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实现统编教材“校本化”,提高德育实效性

 

【作者】 高仲传

【机构】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岭子镇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初中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校本化”实践与体会

  摘 要:初中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使人耳目一新。新教材以全国普遍情况为基础,把握的是方向性引领,要真正把教材编写思想落到实处,还需我们一线教师发挥其聪明才智对具体教学实际问题的深刻思考和不断探索,从学情出发,实现统编教材的“校本化”。
  关键词:统编;教材;校本化  
  作为义务教育统编教材,在使用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德育实效,我们教研团队在教材的“校本化”、“班本化”、“人本化”方面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和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吃透教材,把握编者设计意图
  初中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从小打上中国底色,植入红色基因为目标,为课程注入了丰富的新内容。新教材以2011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为依据,依据课程标准的理念,课堂教学中的知识学习最终要转化为价值学习,以塑造学生的品德人格为目的,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1〕。
  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核心追求是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2〕,而这种引领的前提必须以学生的认同和逐步内化为基础,以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因此,我们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即由讲授者、说教者,转向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辅助者和参与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有道德的生活,实现对“知”与“行”的方向性引领,引导学生了解、体悟、主动践履,由“知”向“行”转化。
  二、用好教材,联系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统编教材所选择的“原材料”包括生活叙事、生活故事、古今中外的历史故事等等,可以说进入教材的都是经过千挑万选,具有直接或间接的道德教育性和典型性。如何实现这些“原材料”与学生自身实际相联系,这是用好教材的关键。
  我们教研组通过“个人备课——集体备课——再个人备课”三步备课法充分做好了课前准备。但是对于课堂的“突发状况”,就要凭自己的教育机智了。例如,在“扬起自信的风帆”教学中,在处理“神舟十号航天员的自信”这个材料时,同学们都在积极讨论交流、谈看法、谈启示,其中一位叫王一珕的同学突然在班上大声说“我长大了,我也要当航天员”。对于课堂上出现这样的同学发言,我及时调整了教学思路,抓住了教育契机。我首先表扬了这位同学的自信和远大志向,同时引导同学们思考实现其远大理想除了自信外还应该做好哪些准备?我们应该怎样落实在行动上?通过师生互动,生成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促进了同学们的思想成长和价值认同。
  再如,“为青春喝彩”选用的“胜利油田胜海管理区采油一队零号海油陆采女子班的事迹”、“我爱学习”中选用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的故事”、“走向自强”中的“两弹一星精神催人奋进”等等,通过联系学生思想实际,让教材所选案例鲜活起来,使其成为价值观生长的土壤,成为师生生命和生活在场的平台。在其课堂活动中提高了教育敏感性,适时把握最佳教育契机,最大化的挖掘课堂现场氛围中的有益教育资源,都生成了良好的教育意义。
  三、改编教材,让课堂更有现实感
  联系学生的当下生活和社会现实问题,从学生实际出发,道德与法治课堂才有生机。教学实践证明,“校本化”、“班本化”、“人本化”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根本。
  (一)结合学生思想现状,改造教材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需要深入了解学生、注意学生的思想变化,需要从学生普遍存在、可能影响其观念与品性发展、具有教育意义的现实问题出发,用正确的价值导向、贴心的活动设计,来帮助学生学会处理生活中的道德与价值问题,这就需要能动的改造教材。
  例如,我在讲授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第1课的“我爱学习”时,为了解学生,课前做了问卷调查,了解到所教班级35%的学生存在厌学情绪或认为“读多少书找不到工作也没用”的思想。我们都清楚,引导学生爱学习,最关键的是学习兴趣和学习志向,没有学习兴趣,就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没有学习志向就没有持久的学习动力。针对学生实际,在课堂上我们在用好“读一读:诺贝尔物理学奖丁肇中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选用了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并以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动画形式展示,当看到小时候的周恩来,为维护人格、国格,痛打“租界看门走狗”时候,全班同学义愤填膺的大声喊出“打!”“打!”,在自然的教学过程中,明白了“国弱让人欺负”,“国要强!”、“我们每个中国人要强!”,就要“好好学习!”。此景此情,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大声喊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进一步坚定了学习志向。
  再如,“做自尊自爱的人”这一课,我们教研组通过集体备课设计了主题式案例,整堂课以主人公小慧、小壮成长过程为主线,通过“肯定自我”——“尊重他人”——“不做有损人格的事”,使同学们懂得了怎样做自尊自爱的人,教育效果自然生成。
  (二)结合国内外重大时事,重设教材
  为提高德育时效性,需要及时关注国内外重大时事,这样才能不断跟进时代变化,使教育素材鲜活而具有说服力。根据教育实际重设教材,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2017年10月18日召开的十九大,是中国的大事,也是世界的大事。11月1日,《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决定》发布,强调要把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我们教研组,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内容,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接受程度,开发校本课程,通过“砥砺奋进的五年”等专题,使学生深感十九大精神的具体体现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就在我们的具体行动中。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价值观引领、感悟、践行的过程,而“知”与“行”又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需要不断的深化、巩固。在今后的教学中,让我们进一步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这个平台上,根据教学实际,不断思考、探索,细细地品察师生生命和生活进程,我相信在这个进程中一定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并生成正确的道德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组.尊重认知规律和学科规律,提高德育实效[J].人民教育 ,2017年第18期.
  作者简介:高仲传,男,1962年1月出生,高级教师。在教学中总结出“预测式复习法”,作为课题研究已结题并获淄博市一等奖、山东省教科研成果奖。

  • 【发布时间】2019/3/10 19:05:37
  • 【点击频次】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