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柳暗花明又一村

 

【作者】 马惠芬

【机构】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班主任是全班学生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联系班上任课教师的纽带,是沟通家庭、社会的桥梁。班主任工作则是学校管理中艰苦细致的重要工作。 
  教师、班主任对学生批评教育的效果如何,除了与教师或班主任的威信、批评教育的场合等因素有关外,关键还要看对象是什么样心理状态的学生。由于不了解或不注意学生的心理状态而造成的教育失误甚至失败,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并不少见。有的教师、班主任找学生谈话,明明讲的道理是对的,也能以事实为依据,然而学生就是不服气,这是什么原因呢?
  我觉得,教师的教育,特别是对一些学生的批评要想取得成功,需要讲究一点批评的艺术。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我为教师的批评归纳了以下几点秘诀,算作我的批评艺术吧让每个孩子成功,是我们教育者追求的最高境界。尽管后进生缺点、毛病较多,心理特殊,不那么可爱,但这就更需要教师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其实教师、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各不相同的。他们有的揣测找他谈话的原因,有的赌气不开口,有的情绪紧张,也有的准备了一通假话来搪塞,有的正窝着闷火……此时,做教师、班主任的一定要在事先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敏锐观察,细心琢磨,深入了解,准确地抓住学生当前的心理活动状态,要用关切的眼神、关怀的话语、得体的手势、得法的诱导,使学生消除不良情绪,尽量防止产生心理障碍。
  如果产生心理障碍,就要首先设法帮助学生消除,化阻力为动力。我以为,只有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对“心”开方,对“症”下药,批评教育才能收到良好效果。在这里我且举一个关于耐心的例子:我班有个学生徐大龙,十分贪玩,总是不做作业。跟他耐心地讲道理,他总是外甥打灯笼——照旧,那家庭作业十有八九还是不动的,考试还考过2分。我便去家访,原来他父母在外打工,跟爷爷、奶奶生活,平时缺少管教。我就请他的爷爷、奶奶跟老师配合。后来作业倒是按时完成了,但写的字一塌糊涂,答非所问。我又找以前教过他的老师了解,才知道他的基础太薄弱,在一年级就该留级了,一直“混”到了五年级。现在当然跟不上班了。唉!这回我真是无话可说,只剩下耐心:哪天孩子作业不做,第二天抽时间补;哪道题做错了,再单独给他讲解;稍有进步,大加表扬……就这样,孩子的成长还不算太糟:没有厌学,偶尔还有成功的喜悦。
  学生的现有心理水平还难以理解那些政治思想或道德方面的抽象概念,常常产生一些似是而非的模糊认识,并由此而引起相应的消极行为。例如有些青少年学生把一些无纪律的行为、冒险的行动误解为“勇敢”,把为同学护短当成是“友谊”、“义气”,把时常光顾网吧,进行网上交友看成是“前卫”、“酷”;另一种是学生对教师、班主任提出的教育要求有他自己独特的理解,尤其是学生对某种行为自我评价越高、越稳,就越会对教师、班主任的批评或否定意见产生认知意义的障碍,因此也就不愿意接受教师、班主任的教育要求,当然也就不能引起感情的共鸣,唤起相应的行为。
  生情感交融,心理沟通。在和我班后进生李明利同学一次接触后,得知他很小就没有母亲,在这样特殊的家庭环境中,因为缺少应有的关心和母爱使他染上了许多坏习性,因为旷课、逃学、打架。经常挨老师批评和爸爸打骂,这些都解决不了问题。我就以一位母亲的身份,出现在他面前,从关心他的生活开始,然后关心他的学习和思想,满怀热情地开导他,关怀他,用真挚的感情感化他,终于唤起了他的良知,激发了他的自尊和上进的渴望。我用严格的要求切断他与社会诱因的联系,控制和减少他重犯错误的条件和机会,我每天利用这中午时间帮他补习功课,他成绩很快有了提高。当他在一次运动中晕倒后,我主动买营养品关心他,使他受到莫大的感动。他流着眼泪说:“老师,你就是我的妈妈,我再也不能让你操心了,我一定做您的好儿子!”
  可见,对于后进生,唯有动之以真情,用教师火一般的热情,去化解他们心理上的坚冰,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即使批评教育,也要注意艺术性,要“爱”字当头,如同在药片的外面涂上一糖丝,做好良药不苦口。
  例如,学生正忙着作业,而班主任老师却要开会训导,学生就会感到不高兴,他们往往采取一种忽视形式。你在上面滔滔不绝讲话,他在下面偷偷摸摸作业;教师、班主任对学生指责过多,唠唠叨叨的,学生就会感到厌烦。尽管这种疲软性障碍尚未造成情绪对立,发生下面冲突,然而对批评教育效果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如果教师、班主任提出的教育要求与学生的原有需要不符合,而又采取强制手段,以粗暴的态度、嘲讽的语言、甚至于体罚的行为刺伤学生的自尊心,引起他强烈的激情体验,学生就会拒不接受,或是挺着不动,一声不吭,沉默反抗;或是激情爆发,跟你发生下面冲突、顶牛。这种情况下,即使是“理通”,但也由于存在着“情不通”的心理障碍,教育当然也难以奏效。
  另外,有许多事实表明,一个遭受到教师、班主任的粗暴训斥与处罚或者不应有的歧视打击而伤害了自尊心的学生,在极端的情况下,还会使这种对立情绪变为对某个教师的敌意,甚至扩大、迁移到对所有教师。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这是一种最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如果不首先改变这种对立情绪,即使是最为善意、最为公正的批评教育,学生也会用敌意的眼光看待它。如果老师在批评教育学生时情绪激动,态度粗暴,不给学生以信任和爱护,使学生产生不可逆转的心理障碍,从而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因此,在批评教育过程中,学生一旦出现这种对抗性情绪障碍,教师、班主任就应该运用自己的教育机智和教育耐心,首先设法消除学生的对立情绪,使学生慢慢体验到教育者的真诚和善意。而及时发现学生这种对抗性情绪障碍是至关重要的,这需要教师、班主任自身要有平稳的心态和敏锐的洞察力。若是教师、班主任自身处于情绪波动状态,要及时发现学生情绪的不正常,进而设法消除其心理障碍,这是非常困难的,这样的批评教育容易引发不良后果。因此,批评教育学生之前,教师、班主任先要调适自己的心态,平心静气。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教育态度与方法,已被教育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许多模范教师、班主任之所以获得教育上的巨大成功,正是领会到了这个以“爱”为基础的感化教育的真谛,并且巧妙地加以实施的结果。在这方面,陶行知先生给我们树立了极好的榜样。当年,陶行知先生任育才中学校长。一天他看到一位男生已在那里等候。陶先生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到了。”接着又掏出一块糖给男生:“这也是奖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刻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接过糖果。陶先生又说:“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递给了他第三块糖。这时男生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说着,陶先生又给了男生第四块糖:“我的糖已分完,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我们应像陶先生那样,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要精心“备课”,以“爱心”为基础,充分挖掘学生的闪光点,以情动之,以理晓之,在批评教育过程中施行“启发式”,不给学生产生情绪障碍的机会,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山重水复”之时,会迎来“柳暗花明”的。
  • 【发布时间】2019/3/10 19:07:08
  • 【点击频次】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