颜色?”“为什么两边的同学会有不同的答案?”引发学生讨论得出了“同一事物、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眼光看待,就会发生不同结果”的道理,然后再把学生的思路引回课文中,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不识庐山正面目”?生活当中,有什么相同的情况?学生的思路打通了,“话匣子”也就打开了。
  3.改变角色,置身情境。如果学生把回答问题当成一种任务、一项测试,那么,紧张感必定压抑了学生的思维。反之,如果把回答问题当做一次展示知识或个性的机会,则会兴趣盎然,积极发言。如在《参观人民大会堂》一课中,我把“作者向我们介绍了人民大会堂的哪些地方?”这个提问改变成“老师没有去过人民大会堂,你能告诉老师人民大会堂有哪些漂亮的地方吗?”尽管答案是一样的,但产生的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却截然不同。先是“作者”向“我们”介绍。后来是“同学”向“老师”介绍,学生仿佛到过人民大会堂一样,兴高采烈地介绍其人民大会堂的各个地方,并加以生动的描绘,而老师不时穿插一些提示、赞叹声,学生们更是挣着发言,得意而自信的形态溢于言表。同一问题,改变口吻,采用诸如“我们一起来……”“你知道……”“如果是你……”等形式,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能激发学生轻松愉快地说话。
  4.巧设谬论,引发驳论。教师故意提供一个错误的答案,以引发学生的反驳,说出理由,这也是激发学生说话兴趣的方法,例如在教学《揠苗助长》一课中,教师有意说出“农夫想出了揠苗助长的方法,禾苗一天之内就长了一大截,这样子,过不了几天就能得到丰收,农夫真是个聪明的人!”班级顿时哄的一笑,学生纷纷表示反对,说出理由,讲出道理,并联系到生活当中。
  二、掌握说话的恰当时机,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
  1.课前预习检查,有备而说。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不必局限于字词,可以从更多的方面着手。如“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你能提出几个问题吗?”这样,很好地培养学生课前自学的习惯,养成做好说话准备的习惯。
  2.课后结束总结,有感而发。课后总结的任务通常都是由教师来进行,这样,既不利于检查学生的只是掌握情况,也让学生失去一个表达、交流的机会。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广阔的表现空间,如设计“口述课文内容”“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不同看法?”“联系生活实际,你有什么感想?”等说话题目,鼓励学生大胆说,并且在交流过程中,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3.感受激奋情境,一吐为快。语文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刺激学生的说话欲望。如在教学《卖火材的小那女孩》一课中,教师先进入角色,以哀伤、沉重的感情感染学生,让学生入情,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此时,学生对穷苦人民的深深同情、对贫富悬殊的社会的强烈不满充满了胸膛,当教师提出“小女孩的不幸遭遇表现在哪里?”“小女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悲惨命运?”“联系你的生活实际,你应该怎样珍惜幸福生活?”学生情绪饱满,你一言我一语的畅想心声。
  总之,教学中教师要不吝啬自己的表扬,及鼓励与学生,让他们有成就感,有说话的乐趣,同时应带头示范,鼓励学生多使用成语、古诗句、歇后语、格言等,以培养积累、运用词汇的能力,增强说话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教育部课标研制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3]邱娟飞.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27-30.
  • 【发布时间】2020/8/18 17:16:25
  • 【点击频次】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