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浅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作者】 王 义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僰道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解决问题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巩固学生数学知识技能,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关键词:收集信息;探究问题;拓展思维;合作交流;评价反思
  “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从小给学生打好基础,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国家规定的教学目标,要完成这一目标必须加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思维能力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全过程,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强弱取决于解决问题的思路,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具备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情景,收集信息
  教师开始上课时,可以借助主题图或教学课件来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主题图或教学课件上的信息在一定意义上是为学生思维提供线索的。当学生汇报后,教师引导学生将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找出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观察汇报也能为解决问题提供认知的基础,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焕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营造氛围。具体如下:①教师先让学生观察主题图。师问:“图上画得是什么,写得是什么,你发现了什么?”②让学生认真独立地观看,分组讨论和交流,并汇报和交流获取的信息。
  二、培养学生认真听题的习惯和理解题意的能力
  在一年级上册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听的习惯的养成。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边听,边思考,能对所听到的内容正确地进行复述,不产生歧义。在养成认真听题习惯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理解题意的能力。在学生初涉解决问题时,要注意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用三句话来表述应题,即两个条件,一个问题。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的减法意义中就可以让学生观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口述题意,然后进行归纳得出“荷叶上有三只小青蛙,一只跳到水里了,荷叶上还有几只小青蛙?”这样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加以概括,让学生在初步接触解决问题时就感知到解决问题的结构,知道解决问题必须由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组成,否则就不完整。在实际教学中还可以举一些不完整的解决问题,让学生加以判断,看他是否完整。
  三、教给方法,培养提问能力,让学生善问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会是前提,会学才是最终目的。学生想问、敢问,更应该会问、善问。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提问的方法,使学生知道“问什么”、“怎么问”,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提问方法,使学生学会提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探索和创新的源头。教育家顾明远说“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学习好的学生”。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对学生提出的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师要表扬他善于思考,赞扬他质疑问难的精神;对于想不出正确答案的问题,鼓励学生走出校门,从网上查找资料,从社会中学习。
  四、巧设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合作意识
  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积》教学时,课前让每个学生自制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盒子。学生在制作前的材料准备、制作的过程中就把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有了进一步的认知,课堂中易混淆之处不攻自破;“哪些面面积相等,各个面的面积如何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即就是求六个面的面积。”学生有了充足的课前准备,课堂交流中自然理解到位,体验深刻、而且学得扎实。又如:在讲练习题“一个长方体,高减少6厘米,就成为一个正方体,表面积会减少72平方厘米,求原长方体的体积?”时,课前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长方体萝卜,再准备一把小刀。课堂上我们进行了一次动手实践操作:先让学生标明原长方体的六个面,再用小刀将高切掉6厘米成为一个正方体,观察正方体与原长方体间面的变化,“什么没变?”、“什么变了?”。学生通过同桌交流、集体交流后很快发现:“上、下面没变”、“前、后面,左、右面变了”。学生交流结束后,老师马上又追问“表面积减少72平方厘米是哪几个面的面积?”。学生很快回答“是减少了的前、后面,左、右面的面积”。老师又问“算式将如何表示?”。聪明的同学马上有人举手回答“6×长×2+6×宽×2”。老师继续引导使学生明白“长方体能转化为正方体说明长与宽相等”。随即板书:
  6×长×2+6×宽×2= 72
  12×长+12×宽 = 72
  24×长 = 72
  长 = 3
  即: 长是3厘米,宽是3厘米,高为3+6=9厘米(下转第68页)
(上接第69页)
  长方体体积=3×3×9=81(平法厘米)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在活动中感知、质疑。在操作中思考、释疑。正是这些大量的实践活动,引发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发展了学生的操作、观察、概括、应用能力,数学素养得到极大提升。
  五、注重数学问题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强调数学应用,不全是回到测量、制图、会计等教学活动,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在生活中运用,教学中要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从小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很多,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认为,应用题教学对于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实际教学效果往往不能令人满意。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是一个怎样的数学问题,常常隐蔽得更深,需要学生排除更多情节内容的干扰,把它抽象成数学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到底需要哪些已知条件,得由学生自己去寻找、识别,而且问题的答案往往不止一个,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的选择,因此,解答应用题的技能不一定都能迁移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例如我执教的《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课,在教学时我作了这样的处理:一台洗衣机,长0.8米,宽0.6米,高0.7米,给这个洗衣机做一个外罩,求外罩的面积。
  追问:你知道洗衣机外罩是什么样?这样就需要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和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来思考,通过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思考再让学生计算,这样做更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发表独立见解,标新立异,“异想天开”,会促进学生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拓展思维,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 【发布时间】2019/10/19 9:06:44
  • 【点击频次】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