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初中数学情境教学之我见

 

【作者】 曹淑英

【机构】 四川省南充职业技术学院附属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一个好的教学情境能够进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课堂知识,从而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情境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简单的解决抽象的数学问题,同时,有趣的教学情境能够帮助学生更快的进入课堂,从而促进学生对新知识进行目的性的构建体系,增强他们的理解。就初中数学情境教学来说,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游戏情境
  提高教学有效性,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初中学生的数学兴趣,不能仅仅依靠单纯的模仿与记忆,还需要促使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培养竞争意识。这对于提高学生整体与个体的认识水平具有积极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游戏情境的方法来让学生体验竞争,在竞争中不断提高自己。比如:在教学“合并同类项”时,可以设计“清点零花钱”的游戏。课堂上,让学生把事先存好的零花钱拿出来,清点一下共有多少,并让几个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清点的。结果大家都是把10元、5元、5角、1角的零花钱分别进行累计,最后将结果累加起来。通过游戏,学生明白了这样一个数学规则,在多项计算中具有相同特征的事物可以归为一类。
  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设计的一些游戏搬到课堂上,一方面可以促进他们的良性竞争,另一方面还能激发学习兴趣,让他们能够十分活跃地参与其中,在游戏中互相影响、互相沟通、互相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
  二、故事情境 
  在数学发展的历史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数学故事和数学家轶事。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可充分挖掘数学史料,利用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创设教学情境。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能使学生从中学习数学知识,领略数学家的人格魅力,接受思想教育。例如欧拉、高斯、笛卡儿、牛顿及我国数学家祖冲之、杨辉、华罗庚、陈景润等都有很多动人故事可以用来创设教学情境。如在讲“平面直角坐标系”时,可利用历史上笛卡儿午休时梦见到蜘蛛在窗上爬动,受其启发发明解析几何的故事来创设教学情境。
  数学故事、数学典故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问题的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的审美能力。
  例如,在讲解坐标系(平面)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先讲解数学家欧拉发明坐标系的过程,躺在床上静静的思考如何确定事物的位置,这时发现一只苍蝇粘在了蜘蛛网上,蜘蛛迅速的爬过去把它捉住。欧拉恍然大悟:“啊!可以象蜘蛛一样用网格来确定事物的位置啊。”引入正题,怎样用网格来表示位置。这时学生的兴致已经调动起来了。
  又如,讲“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时,引入了这样的一则故事:在一片森林里,两只小猴在游玩中发现了一棵结了很多桃子的大桃树,便迫不及待地爬了上去,其中一只猴子先爬了3米,又爬了2米摘到桃子:另一只猴子一口气爬了4米后,不小心滑下了1.5米,好可惜啊!请同学们帮我计算一下此时两只猴子各爬了多少米?另一只猴子还应爬多少米才能摘到桃子?这样引出了课题,这一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得以与所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在为另一只猴子惋惜的同时,迫切地想知道答案的前提下投入到学习新知识的环境之中。又如在教学“圆周率”时穿插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的故事,不仅让学生加深对圆周率的认识,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加了民族自豪感。?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还处于发展阶段,数学知识对他们来说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创设有趣的数学故事情境进行教学,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揭示数学学科中的人文精神,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数学审美能力。比如:在教学“负数”概念时,教师给学生讲,在很久以前人们往仓库里储存和运出物品时,为了不忘记,就将运入和运出的物品用相反的符号来记录,于是最早的正负数概念就产生了。三国时期的刘徽就对正负数做出了明确的定义,他指出在计算时如果有相反意义的量时,要用正数和负数区分,他还提出了正负数的标记方法。通过这些故事让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印象,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负数的含义和运用,也让学生了解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文化。
  三、问题情境
  问题是课堂教学的引领者,数学课堂也因为有了提问而充满活力。不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提问是失败的,只有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拓宽了他们的思路,才能够提升其探究能力,引起他们对数学的热情。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必须以教学目标为指南,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设计目标明确的问题,以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师与学生平等交流、平等讨论、平等探索、合作学习,以此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
  基于此,我们可以运用一题多变式的形式,通过对题中一系列条件的合理变化,让学生在条件变化了的情况下,从多种角度理清问题的逻辑关系。通过层层变化深入,既提高了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同时也对已有的知识进行综合性的练习,实现理想的教学目标。比如:在正方形ABCD中,P是AB边上任意一点,PM垂直PD,PM=PD,(1)求证:BM平分CBE,(2)如果PM=PD变成结论,而BM平分CBE变为条件可以成立吗?(3)如果PM垂直PD变成结论,而BM平分CBE变为条件还能成立吗?通过这种练习方式,既充分揭示了数学问题的层次性,又体现了学生自身的思维水平,使学生从中尽情吸取数学知识的养分。
  四、生活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学好数学的目的便是为了服务于生活。离开生活的数学只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方式多种多样。可从数学学科的应用广泛性人手,把枯燥无味的数字、符号、公式、法则、图形与现实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求知的情感。因此,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善于找到数学和生活的结合点,让数学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实践体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优选方案中的函数应用题时,我们可设计如下一题:“我要去购物,甲超市提出的优惠销售方法是所有商品按九点五折销售,而乙超市提出的优惠方法是凡一次购满400元可领取九折贵宾卡。请同学们帮老师出出主意,我究竟该到哪家商店购物得到的优惠更多?”通过这样实际情境的展示,学生有了思索的方向,在有效的有引导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总之,成功的初中数学教学不在于让学生硬性的掌握多少数学知识,而是让学生形成数学知识探索和求知的习惯和方法。教学情境的渗透与融合要更多地服从于教学内容,服务于教学目标,服务于教学重点,服务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养成和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让学生开心的学习数学,开心的锻炼能力,开心的全面发展。
  • 【发布时间】2019/4/9 10:58:23
  • 【点击频次】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