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信息技术已经走进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信息技术学科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已成为我国实施素质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目前高中生虽然对信息技术学科充满兴趣,但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中,多数学生对网络及网络游戏的兴趣远大于对信息技术学科本身的兴趣。因此探讨行之有效的信息技术教学法,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水平,是我们急需研究的课题。本文结合在高中信息技术实际教学中的体会,与大家共同探讨这一问题。
关键词:高中教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探讨
信息技术课程是当今社会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产物,是一门新兴学科。在高中阶段,学生都是怀着好奇和兴奋的心情来进入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因此学生在最初阶段是有着极其浓厚的学习兴趣的,而且很多学生认为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可以随便玩,所以非常期待这门课的到来。但是随着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不断深入,大家会发现,这门课程其实有很多的理论知识需要学生去背诵和记忆,这些知识往往是抽象且枯燥无味的,学习难度增大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逐渐下降。针对这样的教学现状,作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我们一定要发挥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根据这门学科本身的特点,运用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以及一些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本文将结合笔者近几年对信息技术课教学方法的实践和探索,来浅谈一下如何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上好高中信息技术课。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教学情境的创建,对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活跃气氛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至关重要。教师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创建有效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情境中来,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教学活动当中。
1、问题化情境。把教材中的知识点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简短的小问题,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学生们在一个个的问题情境中积极开动脑筋解决问题,循序渐进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问题情境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由一个故事衍生出来的,而且这个故事一直贯穿始终。如讲到“信息的加工”中的文本和表格信息加工时,我们正好可以把高一期中考试的成绩数据从教务处拷贝到机房,让学生从班主任的角度,年级主任的角度来处理电子表格。把本班的各门成绩和其它班组进行比较,给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学生在处理的过程中,就把教材中很多的知识点掌握了,学习起来也很轻松。
2、生活化情境。将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融入课堂,让学生从直接的生活经验与背景中,亲身体验情境中的问题,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讲到计算机网络安全这一章节时,如何防止QQ密码被盗?自己的手机、电脑如何有效进行网络防范?进行情境导入。情境的设置贴近学生生活,甚至可能还是某些学生的亲身经历或兴趣所在,这样大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而更积极主动地学习。
3、活动化情境。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和掌握,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每一章节的内容都要通过几个实践操作来完成,每学期至少要完成12个左右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有互助、口说、手做、耳听、眼看、脑想的过程,从中学习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能力。这还有利于保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对于促进学生从动作思维向具体的形象思维过度也是十分有利的。
二、同班分层教学
同班分层教学法,就是将班级中有相似知识结构和兴趣爱好的同学划分为同一层次,依据实际情况将班级分为三个层次,教师依据各层的特点来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使各个层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信息技术老师根据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把班级分层基础层、提高层和发展层,并让学生明白各层的学习目标和要求。教室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按照其既定的目标来确定其对应的任务。对于基础层的学生,可以让他们模仿教师在课堂上的演示操作,以达到巩固基础的目的;对于提高层的学生,鉴于这些学生有一定的基础,教师预先设定其完成某一项任务的路径,通过引导该层学生来完成任务;对于发展层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需确定探究方向,并不锁定具体的任务,让学生根据这一方向开展探究活动。随着教学的推进,教师要根据学生知识结构和操作能力的变化,随时进行分层的调整。这种分层能够适合各层学生的需求,让各层学生都能够尝到成功的快乐,从而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目的。
三、合作学习法
合作学习模式是指采用协作学习组织形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的过程,主要是为了尽量克服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它强调人际之间的交往和认知发展的相互促进功能。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基本做法是将全班学生根据其操作能力水平、性格特征和性别不同等组成若干小组,创设出一种通过相互协助学习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氛围。通常由4个基本要素组成,即合作小组、小组成员、教师和合作学习环境。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我们利用多媒体网络的链接、传输功能,或通过BBS,或通过邮件组发邮件,或通过口头直接交流,开放探究的环境,适时引导学生组成各种学习小组,开展合作,互相交流、争辩,实现资源共享,学习者群体的思维与智慧在交流与讨论中被整个群体所共享。通过合作交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活跃了课堂的气氛,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也培养了良好的合作探究习惯。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合作学习不仅是有效的教学手段,而且还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比如,在教学利用PowerPoint设计、制作一个电子报刊时,通常,笔者会在任务实施前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由于制作一个完整电子报刊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庞大的、充满艰辛与快乐的过程,它包含有创意、美工、排版、技术等非常多的知识。各小组成员都有自己的特长,有的擅长信息搜索与下载,有的擅长PowerPoint排版,有的擅长画图设计等。在小组中,他们都能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又能团结一心,取长补短,通力合作来完成任务。
