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设计课堂提问

 

【作者】 李蕙岄

【机构】 广西百色市百胜蓝天希望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突显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一门科学,是一种教学艺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它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离不开“问”,问题的质量,提问技能的应用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果,可谓“运筹斗室之中,决胜课堂之上。”一个合理而巧妙的课堂提问可以分化问题的难点,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求知欲望,对学生的动手动脑都起到了积极地调动作用;还可以帮助学生澄清模糊认识,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有意识地为他们发现疑难提供桥梁和阶梯。因此课堂上教师要问得恰到好处,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与思维活动,诱导学生进行回忆联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如何设计课堂提问才能突显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本人认为数学课堂提问的设计颇俱特色,值得一谈。
  一、引趣、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的内容,有意识的提出一些趣味性的问题,创设生动愉悦的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他们积极思考。
  例如:在教学简算360+198 = 360-200 + 2 时,教师一般都问“后面为什么要加2”,有的学生就说不清楚;如果这样问“你妈妈带了360元钱去买衣服,一件衣服198元,她给营业员200元,给多了还是给少了?营业员应该怎样做?”根据这样一系列的提问,学生就会感到兴趣盎然,很快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二、因人施问,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问既要注重提问的关键和实质,能抓住教学内容的主要矛盾,又要有一定的难度,使学生在回答后有所收获,有所突破。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各个学生知识水平高低和智力发展不同的问题,让不同的学生都有回答的机会和成功的喜悦,这样才能够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有个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四边形,正方形的周长 = 边长×4,而计算长方形的周长为什么不能用(长+ 宽)×4呢?”为此,我因势利导,提出了三个问题:什么叫做周长?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长方形的“长+宽的和”与它的周长有什么关系?以此引导学生对课本内容进行讨论、分析,这样提问,既澄清了学生的模糊认识,又引发了学生思维。
  三、递进设疑,分化教学难点
  一些较复杂的问题,由于难点较集中,难以一下击破,这时可以采用层层递进方式,由浅入深,把教学难点分化瓦解,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这一课时,总结完小数的性质后,我引导学生抓住“末尾”这个关键之处质疑:把“末尾”换成“后面”行吗?这个问题正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学生提出这个问题,说明学生对“末尾”的意思理解是模糊的。随后,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弄清这里为什么要用“末尾”而不用“后面”,从而突破难点,使学生对概念有了更明确的认识。这样的做法会使学生逐渐意识到对不理解的算理、公式、概念、法则以及操作过程,都可提出质疑,进而拓宽了质疑之路。
  四、灵活多变,开拓学生的思维
  对于同一个问题,采用改变问题的条件或结论的方式去提问学生,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提示圆心的概念时,教师可让学生将一张圆形纸片对折,打开后,再换个方向对折。如此重复几次后,教师问:“这些折痕的位置关系怎样?”学生只能回答:“都相交于一点”如果换一种问法:“从刚才对折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这些折痕都相交一点;可以折出无数条的折痕;这些折痕相等;折痕的两边完全重合等等。
  五、争论设疑,活跃课堂气氛
  在教学过程中,当遇到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学习情绪不够高昂,或对一些关键问题常常掉以轻心,不能真正理解,在这种情况下,若通过疑来引起学生争论,以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辩论,打破课堂上的沉闷,则可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这种引起争论的设疑提问法,把教学过程变成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主动求知过程,既活跃了气氛,又发展了学生的智力。
  六、巧设疑问,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数学知识的情境化。有了问题,学生的思维就有了方向;有了动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上教师应巧妙地设计每一个问题,应转变传统观念,摆正教师的位置,改变过去那种教师随口问,学生盲目答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像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新课前,我设计了一场师生抢答比赛,由学生任意列举一些数,师生共同判断能否被3整除,看谁答得又对又快。比赛的结果自然唤起了学生的好奇心:老师肯定有决窍?要不她怎么每次都答得又对又快?能被3整除的数一定有特征?学生产生这样的疑问后,就不由自主地带着疑问去探索。当学生在探索中掌握了“能被3整除的特征,”沉浸在喜悦之中时,我又进一步启发:能被2、3、5整除的数各有其特征。那么,谁能把同时被2和3,2和5,3和5,2、3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找出来?其它的数有没有类似的特征?整节课在这样一个个问题的诱导下,学生从有疑到解疑再到无疑,然后再产生新疑,始终都处在疑问之中,处在自主探索中,同时使课堂教学向课外自主学习延伸,大大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爱因斯坦说的。一节课既要有教师的讲授、引导,也要有学生的读、讲、练等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语言因素,选准提问点,并结合学生认知实际精心设计提问,以形成问题系列,力求使问题具有层次性,系统性,启发性。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引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突显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 【发布时间】2019/9/6 10:09:42
  • 【点击频次】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