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浅谈小学生课内外阅读的有效链接

 

【作者】 向芳萍

【机构】 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县城关镇中心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能力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一个人的基本素养之一。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新《课标》也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要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应根据各学段的要求,通过小组和班级交流、学习成果展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面,进而考察其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在145万字以上。
  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是对语文课内阅读的有效补充和延伸,不仅能为学生开辟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增大语文信息量,也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求知识的欲望,又是对学生进行德育与美育教育的良好契机,更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与想象能力的重要途径。可以这么说,以课内阅读的方法指导课外阅读,又以课外阅读的积累回补并丰富课内阅读之不盈,必将建立起课内外阅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有效融合的“生态平衡”。
  新课程标准颁布以后,课外阅读的重要作用更加引起了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但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如课外阅读的目标不明确;大量的课内知识练习挤占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课外阅读缺乏精细化指导等等。
  一、拓展课内阅读,衔接课外阅读
  1.推荐节选课文的原文。现行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都是节选、改写、缩写版,如果在教学中适时把课文原文推荐给学生,学生在对照阅读中,建立起宏观立体的感受,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如教《冬阳童年骆驼队》时,带学生走近林海音,走进她的《城南旧事》。教《卡罗纳》一课时,推荐他们阅读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读《祖父的园子》时,让孩子们去读萧红的《呼兰河传》。这样做,既是对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也促进了课内课外阅读的有效衔接。既调动了孩子们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也不断地拓宽了语文学习的视野。
  2.推荐作者的其他作品。在小学阶段,特别是二、三学段,有很多名家名篇。学生在课内学习了某位作者的文章后,教师可以紧接着介绍作者的其他作品让学生课外阅读。如学习了叶圣陶先生的《荷花》,可以推荐孩子读读他的作品集《荷花》。学习了冯骥才的《刷子李》一文,可以顺势布置阅读《俗世奇人》。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又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位作者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对他写作风格的把握。
  3.推荐名人传记。有人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一点从当前许多孩子们对偶像团体TFboys的狂热追捧就可见一斑。就人的成长来说,这是符合成长规律的。有谁能说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没有受到过他人的影响?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利用好这一点,也能很好的促进课外阅读。如教材中的“初识鲁迅”、“走近毛泽东”主题单元,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读鲁迅传记、毛泽东传记,感受伟人风采。教学《跨越百年的美丽》时,可以让孩子们读一读《居里夫人传》。通过课内课外的系统学习,学生不仅对课内文章有了更准确的把握,而且还可能由此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4.群文阅读。台湾的赵镜中教授在表述“群文阅读”时曾说“教师应尝试群文阅读的教学活动,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针对相同的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亲近母语”推广人蒋军晶老师在教学《去年的树》一课时,引入课堂的就有丰子恺的漫画和童话《大鹅过生日》、《猴子和武士》三篇阅读材料。通过对比阅读,孩子们不仅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和老师探讨了作家新美南吉的写作风格。未来理想的阅读课程体系应该包含三种“阅读”:单篇阅读、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可以说,群文阅读已经淡化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概念,它只是将课内阅读作为“一条线”,以此来铺开学生课外阅读的“一个面”。
  二、打造课内活动,促进课外阅读
  1.打造书香班级。读书是需要氛围的,我们常常为书店里自觉保持安静的读书氛围所叹服,殊不知班级里开展课外阅读也一样。把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与班级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作用,着力营造班级的书香氛围。
  学校各班都设立了图书角,摆放着学生自己拿来的图书。有的班级还利用教室外侧窗台,因地制宜地打造成为班级课外阅读的主阵地——“阳光书吧”。每天从窗户射进的阳光伴着读书角的书香和孩子们的书声,显得格外温馨自然。图书角中的图书由学生自己登记分类,自己管理借阅,也锻炼了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
  除此之外,利用教室两侧和后墙打造了学习园地和读书之星展示台,用以展示学生们的读书记录卡、读后感、优秀习作等,为课内外阅读的交流展示开辟了一块阵地,学生们在其中相互学习、交流讨论,其乐融融。
