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有效教学:从学生的认知需要出发

 

【作者】 金慧平

【机构】 浙江省长兴县小浦镇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以“认识平均分”教学为例

  摘 要:有效的教学活动应该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和谐统一。这就需要教师从学生的认知需要出发,有智慧、有策略的组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平均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一)中的起始内容,学生对“平均分”掌握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他们对除法含义的理解及除法算式的认识。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真正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学有所需,学有所获,学有所悟。
  关键词:有效教学;认知需要;思维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也就是说教师只有了解了所教学生的学习起点,由此展开的教学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可事实上我们在组织学生学习时,总以为学生会是一张白纸,往往按教材的编排意图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结果往往是启而不发,学生没有任何学习的欲望和动力。换个角度,如果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状态,站在学生的角度想学生之所想,想学生所需,以学生的已知为切入点和突破点,这样的课堂才是真实的,才是学生最需要的。
  一、尊重学生,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使学生学有所需
  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物的实践经验。《认识平均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这部分内容比较难理解,是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很好的学习和掌握“平均分”。因此在本节教学中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是展开有效教学的关键点。教师教学时借助分苹果活动,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旨在让学生真正认识“平均分”的内涵。
  『教学片段一』  找准学生的认知起点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平均分”(板书课题)
  师:听说过这样的分法吗?你觉得平均分是怎样的?(学生交流)
  师:我们平时都分过东西吧,这些是什么?(出示6个苹果)你能平均分吗?把你是怎么平均分的画在自己的本子上吧。可以分一分,也可以圈一圈。
  生上黑板反馈。                    
  师:                        象这样的是不是平均分呢?它好像有3份呢!
  生:一个人分2个,另一个人分2个,另外一个人还是2个。
  师: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是同样多的。看来不仅仅可以分给2个人,还可以分给3个人。
  生:还可以分给6个人。
  师:哦,你来试试。
  生:                 
  师:你看明白了吗?谁来说一说 。
  生:6个人每人一个苹果,就是同样多。
  师:看来我们在分的时候,不管分给几个人,最后只要怎么样就是平均分?
  生:每个人都要分得同样多。(板书:同样多)
  牢牢抓住学生的知识起点: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不是一无所知的,他们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只不过是碎片化的,零散的。因此不是直接告诉孩子平均分的意义,限制学生的思维,造成中后学生的盲目随从,而是首先向学生提出:你知道什么是“平均分”吗?引导学生用说一说进行有效的沟通。通过了解学生的现实起点来针对性的展开教学,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事实上,小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已经有了“平均分”的概念,他们大多认为,平均分就是分成两份同样多,而且只有双数才能进行平均分。此时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如何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平均分”概念。
  从课堂的实践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教师是这样做的:拿出6个苹果,让学生自己平均分,最后建立平均分不仅可以分给2份,还可以分成3份甚至6份乃至更多。此时教师及时有效的引导学生对不同分法的比较与沟通得出:只要再分的时候每人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不仅仅对平均分的意义有了深刻的认识,也为后续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做了有效的铺垫。
  『教学片段二』  任何数都可以平均分
  师:刚刚举的例子都是双数,单数能不能平均分?
  生:能(不能)。
  师:9个苹果能平均分吗?
  生:能(不能)。
  请学生上黑板演示:
  师:这是平均分吗?谁来说一说。
  生:9个苹果,分给3个人,每个人都分到了3个。所以是平均分。
  师:现在认为单数能平均分了吗?咱们只要看什么?看最后是不是每个人都分得……同样多。
  除了双数,单数可以平均分吗?教师出示9个磁铁请学生平均分,从而帮学生 走出了只有双数才可以平均分的思维定势的误区,让学生感受到任何数都可以“平均分”。有了这样的把握,再展开后面的教学,应该是更加游刃有余。
  有效的教学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展开教学才能真正做到学有所需。请学生平均分6个苹果,感受到只要分得的每一份是同样多,可以有不同的平均分法。在对9个苹果的平均分中,引起与学生习惯思维的撞击,让学生感受到双数和单数都可以进行平均分,从而使得学生建立清晰的平均分概念。
  二、潜心构思,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学有所获
  从本质出发,以问题为引领,寻找知识的内在道理,开启学生思维的通道,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使学习真正发生。对此,教师要科学地、系统地、合理地组织数学教学,正确认识学生的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层次,采用良好地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等实践活动中反馈的信息,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目标。只有面向全体、关注差异,有目的分层展开教学,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学有所获。