总之,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认真学习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思想、新理念,并将这些知识灵活地渗透到我们的教学工作中。只有这样才能使信息技术教学与时俱进,教师才能设计出更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提高信息技术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中教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探讨
信息技术课程是当今社会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产物,是一门新兴学科。在高中阶段,学生都是怀着好奇和兴奋的心情来进入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因此学生在最初阶段是有着极其浓厚的学习兴趣的,而且很多学生认为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可以随便玩,所以非常期待这门课的到来。但是随着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不断深入,大家会发现,这门课程其实有很多的理论知识需要学生去背诵和记忆,这些知识往往是抽象且枯燥无味的,学习难度增大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逐渐下降。针对这样的教学现状,作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我们一定要发挥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根据这门学科本身的特点,运用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以及一些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本文将结合笔者近几年对信息技术课教学方法的实践和探索,来浅谈一下如何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上好高中信息技术课。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教学情境的创建,对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活跃气氛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至关重要。教师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创建有效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情境中来,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教学活动当中。
1、问题化情境。把教材中的知识点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简短的小问题,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学生们在一个个的问题情境中积极开动脑筋解决问题,循序渐进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问题情境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由一个故事衍生出来的,而且这个故事一直贯穿始终。如讲到“信息的加工”中的文本和表格信息加工时,我们正好可以把高一期中考试的成绩数据从教务处拷贝到机房,让学生从班主任的角度,年级主任的角度来处理电子表格。把本班的各门成绩和其它班组进行比较,给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学生在处理的过程中,就把教材中很多的知识点掌握了,学习起来也很轻松。
2、生活化情境。将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融入课堂,让学生从直接的生活经验与背景中,亲身体验情境中的问题,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讲到计算机网络安全这一章节时,如何防止QQ密码被盗?自己的手机、电脑如何有效进行网络防范?进行情境导入。情境的设置贴近学生生活,甚至可能还是某些学生的亲身经历或兴趣所在,这样大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而更积极主动地学习。
3、活动化情境。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和掌握,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每一章节的内容都要通过几个实践操作来完成,每学期至少要完成12个左右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有互助、口说、手做、耳听、眼看、脑想的过程,从中学习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能力。这还有利于保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对于促进学生从动作思维向具体的形象思维过度也是十分有利的。
二、同班分层教学
同班分层教学法,就是将班级中有相似知识结构和兴趣爱好的同学划分为同一层次,依据实际情况将班级分为三个层次,教师依据各层的特点来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使各个层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信息技术老师根据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把班级分层基础层、提高层和发展层,并让学生明白各层的学习目标和要求。教室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按照其既定的目标来确定其对应的任务。对于基础层的学生,可以让他们模仿教师在课堂上的演示操作,以达到巩固基础的目的;对于提高层的学生,鉴于这些学生有一定的基础,教师预先设定其完成某一项任务的路径,通过引导该层学生来完成任务;对于发展层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需确定探究方向,并不锁定具体的任务,让学生根据这一方向开展探究活动。随着教学的推进,教师要根据学生知识结构和操作能力的变化,随时进行分层的调整。这种分层能够适合各层学生的需求,让各层学生都能够尝到成功的快乐,从而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目的。
三、合作学习法
合作学习模式是指采用协作学习组织形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的过程,主要是为了尽量克服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它强调人际之间的交往和认知发展的相互促进功能。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基本做法是将全班学生根据其操作能力水平、性格特征和性别不同等组成若干小组,创设出一种通过相互协助学习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氛围。通常由4个基本要素组成,即合作小组、小组成员、教师和合作学习环境。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我们利用多媒体网络的链接、传输功能,或通过BBS,或通过邮件组发邮件,或通过口头直接交流,开放探究的环境,适时引导学生组成各种学习小组,开展合作,互相交流、争辩,实现资源共享,学习者群体的思维与智慧在交流与讨论中被整个群体所共享。通过合作交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活跃了课堂的气氛,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也培养了良好的合作探究习惯。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合作学习不仅是有效的教学手段,而且还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比如,在教学利用PowerPoint设计、制作一个电子报刊时,通常,笔者会在任务实施前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由于制作一个完整电子报刊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庞大的、充满艰辛与快乐的过程,它包含有创意、美工、排版、技术等非常多的知识。各小组成员都有自己的特长,有的擅长信息搜索与下载,有的擅长PowerPoint排版,有的擅长画图设计等。在小组中,他们都能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又能团结一心,取长补短,通力合作来完成任务。
总之,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认真学习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思想、新理念,并将这些知识灵活地渗透到我们的教学工作中。只有这样才能使信息技术教学与时俱进,教师才能设计出更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提高信息技术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
- 【发布时间】2021/1/6 10:43:42
- 【点击频次】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