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作者】 张卫东

【机构】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交通路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通过化学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了解或掌握物质的组成,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培养学生在实验中探索出化学规律或理论。因此,加强化学实验教学,对提高化学教学质量起很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化学实验;引入新课;形成概念;了解组成;掌握性质;探索规律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实验是化学知识的主要源泉和探索化学世界的窗口,也是美的自然现象的重现和再创造。通过化学实验教学能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从而更好的引入新课,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了解或掌握物质的组成,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培养学生在实验中探索出化学规律或理论。因此,加强化学实验教学,对提高化学教学质量起很重要的作用。
  1.引入新课
  在上新课时为了提出问题,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新内容的重点,可以通过实验来达到这一目的。如上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内容时,先做关于硝酸钾晶体的溶解实验:在两只烧杯中分别加入20ml水,然后加硝酸钾晶体,每次5g,各加3到4次。每次加入硝酸钾晶体后振荡、观察现象。接着在一只烧杯中加入10ml水,振荡、观察现象。对另一只烧杯加热、观察现象。通过实验提出问题:
  (1)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水里,硝酸钾能无限溶解吗?
  (2)增加水的量,硝酸钾溶解的量有什么变化?
  (3)升高溶液的温度,硝酸钾溶解的量有什么变化?
  通过师生共同观察、讨论、分析,得出了在一定条件下硝酸钾晶体不能无限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加入水或升高温度又能继续溶解。这样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新课的引入,重点强调了“一定条件”即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通过实验教学,既能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又能理解新内容的重点,是化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
  2.形成化学概念
  化学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很难准确、深刻理解。单凭记忆概念,不但不能形成概念,而且容易遗忘。因此,在教学中要尽可能的利用化学实验,在实验中观察现象并进行分析,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其本质属性,从而形成概念。如在学习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概念时,教师通过下面四个实验:(1)在试管中加热水至沸腾;(2)在研钵中研细胆矾晶体;(3)向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4)向大理石中加入稀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在实验中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这些变化发生的现象、变化前和变化后的物质。(1)和(2)实验中物质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而(3)和(4)实验中有新的物质生成。分析这些变化的本质区别,关键是比较在变化中是否有其它物质生成,自然水到渠成,从而形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3.了解或掌握物质的组成成分
  研究物质的组成成分,是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学生往往混淆其组成成分,张冠李戴。所以在研究物质的组成成分时,准确的做好化学实验,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探究人体吸人的空气和人呼出的气体成分有什么不同时,可以做下面实验:(1)分别向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的气体中滴入数滴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2)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观察现象;(3)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其中一块呼气,观察玻璃片上水蒸气情况,并与另一块玻璃片比较。这些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人体吸人的空气和人呼出的气体中所含二氧化碳、氧气、水蒸气的多少不同。通过实验可见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而人体吸人的空气中含有较多的氧气。以上对比实验,学生不需机械记忆,自然会得到人体吸人的空气和人呼出的气体组成成分不同。
  4.学习和掌握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学习和掌握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是学生学习化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如果死记硬背物质的性质,不但不能理解物质的性质,而且效果不佳。如果在教学中恰当的引入实验,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在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时,通过以下实验:(1)木炭分别在空气和氧气里燃烧;(2)硫分别在空气和氧气里燃烧;(3)细铁丝在氧气里燃烧;(4)在空气中点燃镁条。通过以上实验使学生对实验现象和生成物有深刻的印象,模糊的性质具体化,抽象的性质直观化。从而体会到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能与大多数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可以支持燃烧,氧气含量越高,燃烧越剧烈。
  5.培养学生在实验中探索出化学规律或理论
  化学实验为学生提供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机会。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实验中探索出化学规律或理论。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对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相当大的作用。如为了得出燃烧的条件,可以做下面一系列实验:(1)分别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一根小木条和一块小石子;(2)在500ml的烧杯中注入400ml热水,并放入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取表面上水的白磷;(3)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或空气。通过对以上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生自然会得出燃烧的条件:(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并且理解到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学生通过实验得出了化学规律或理论,获得了成就感,自然而然的对化学学科有了浓厚的兴趣。
  化学实验教学是一种教学形式,通过化学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了解或掌握物质的组成,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培养学生在实验中探索出化学规律或理论。同时,对于学生获得化学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等都有独特的作用。
  作者简介:张卫东,男,汉族,1971年6月出生,甘肃定西人,中学高级教师,从事化学教学工作。获得安定区和定西市“优秀教师”称号。曾在《高中数理化》、《甘肃教育》杂志发表化学论文。
  • 【发布时间】2019/11/5 20:30:49
  • 【点击频次】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