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作者】 张淑芳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龙池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学生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有了學习兴趣,学生才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感受成功的喜悦。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足以说明兴趣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情境的创设的目的是为了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新知识的研究中,最后获得了新的认知,获得了数学学习的成就感。
  小学生年龄小,这时候的学生充满童趣,情境创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情境创设的方式有很多种,如:故事情境、谜语情境、比赛情境、游戏情境等等。?
  在执教《三角形的认识》这一课时,学生对“三角形高的认识”是教学的一个难点,为此,我创设了两个三角形娃娃比高矮的情境:开始两个三角形站立好后请学生说说如何判断这两个三角形的高矮?在比划中,学生理解了什么是三角形的高。配合着课件的演示,紧接着那个矮的三角形翻了个身,不服气地说:“我翻个身,就比你高了。”在这个情境研究中,学生就理解了三角形有三条高。
  在情境创设中,引导学生观察、探究,激发学生判断、思维分析的兴趣,进而形成新的知识体系。
  二、多开展动手操作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动手操作能让学生获得直观的体验,特别适合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手操作更能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学生的记忆会更加的深刻。在小学数学课本中,提供了很多动手操作的素材,除了利用这些素材开展动手操作活动,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状态和学习内容,创设动手操作活动。
  提出看起来简单操作,而实际却很难完成或根本不可能完成的操作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知数学的神奇。
  在执教《2的次方》这小结内容后,我开展了让学生将纸对折30次的活动,开始时,学生觉得很好完成,然后,他们觉得纸小了,换大纸折,折了很多次,他们明白了,普通的纸是折不起来的。然后让学生算一算,对折30次的纸究竟有多厚?这个过程中,生从一开始的跃跃欲试,到后来感受了小小的数字竟然有这么大的威力,激发了学生的对数学情感。
  在执教《七桥问题》时,也是让学生一次次地走,学生不甘服输,都想解决世人都没有解决的问题,一次次失败后,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始终完成不了?怎么改动就能完成?再结合问题的引导,学生探究出了“一笔画问题”的规律。
  在执教《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让学生用小棒摆,但不是摆三角形,而是要摆不成三角形。对于摆三角形的兴趣已经没那么浓厚了,因为所有人都会摆三角形,而对于摆不成三角形的兴趣却很浓厚。通过摆小棒,学生很快发现了选择两个很短,一根很长的小棒就摆不成三角形。我继续引导学生摆小棒思考“两根小棒短到什么程度就摆不起来呢?”从而学生获得了“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个抽象的概念。
  通过动手操作学习数学,也真是体现了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思想。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自己在亲身参与中掌握知识的情感,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兴趣的重要条件。”
  三、利用教具演示、实际操作,激发学习兴趣
  抽象的教学内容,如果再加上单调乏味的教学方法,无疑会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而小学生的生性好动好奇,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无意注意占重要地位。任何新鲜的事物都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为了把他们的注意力和兴趣,有效地集中到学习上来,教师可利用学具,教具,实物,图片,简笔画等直观教学手段。你,为学生创设情境,多提供操作机会,让他们一边动手一边思考,在操作中学习知识,激发兴趣。动手操作,可以为学生架起由感性认识到理性知识的桥梁,帮助理解掌握新知识,培养学习兴趣。
  四、利用电化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电化教学是现代素质教育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它既能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学习动机,设疑激思,又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特别是用语言难以讲清,用视觉难以看明白的,理解有困难的有关知识时,采用电教多媒体的直观教学,能帮助学生理解疑难揭示其蕴含的规律。如在校学校复杂的行程问题的应用题中,学生对“相遇”、“追及”、“返回”、“再追及”的词义理解不清。解题思路不明,后来,采用电化教学,引导学生观看录像(自制动画),题目出示在黑板上,学生边看边思考:(1)小熊猫家与山羊家相距有多远,(2)他们在哪里相遇?相遇各走多远?谁走得快?几时相遇?(3)熊猫走了多久多远,山羊才去追她,这时他们相距有多远?山羊追熊猫每小时速度是多少?(4)山羊追了多少小时才追到熊猫?这样一连串的问题,学生逐步一个一个的对着图中的镜头来思考与解答。连续看几遍,马上就能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了,这样老师教起来就轻松,学生学起来也感到愉快,使课堂变成了乐园。电化教学,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思考能力增强,学习兴趣大增,教学效果良好。
  五、理解关爱学生,在集体温暖中激发学习兴趣
  自卑自责是学困生孤僻的根源,会直接导致他们对学习的漠不关心,失去兴趣。学生的自尊心,促使他们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也非常看重老师对他们的态度。因此,教师必须细心地观察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了解学生,深入他们的内心,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在课堂上鼓励尊重他们的意见,对于学困生要善于发现其闪光点。对于他们的点滴进步,要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如某同学数学成绩有进步,练习题解答方法巧妙,或对某个数学题的解答有创造性,肯动脑筋,回答问题积极,作业工整等。尤其是对学困生要热情帮助,课后耐心辅导,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手段,树立他们学习的信心,增强进取意识,正确看待他们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正确看待他们的学习成绩。因为成绩只是衡量他们在学校的一个方面,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信心,经常为他们创造条件,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反,绝不能因某个同学在课堂上回答老师的提问,如:“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对吗?”学生忽略了“等底等高”的前提,而回答不正確,老师借此讽刺、挖苦,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受挫、失败的消极情绪,从而失去学习兴趣。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教育实践也证明了学习兴趣对学生的重要性,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形式多样,其主要原则是为了贯彻启发式教学,使教师主导作用的外因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内因而起作用,只有激发了兴趣,使得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教学中,才能使教学活动变成学生的自觉行为,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 【发布时间】2019/10/19 9:17:14
  • 【点击频次】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