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
【正文】 开发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新世纪教师的职责。怎样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以求教于同仁。
一、创设情境,诱发小学生的创新欲望
(一)创设兴趣情境,为学生奠定创新基础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培养和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是产生兴趣的先导。教师如果为学生创设一个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环境,学生的好奇心就会自然地发展,循序渐进,进而形成强烈的求知欲。创设使学生对新知识感兴趣的情境,把学生的心理调适到最佳状态,使学生主动参与进来,达到激活思维的目的,就会使学生产生创新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
小学生刚刚接触数学知识,受年龄、身心发育等条件的制约,教师单纯的讲解可能会使学生难以理解,如果把数学教学的目标、内容、过程融于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之中,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开心愉悦地合作交流,那么效果会好很多。因此,对小学生来说,在教学中开展游戏活动是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数学教学与学生喜爱的游戏、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在游戏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能开发智力,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可以说是一石三鸟。例如在学完乘法口诀后,为帮助学生牢记口诀,我在复习课上采用了一个小游戏:“口诀接龙”,即教师先随便报两个1位数,如“2”和“8”,指名学生口答其相乘的积“16”(口诀:二八一十六);再让他提问下一位学生:用所得的“1”和“6”相乘得多少,第二位学生口答“6”(口诀:一六得六);接下去,第二位学生又提问第三位学生:两个“6”相乘得多少,如此循环,学生兴趣很浓。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新授课开始时,首先教师要围绕本节课学习的目标和主要内容,做好课前设计,认真创设出有标向且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情境。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后,会带着问题,跟随教师的思路,在教师的讲解和引导下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逐步生成问题、解决问题。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围绕重点设计一些富有探究性的问题。教师在设计这一环节时,需在前一个问题的基础上有所深入,循序渐进。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探索空间,让学生通过利用教具、学具,动用心、眼、手等各种感官参与、探究,使学生自行发现和掌握知识的规律,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再次,教师要围绕难点,从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系统性和规律性等方面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着力解决重点问题,突破难点,由此及彼,拓宽知识层面,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和内容的印象。
二、创造条件,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善于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向进行思考,能根据条件与问题的变化而灵活地转换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能灵活运用知识来处理问题,学习就能举一反三,迁移能力强。所以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给学生创造思维的条件。如在学生学过“乘法”后,可设计3十6+6+6+6+6+6+6=?这样一道题给同学们练习,结果运算的方法就不一致:思维灵活性水平较低的学生便采取从左向右逐项累加;思维灵活性水平较高的同学便采用“6×7+3”或6×8-3”等巧妙运算。在教学中,常通过这类题的综合训练,就能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思维能力。
三、诱导质疑,挖掘创新潜能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教师要鼓励学生解放思想,敢于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权威,改变人云亦云的思维定式,一方面,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要鼓励学生敢于对教师的教学质疑、敢于对课本和答案质疑、敢于对同学的研究结果质疑,随时列举研究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展开探讨性的批判,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疑中求是的习惯,面对质疑,老师不必急于解答,应先反问学生,如何想到这个问题,思路或目的是什么,让学生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接着,让班级其他同学讨论、回答,到适当的程度,老师才介入讨论或指导、点评,使学生形成由疑而问、由问寻思、由思求索的习惯。如教“百以内的不进位加法”一课,我出示例题:20+30,引导学生思考:20里面有几个十730里面有几个十?2个十加3个十是5个十,即50,所以20+30=50,讲授新课后,我布置了几道练习题,发现有一两名同学并没有按照我教的方法进行计算,采用的是另一种计算方法,我立刻表扬了这些同学,并引导学生归纳出新的计算方法:整十数加整十数,得数个位都是0,计算时只要看十位,十位和十位相加,得数是几,计算结果就是几十,在教学中,我发现我们的学生虽然语言表达能力差,不能口头进行质疑,但他们已经知道用心去思考,去发现问题,找寻方法,可见,多思考,多质疑,不仅调动了智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其思维能力。
四、注重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许多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都比较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如美国要求:数学课堂不能脱离客观现实。数学教育必须强调数学应用能力。应试教育仅把学生视为考试的机器,使学生整日陷入题海之中脱离实际,没有运用数学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选取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之数学化。并注意给学生演示实际问题数学化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学会建立数学模型的一般思想方法。另外,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要经常介绍数学在经济、管理、工业、农业等方面的应用,让学生们逐步养成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习惯。
总之,教师要多给学生创设有利于创新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探究、解疑、应用,使学生感到自我学习的价值,体验到创新的快乐,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
