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文章从初中化学实验的角度出发,结合初中生的特点,对如何开展实验活动提出了以下几项教学措施:规避实验风险,增加实验机会;演示错误实验过程,由学生找错得结论;开放实验室;以实验为基础,做好理论与实际生活的衔接。
关键词:化学实验;初中学生;教学措施
长期以来,学生做实验经常按部就班地照课本中的实验步骤去做,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受到了限制,不再去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更不会主动去思考换一种方法实验,这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不相适应。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努力深化实验改革,倡导科学素质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已迫在眉睫。笔者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认识和做法。
一、新课程标准对化学实验教学的要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与原教学大纲相比,加强了实验教学,把以前很多的演示实验改为“活动探究”,并增添了许多家庭小实验,其目的是为了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习新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广泛获取信息。要求学生能结合日常现象和化学学习提出问题、做出猜想和假设,自主设计实验或有关的活动方案,寻求解决问题的依据,处理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善于与他人合作,从中体验活动的乐趣和积极的情感,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二、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
1.规避实验风险,增加实验机会
化学实验的改革需要从观念入手,反之则劳心劳神,抓不住重点内容。虽然部分化学实验具有一定危险,化学药品有毒、有腐蚀性,但并不能因为有危险、有困难,而放弃学生做实验的机会。规避实验风险,将意外事故出现的概率降到最低,这才是正确的化学实验教学观念。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安排更多的实验机会,让学生走出课本内容,投入到具体化学材料的认知中。例如,在“燃烧需要条件”的探究性实验中,难免出现火苗。针对“火苗”这一带有危险性的因素,教师可从燃烧材料、燃烧环境、个人防护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保护。首先,实验环境不能完全封闭,必须要保持空气流通;其次,减少每次实验燃烧材料的数量,对火苗的最大程度进行限制;最后,制定详细地操作流程,加强对学生的保护,确保火苗产生的烟气不会对学生的眼睛造成损伤。在做好一系列安全教育和准备工作后,鼓励学生开展实验活动,从实验中得到教材里的结论。
2.演示错误实验过程,由学生找错得结论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书本实验中的一些加以简单改动,变成无法得到正确实验结果或者出现意外的错误实验,然后由学生思考找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改正实验步骤中的错误,提高学生的严谨性思维和探究能力。例如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的实验中,正确的发生装置是试管口要塞一团蓬松的棉花团,由于学生操作时容易遗忘,所以教师演示时故意不放棉花团,让学生看着高锰酸钾固体沿着导管进入水槽,水槽中的水瞬间变成红色,这时让学生讨论出现这种意外的原因,学生马上就想到试管口那团棉花的重要性。并且学生会意识到如果继续加热高锰酸钾的话,很有可能让更多的高锰酸钾进入导管,可能堵塞导管,导致塞子冲出或者更严重的是发生试管炸裂,所以此时学生会强烈要求老师停止加热。这时老师就移开酒精灯,稍等片刻,学生就听到了试管破裂的声响,这时老师让学生讨论出现这种意外的原因。学生马上就想到停止加热后试管内气压减小,水沿着导管倒流入热的试管,使试管破裂。这样学生自己实验时就一定不会出现先灭酒精灯后把导管从水槽中移出的错误操作。同时老师也要告诉学生:如果实验过程中由于操作错误,看到水倒流入导管了,不要惊慌,这时可以迅速拔下塞子,这样水就不会进入热的试管,试管也就不会破裂了。这期间,教师故意错误的实验过程,引导学生规范操作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实验中要冷静、沉着。通过教师的错误操作,引导学生不但对高锰酸钾分解制氧气实验的过程和注意事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提高了学生用实验探究知识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学习效果。
3.开放实验室。
化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以实验室的活动为手段,自己去设计实验,选择仪器,进行实验探究活动,总结规律,得出结论,并允许学生到实验室补做或复习尚未熟练的实验内容。在开齐课本实验的前提下,开放实验室,让学生有机会进行家庭小实验和课外实验,放手让学生去设计、动手操作实验,观察、记录现象,并查阅资料、分析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实验室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作用,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运用实验加以解决,培养实验能力。向学生开放实验室,充分发挥实验室资源的效益。同时,教师要根据实验教学和仪器设备的现状,因陋就简,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廉价器具、材料或废弃物,制成简易的实验仪器,或替代实验用的化学药品,这样有助于解决实验仪器、药品的短缺问题,弥补实验经费的不足,丰富教学资源,又能增强学生的节约和环保意识。例如,用贝壳或鸡蛋壳代替碳酸钙,用本文收集整理食用碱代替碳酸钠,用废弃小药瓶做反应容器等。
4.、以实验为基础,做好理论与实际生活的衔接
化学实验是从教材到现实的过渡,是连接理论与现实生产的重要桥梁。在开展化学实验教学的同时,还需要将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生产结合起来,形成理论、研究、应用三者的内在统一。例如,在“二氧化碳制取”的试验中,学生是否会想到饮料瓶中的气体便是二氧化碳,在实验中是否可以利用雪碧、可乐一类的碳酸饮料得到二氧化碳气体;厨房中的食盐是否可以制成代替氯化钠,配制氯化钠溶液;铁丝、废弃的输液瓶、筷子等是否可以替代实验室的实验仪器。将实验与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不仅可以拉近学生与化学实验的距离,还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总之,我们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体会新课改的精神实质,在实验教学中渗透新课程理念,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更要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和科学素质,使实验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化学实验;初中学生;教学措施