  2.制作读书记录卡。我校多年来一直坚持着让学生广泛阅读、积极积累的优良作风,这实际上是教给孩子读书积累的一种方法。具体做法是从三年级开始教给学生积累的方法,学生把在课内课外学到的好词好句、名人名言、对联警句等,摘抄在“积累本”上,教师再查阅指导。这种方法起到了广泛、高效的效果,对于课外阅读缺乏主动性的低年级同学而言,作用非常明显。进入高年级后,我们在此基础上对这项“作业”做了进一步“改革”:设计了表格式的读书卡(见附件),学生只需要打印(或自己制作)表格,边读书边填写即可。读书卡不仅包括了以前的好词佳句的积累,还要求学生填写书名、作者、出版社、读书时间、主要内容、读后收获、家长寄语。这些项目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读书时更“精”更“细”,能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同时,也潜移默化的渗透“亲子共读”,响应了国家倡导的“全民阅读”的号召。
  3.排演舞台剧。排舞台剧早在三年级学习《西门豹》一课时学生就有接触,不过当时叫课本剧。活泼好动、善于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排舞台剧既能检验读书情况又能锻炼儿童表达能力,能达到“双赢”。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点,再加上每天有一定的课业负担。因此,排舞台剧的方式应该多样,评价的尺度应该降低,侧重于培养学生读书和表达的兴趣,检验学生读书的情况。例如,读《红岩》时,孩子选择小萝卜头在狱中学习的情节表演;读《汤姆索亚历险记》时,孩子则表演了汤姆从山洞历险回来后如何吹嘘的片段。总之,要把选择的自主权教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排练表演。
  4.给课外书做绘本。大多数孩子都有爱写写画画的习惯,翻看孩子们的语文书就会发现:有的孩子会给鲁迅添一个烟斗,有的会给蒙娜丽莎加一枚戒指,有的会给张思德“配”一挺冲锋枪……姑且不论孩子做法的对错,单从孩子的角度看,也许这正是他们读书思想的“另类表现”。根据这一心理,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为漫画《文明只差一步》配上人物对话框,为《泊船瓜洲》配个地理位置示意图等等。通过正面引导孩子为自己的课外书配上插图,为书中的主人公画张像,甚至让有绘画功底的孩子自己制作一本绘本……我们可以想见,孩子通过认真阅读理解了的内容,画出了一幅幅个性十足的图画后那自豪之感。于是,鲁滨孙有了卡通的形象,高尔基戴着红领巾,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一起快乐地奔跑……如果孩子因此爱上了阅读,理解了内容,即便画的什么都不像,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三、开展班级读书会,助推课外阅读
  读书要想有一定的收获,“得法”很重要。对于小学生来说,如果没有在读书方法和习惯上“摸着一些门道”,课外阅读必定收效甚微。开展班级读书会便可以有组织有目的的在课堂中给学生以正确的方法导向,让课外阅读更为高效。
  1.阅读前——好书推荐课。目前的书刊市场良莠不齐,各类图书浩如烟海,小学生缺乏一定的品鉴能力,面对图书的选择往往无所适从。因此,教师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和教育教学需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向学生推荐书籍,吸引学生去阅读显得尤为重要。推荐读本以教师为主,学生自荐为辅,可以通过让学生观赏品评封面、解读书名、了解梗概、阅读精彩片段等方式来展开。如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6*<鲁滨孙漂流记>》和《17*<汤姆索亚历险记>》便是很好的荐读材料,学生可以通过课文的学习自然的被吸引到对整本书的阅读中来。
  2.阅读中——读书指导课。教师面向全班统一阅读内容,学生在课中自由阅读。阅读过程中,教师再针对学生读书中存在的问题予以阅读方法的指导。这种方法更像是语文课内的阅读课,其不同点在于指导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系统科学的读书方法,养成读书习惯,学会独立读书。当然,读书时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不应该过多的以自己的分析来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
  3.阅读后——交流展示课。这是让学生在阅读完整本书后,欣赏品评、交流展示阅读收获和心得体会的课型。通过读完书后大家畅所欲言的交流,学生首先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种愉悦是其他任何课型都替代不了的。其次,它有利于巩固和提高阅读效果,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口语表达能力。例如,针对学生阅读的《西游记》,设计的西游知识竞赛;读完《鲁滨孙漂流记》后的“我眼中的鲁滨孙”人物讨论会等等。
  四、开展课外阅读的两点建议
  1.提倡“去功利化”阅读,减轻学生心理压力。
  有经验的老师大都知道,如果一门学科没有作业压力,学生一定会喜欢这门学科的。当然,这与当前语数主要学科过重的课业负担有关,但它却反映了课外阅读指导的一个原则,即去功利化。诚然,许多家长和老师都或多或少的带有“功利性”心理,认为孩子的课外阅读是为了提高学习成绩的。于是他们在给孩子推荐或购买课外书时,便从自己的这种心理上考虑。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说过:“没有一个孩子是抱着‘我要受教育’的念头来阅读的。如果一开始就把一些很枯燥的、承载着家长期待的书给孩子读,孩子就会对阅读产生畏惧感,最终可能远离阅读。”著名作家铁凝也曾这样说:“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正如文化给人的力量一样,更多的是缓慢的、绵密的、恒久的渗透。”由此可见,提倡“去功利化”阅读,对于提高孩子课外阅读的兴趣,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颇为重要。
  那么,“去功利化”阅读是不是就是随着孩子的性子,想读什么就读什么呢?答案是否定的。我们认为,“去功利化”阅读就是从儿童心理特点出发,把握不同年段儿童的感知特点,去引导孩子读适合他们读的书,他们感兴趣的书,内容积极健康的书,不应该过分考虑这本书是不是世界名著?那本书是不是课标读物?……
  2.寻找切入点,由“单一兴趣”导向“多元阅读”。
  “去功利化”阅读解决的是孩子阅读兴趣的问题,实现学生课外阅读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如果学生一直阅读的仅仅是某一类自己感兴趣的图书,而不去拓展阅读视野,那也是远远不够的。指导课外阅读除了要解决学生“兴趣”的问题,还应该解决学生阅读“广度”和“深度”的问题。
  因此,针对不同年段学生特点,我们可以分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分类引导。低年级可以侧重于绘本等图画书的阅读指导;中年级则可以运用群文阅读指导策略,引导学生读读童话故事、神话传说等由单篇故事汇成的书籍;高年级则应该侧重于一本书讲一个连续故事的整本书指导,引导学生读人物传记、动物小说、中外名著等整本书。
  • 【发布时间】2020/1/13 17:23:22
  • 【点击频次】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