一、创设情境,诱发小学生的创新欲望
(一)创设兴趣情境,为学生奠定创新基础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培养和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是产生兴趣的先导。教师如果为学生创设一个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环境,学生的好奇心就会自然地发展,循序渐进,进而形成强烈的求知欲。创设使学生对新知识感兴趣的情境,把学生的心理调适到最佳状态,使学生主动参与进来,达到激活思维的目的,就会使学生产生创新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
小学生刚刚接触数学知识,受年龄、身心发育等条件的制约,教师单纯的讲解可能会使学生难以理解,如果把数学教学的目标、内容、过程融于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之中,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开心愉悦地合作交流,那么效果会好很多。因此,对小学生来说,在教学中开展游戏活动是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数学教学与学生喜爱的游戏、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在游戏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能开发智力,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可以说是一石三鸟。例如在学完乘法口诀后,为帮助学生牢记口诀,我在复习课上采用了一个小游戏:“口诀接龙”,即教师先随便报两个1位数,如“2”和“8”,指名学生口答其相乘的积“16”(口诀:二八一十六);再让他提问下一位学生:用所得的“1”和“6”相乘得多少,第二位学生口答“6”(口诀:一六得六);接下去,第二位学生又提问第三位学生:两个“6”相乘得多少,如此循环,学生兴趣很浓。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新授课开始时,首先教师要围绕本节课学习的目标和主要内容,做好课前设计,认真创设出有标向且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情境。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后,会带着问题,跟随教师的思路,在教师的讲解和引导下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逐步生成问题、解决问题。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围绕重点设计一些富有探究性的问题。教师在设计这一环节时,需在前一个问题的基础上有所深入,循序渐进。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探索空间,让学生通过利用教具、学具,动用心、眼、手等各种感官参与、探究,使学生自行发现和掌握知识的规律,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再次,教师要围绕难点,从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系统性和规律性等方面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着力解决重点问题,突破难点,由此及彼,拓宽知识层面,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和内容的印象。
二、创造条件,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善于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向进行思考,能根据条件与问题的变化而灵活地转换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能灵活运用知识来处理问题,学习就能举一反三,迁移能力强。所以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给学生创造思维的条件。如在学生学过“乘法”后,可设计3十6+6+6+6+6+6+6=?这样一道题给同学们练习,结果运算的方法就不一致:思维灵活性水平较低的学生便采取从左向右逐项累加;思维灵活性水平较高的同学便采用“6×7+3”或6×8-3”等巧妙运算。在教学中,常通过这类题的综合训练,就能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思维能力。
三、诱导质疑,挖掘创新潜能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教师要鼓励学生解放思想,敢于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权威,改变人云亦云的思维定式,一方面,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要鼓励学生敢于对教师的教学质疑、敢于对课本和答案质疑、敢于对同学的研究结果质疑,随时列举研究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展开探讨性的批判,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疑中求是的习惯,面对质疑,老师不必急于解答,应先反问学生,如何想到这个问题,思路或目的是什么,让学生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接着,让班级其他同学讨论、回答,到适当的程度,老师才介入讨论或指导、点评,使学生形成由疑而问、由问寻思、由思求索的习惯。如教“百以内的不进位加法”一课,我出示例题:20+30,引导学生思考:20里面有几个十730里面有几个十?2个十加3个十是5个十,即50,所以20+30=50,讲授新课后,我布置了几道练习题,发现有一两名同学并没有按照我教的方法进行计算,采用的是另一种计算方法,我立刻表扬了这些同学,并引导学生归纳出新的计算方法:整十数加整十数,得数个位都是0,计算时只要看十位,十位和十位相加,得数是几,计算结果就是几十,在教学中,我发现我们的学生虽然语言表达能力差,不能口头进行质疑,但他们已经知道用心去思考,去发现问题,找寻方法,可见,多思考,多质疑,不仅调动了智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其思维能力。
四、注重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许多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都比较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如美国要求:数学课堂不能脱离客观现实。数学教育必须强调数学应用能力。应试教育仅把学生视为考试的机器,使学生整日陷入题海之中脱离实际,没有运用数学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选取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之数学化。并注意给学生演示实际问题数学化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学会建立数学模型的一般思想方法。另外,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要经常介绍数学在经济、管理、工业、农业等方面的应用,让学生们逐步养成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习惯。
总之,教师要多给学生创设有利于创新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探究、解疑、应用,使学生感到自我学习的价值,体验到创新的快乐,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
- 【发布时间】2019/10/19 9:08:01
- 【点击频次】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