长期以来,学生做实验经常按部就班地照课本中的实验步骤去做,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受到了限制,不再去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更不会主动去思考换一种方法实验,这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不相适应。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努力深化实验改革,倡导科学素质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已迫在眉睫。笔者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认识和做法。
一、新课程标准对化学实验教学的要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与原教学大纲相比,加强了实验教学,把以前很多的演示实验改为“活动探究”,并增添了许多家庭小实验,其目的是为了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习新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广泛获取信息。要求学生能结合日常现象和化学学习提出问题、做出猜想和假设,自主设计实验或有关的活动方案,寻求解决问题的依据,处理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善于与他人合作,从中体验活动的乐趣和积极的情感,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二、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
1.规避实验风险,增加实验机会
化学实验的改革需要从观念入手,反之则劳心劳神,抓不住重点内容。虽然部分化学实验具有一定危险,化学药品有毒、有腐蚀性,但并不能因为有危险、有困难,而放弃学生做实验的机会。规避实验风险,将意外事故出现的概率降到最低,这才是正确的化学实验教学观念。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安排更多的实验机会,让学生走出课本内容,投入到具体化学材料的认知中。例如,在“燃烧需要条件”的探究性实验中,难免出现火苗。针对“火苗”这一带有危险性的因素,教师可从燃烧材料、燃烧环境、个人防护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保护。首先,实验环境不能完全封闭,必须要保持空气流通;其次,减少每次实验燃烧材料的数量,对火苗的最大程度进行限制;最后,制定详细地操作流程,加强对学生的保护,确保火苗产生的烟气不会对学生的眼睛造成损伤。在做好一系列安全教育和准备工作后,鼓励学生开展实验活动,从实验中得到教材里的结论。
2.演示错误实验过程,由学生找错得结论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书本实验中的一些加以简单改动,变成无法得到正确实验结果或者出现意外的错误实验,然后由学生思考找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改正实验步骤中的错误,提高学生的严谨性思维和探究能力。例如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的实验中,正确的发生装置是试管口要塞一团蓬松的棉花团,由于学生操作时容易遗忘,所以教师演示时故意不放棉花团,让学生看着高锰酸钾固体沿着导管进入水槽,水槽中的水瞬间变成红色,这时让学生讨论出现这种意外的原因,学生马上就想到试管口那团棉花的重要性。并且学生会意识到如果继续加热高锰酸钾的话,很有可能让更多的高锰酸钾进入导管,可能堵塞导管,导致塞子冲出或者更严重的是发生试管炸裂,所以此时学生会强烈要求老师停止加热。这时老师就移开酒精灯,稍等片刻,学生就听到了试管破裂的声响,这时老师让学生讨论出现这种意外的原因。学生马上就想到停止加热后试管内气压减小,水沿着导管倒流入热的试管,使试管破裂。这样学生自己实验时就一定不会出现先灭酒精灯后把导管从水槽中移出的错误操作。同时老师也要告诉学生:如果实验过程中由于操作错误,看到水倒流入导管了,不要惊慌,这时可以迅速拔下塞子,这样水就不会进入热的试管,试管也就不会破裂了。这期间,教师故意错误的实验过程,引导学生规范操作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实验中要冷静、沉着。通过教师的错误操作,引导学生不但对高锰酸钾分解制氧气实验的过程和注意事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提高了学生用实验探究知识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学习效果。
3.开放实验室。
化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以实验室的活动为手段,自己去设计实验,选择仪器,进行实验探究活动,总结规律,得出结论,并允许学生到实验室补做或复习尚未熟练的实验内容。在开齐课本实验的前提下,开放实验室,让学生有机会进行家庭小实验和课外实验,放手让学生去设计、动手操作实验,观察、记录现象,并查阅资料、分析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实验室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作用,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运用实验加以解决,培养实验能力。向学生开放实验室,充分发挥实验室资源的效益。同时,教师要根据实验教学和仪器设备的现状,因陋就简,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廉价器具、材料或废弃物,制成简易的实验仪器,或替代实验用的化学药品,这样有助于解决实验仪器、药品的短缺问题,弥补实验经费的不足,丰富教学资源,又能增强学生的节约和环保意识。例如,用贝壳或鸡蛋壳代替碳酸钙,用本文收集整理食用碱代替碳酸钠,用废弃小药瓶做反应容器等。
4.、以实验为基础,做好理论与实际生活的衔接
化学实验是从教材到现实的过渡,是连接理论与现实生产的重要桥梁。在开展化学实验教学的同时,还需要将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生产结合起来,形成理论、研究、应用三者的内在统一。例如,在“二氧化碳制取”的试验中,学生是否会想到饮料瓶中的气体便是二氧化碳,在实验中是否可以利用雪碧、可乐一类的碳酸饮料得到二氧化碳气体;厨房中的食盐是否可以制成代替氯化钠,配制氯化钠溶液;铁丝、废弃的输液瓶、筷子等是否可以替代实验室的实验仪器。将实验与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不仅可以拉近学生与化学实验的距离,还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总之,我们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体会新课改的精神实质,在实验教学中渗透新课程理念,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更要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和科学素质,使实验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
- 【发布时间】2019/11/6 11:44:40
- 【点击频次】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