  从“平均分”到除法的认识是学生数学思维的一次飞跃,一节课的成功与否,要看学生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是否有所发展是首要的一点。在本节课中,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践是怎样努力实现这一目的呢?
  『教学片段三』  会用数学语言表述平均分
  师:恩,通过刚刚的操作,小朋友应该对平均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们来看看几幅图。
  师:他们是不是平均分?先来看看草莓图。
  生:是平均分。平均分了3份,每份是4。
  师:恩,每份分得同样多,所以是平均分。
  师:(出示分成2、2、3、1的苹果图)这样分是平均分吗?能把它变成平均分吗?(请学生说,教师课件演示)
  师:谁来现在看着图说一说,分了几份,每份是几。
  师:如果把8个苹果这样平均分,你会看着图说一说吗?(课件演示:8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4个)
  师:如果是这样的情况,你还会说吗?(课件演示:8个苹果平均分成8份,每份1个)
  师:同桌互相说一说。
  师:(教师隐去文字,只留表示平均分的三个数)看着这些数,你还会用自己的话把平均分的过程说明白吗?
  ……
  让学生学会说“数学话”,学生数学语言的掌握情况可被看成数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本节课中,教师通过几个层次的精心设计,耐心地引导、帮助学生学会说数学话,第一层次看着图说“平均分了几份,每份几个”,第二层次填括号“几个(  )平均分了(  )份,每份(  )个”,第三层次隐去现有的句子,只留下几个表示图意的数,请学生自己看图说一说。这样既帮助学生规范了严密的数学语言,而且让学生对平均分的过程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我们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多元化和过程性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策略。我们为了讲方法而学方法的做法肯定不是好方法,而怎样在课堂中帮助学生逐步学会和应用数学的思想方法,才是值得我们去研究的课题。在本节课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设计中的良苦用心,如请学生用符号化的语言来记录6个苹果;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表示平均分;在看图说一说平均分的过程中数形结合,训练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归纳新的发现,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平均分等等,无一不体现了数学思想方法的贯彻。
  三、主动建构,真正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学有所悟
  在新课程的课堂中,我们的教师有责任积极沟通各个知识体系的相互联系,促进学生主动的“建构”。平均分既是学生学习除法基础,又是分数初步认识的媒介。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分一分、圈一圈、说一说,在已经熟练掌握了平均分意义的基础上,教师引出简单的除法算式,非常自然地为下一节除法的认识做了认知的铺垫,帮助学生真正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构建了正确的“除法观”。
  『教学片段四』  突出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
  师:刚刚我们用一句话来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很长,老师这里还有一种更简单的方法表示平均分,你们想知道吗?
  师:10个草莓就用10来表示,平均分用这个符号表示,分给几个人呢?2个人写在后面,每人最后分得几个呢?每人5个。(师板书除法算式)你知道这是什么算式吗?
  师:对了,就是除法算式,当中这个叫什么符号呢?(除号)
  师:跟老师来读一读这个算式吧:10除以2等于5,它表示什么意思?
  师:你能照着样子写写下面的除法算式吗?(10÷5=2,10÷10=1)
  师:1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几个?那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多少呢?那要是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呢?还可以怎么分?你有什么发现?(12÷2=6,12÷3=4,12÷4=3)
  师:是的,只要平均分我们都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师:那你能白明这两个算式的意思吗?这些算式还可以表示什么?
  (隐去12个苹果,留下算式12÷6=2,12÷12=1)
  ……
  师小结:我们指的平均分不一定一整个一整个的,在需要的时候,还可以再分下去对不对?只要分得最后每一份是……同样多的,就是平均分!
  师:你能将一张长方形的纸平均分吗?想一想有几种分法?
  ……
  教学中教师始终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平均分”,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又通过将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让学生理解到平均分并非只是整数的概念,还可以是半数甚至更小的单位,这是学生在认识上又一个质的飞跃,为以后的分数学习也提前打下了基础。虽然是很简单的一个细节,但我们可以看到教师的用心所在,这样的教学不仅留给学生思考和想象的空间,为他们后续的学习也做了巧妙的渗透。
  总而言之,有效的教学活动应该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和谐统一。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需要教师有智慧、有策略的组织教学,从学生的认知需要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直面真实、潜心构思、精心设计才能造就课堂的充实与丰富、高效与优质。教师的成功不在于一节或者几节课的优劣,更多的是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折射出的给与学生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有效教学要从学生的认知需要出发,用一种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节数学课,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它就应该是一个让学生学有所需、学有所得、学有所悟的全新课堂。
  参考文献:
  [1]肖成全《有效教学》[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

  • 【发布时间】2021/1/6 10:31:33
  • 【点击频次】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