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浅论高中历史教学之学习方法

 

【作者】 张海生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大通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学好历史,必须要掌握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好的学习方法对提高历史教学效果是非常重要的。在探讨学习方法之前,首先要了解新课标高中历史的特点。近年我省使用的是人民版新课标高中历史教科书,新课标高中历史标准不仅采取了主题式的编写结构,而且打破了以往传统教材的中国历史和外国历史分隔,削弱世界历史学科以至取消世界古代历史部分的错误做法。新课标高中历史采取中外历史混编,古今中外贯通,重视近现代历史部分教学,必修和选修协调的课程结构,做到了中国的“国情”是和世界的“球情”密切结合,在教材结构、内容、形式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建国以来占主流地位的传统编写模式,建立起了模块相对独立、总体整合的内容体系。在我们对教材的结构和内容有了初步了解后,便可以有的放矢,利用好的方法学好历史。
  一、学好历史首先要培养浓厚的学习的兴趣
  张载说过:“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克成。”杨振宁亦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是自学学习的先导,是人们探究世界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遇到挫折困难才能顽强攻克,百折不挠,没有了兴趣何谈学习。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世界历史浩浩荡荡,历史并不代表过去,它贯通古今,接连中外,很多都是热点,而许许多多的历史人物是我们人生成长的榜样。例如孔子孟的“仁政”、“以德治国”,韩非子的“法治”理念,古希腊的民主政治,罗马的法律体系,近代欧美的资产阶级代议制等对于今天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实现“依法治国”,构建社会主义核心道德价值观具有极高的借鉴意义。又如关天培、邓世昌、秋瑾、张自忠、左权、赵一曼、江姐等一批又一批中华儿女为了民族的解放和尊荣,祖国的繁荣富强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书写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爱国篇章,这些中华英豪就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为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供了范例。当然,学习历史的兴趣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是每个同学都喜欢学习历史,学习兴趣需要社会环境为依托,良好的氛围对于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家庭的熏陶,老师的诱导对于提升学习历史的兴趣非常有帮助的。
  二、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理解和把握学习规律
  所谓学习的主动性就是不靠别人督促,不在外力推动下的自主学习。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呢?一是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只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认清学习的重要性,才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地、坚持不懈地学习。二是要采取积极的学习态度,制定好学习每册历史的计划,认真做好课前预习,对老师要讲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对于疑难问题做出记号,等到老师讲解时集中精神听。三是课前和课后要利用时间去把初中的历史教材相关联,从时间和空间上理清历史发展的脉络和规律。高中新课标历史理论性要强些,多阅读型材料,初中历史多叙述性的知识,只有融会贯通学习才会更轻松。而有些同学学习时脑子始终是乱的,鸡毛蒜皮、杂七杂八一团糟,没有时空观念。我们一定要牢记按时间推移的历史事件,同时按物与类别归纳总结相类似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等。四是学习时学生的主体性应充分体现,教师是敲门砖,起指导或引导作用,无论课中和课后教师不能剥脱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替代学生学习。
  三、学生上课要专心听,多记,多背,多思考,认真做好笔记,课堂要生动、快乐,和谐
  每上一堂课,学生都要带着一定的目标去学习,除了课前自主预习了解的基础知识,还需要通过老师的讲授和引导认知更多知识。所以我们要认认真真听好一堂课,扎扎实实做好笔记,勤于思考,善于思考。而我们在识记一些重要的历史概念和事件时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理解性记忆,不是纯粹去死记硬背,要带着心去看课本,认真多看几次课本,理清事件的背景、过程和意义,掌握历史发展线索脉络。例如学习“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一目”,告诉学生科举制度是重点。首先列表从选官制度的实行时间、名称、特点标准、局限总体把握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大致情况;然后重点突出科举制度,包括发展历程、创新和评价;最后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趋势和实质进行分析。
  学习时多发掘教材中的材料,诸如资料卡片、知识链接、各种图片。教材中的“学习思考”是提升学习能力的好帮手,在上课时要不停地思考解答。不要忘了多阅读一些历史课外书,除了能增长见闻外,还帮助你理解历史课文。
  学生上课时一个生动、快乐、和谐的课堂对于学好历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应选择一些典型生动的材料进行补充,使整个历史教学血肉丰满,使描述的历史人物栩栩如生,使叙述的历史事件让学生如临其境。而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学设施的不断改善,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应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兴趣,且信息量大,课堂效率高,能让课堂更生动。课堂应充满笑声,老师不时要鼓励学生,课堂也要有掌声。师生要互动起来,让学生在快乐、和谐中上完一堂课。
  四、温故知新”与“温新知故”相结合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知新”反映了学习过程不能一次性完成,认识过程必然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规律,它告诫我们探求学问应该逐步消化,切忌囫囵吞枣,有的知识由表及里,深思熟虑;有的知识需要由此及彼,融会贯通;有的知识应引进先知,触类旁通;有的知识应该联系实际,具体领悟。然而,“温故知新”也有先天不足,它的知识面狭窄,难以深入下去,所以,在实践中,“温故知新”走向“温新知故”,从后者中找方法和规律,与“温故知新”相辅相成,成为我们学习方法中的重要原则。“温新知故”就是不拘于旧知,在不断探求新知识的同时,以新带旧,组成知识的网络系统,显现知识间固有的逻辑关系,从而成为转化能力,提高素质。例如在复习改革部分的知识时,我们一定要找到各种改革的规律,对于任何一次改革,相同的是分析归纳改革的原因或背景、主要措施、影响或评价,总结出改革的启示或经验教训。
  我们在进行历史复习时要明确指导方针,即牢记历史教学的目标,紧扣教学大纲和考纲,掌握分析、归纳、综合、比较、概括、推理等逻辑思维方法,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应试性的历史复习,应注意把握模式与事例的结合,即把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作为答题的框架、结构,把各个重大历史事件的事例充当这种模式的基本内容,即使用历史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此种方法的应用是进行各种形式逻辑的练习,以加强自己的应试技巧性。在复习历史教材时,不仅按历史的具体面貌进行,还顾及抽象理论要前后一贯的原则。比较和分类,是我使用得最普遍也是最得心应手的方法、横向的,纵向的,比较始终是训练逻辑思维的有效方法。选择、材料、问答是历史的基本题型,它们的题目和答案中都含有归纳和演绎的成分,所以我们在答量特别是答问答题时很注意前后的关联性、条理性和系统性。
  可以这样说在复习时要做到熟练地掌握历史知识,一是对课文要做到全面而深入地理解,二是平时上课要认真记录好老师提出的重点内容,三是识记基础知识;但即使是背诵也要讲究方法:以时间为主轴,形成一条历史事件演变的线索,如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完善”为例,1688年、1689年、18世纪中叶、1832年等各自发生的事件串成一条历史线索。也可以历史事件的性质为中心点,把同类性质的事件联在一起比较、记忆。例如“英法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一目的学习:英法美资产阶级代议制本质和实质是相同的,但美国的总统共和制、法国的总统共和制、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三种代议制又有许多不同的地方,诸如国家元首及产生方式、政府组成等;多角度比较法国与美国的共和制。而同样是君主立宪制英国和德意志帝国也有许多不同的地方。
  总之历史是记忆性较强的学科,仅仅死记硬背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应注重考查我们分析史实、理解的能力。因而历史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和运用。理出一条线索,找出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弄清每件史实前因后果,在今后历史学科的学习中非常重要。同时,我们还应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用方法论作指导,去正确的评价每一历史事件。
  • 【发布时间】2019/4/9 11:00:25
  • 【点击频次】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