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四法
【关键词】 ;
【正文】 《语文标准课程》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即要求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不是被灌输的器皿,更不是书本的奴隶,教师的“应声虫”,而是要体现出“个性的、生动活泼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学生。而教师就不再是课堂的“主角”,其主要任务是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当语文学习的“主人”。这也就决定了教师这个既是“主体”又是“客体”的工作的复杂性与艰巨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长期固定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产生了厌烦情绪,认为课文的阅读不外就是知道里面所讲意思,存在这种心理现象比比皆是,学语文简直一点味道都没有。那如何促使学生重建学语文的兴趣呢?这可要看教师的本领了,即如何运用教学艺术,创设良好教学情境,灵活运用,巧于点拨。从而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使情景交融的语文教学在课堂上能愉快地完成。鉴于此,本人认为:若在课堂上贯彻“激发,引导,培养,交流”这四法的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发挥其学习的主体精神。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就应该精心设计课堂的导入方式,在上课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充分集中起来,把积极性调动起来。这里有很多方法可以使用,比如,听音乐,讲故事,猜谜语,设悬念,等等,教师要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巧妙设置合适的开端引趣方法。另外,在课堂上采用竞争的方式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法。比如,比赛看谁认得快,记得快,谁组词最多,谁读课文最有感情,谁在上课的时候发言积极等等,再给予适当的奖励,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是非常好的。此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喜欢表现自己的特点,根据课堂讲授内容灵活采用做游戏、说笑话、分角色表演、分组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二、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新课程背景下,要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以更好开展语文学习活动。首先,在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应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有目的地深入地学习语文知识内容。其次,指导小学生确立课堂学习目标、月度学习目标和学期学习目标,为小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再次,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遵循“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复习”的原则而学习,以达到强化记忆的目的,为高效语文奠定基础。最后,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分配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使学生从中认识到学习的价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效率。
三、培养审美情趣,熏陶道德情操
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操,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小学生的心灵是纯洁的、美好的。教师的责任在于如何让学生感受美,体味美,弘扬美,从而熏陶、培养优良的品格情操。
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要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渲染教学氛围,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益,达到培养审美情趣的目的。而审美情趣不仅来自视、听等高级感官的感受,还要使这种感受贯穿到想象、情感、思维以及个性心理之中。这种贯穿性会使意识活跃起来,多种心理因素的自由相互作用,产生出一种轻松的愉悦体验。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有很多美好的人,美好的心灵,美好的景物,美好的情境……。学生的情感是易于激发的,之所以对课文所塑造的英雄人物升腾起崇敬之情,对祖国山河的壮美为之赞赏,对不幸人们的同情……都是为情所驱动而产生的体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健康的情感(包括审美情感),唤起学生对“美”的向往,这得靠教师有目的的培养。我在教学中有如下体会:
1、因势利导,善于点拨。
所谓“势”即教材内容及学生心理。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内容中去领悟做人的道理。如教《我的战友邱少云》:先出示挂图,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观察画面(注意邱少云的眼神与表情);再听教材范读。启迪学生从视觉到听觉这种高级感官来体会邱少云在烈火烧身中所忍受的巨大痛苦。进而要学生进行想象,自觉对照,从不同的现实生活,不同的感受与邱少云严守纪律的高尚品德相比。学生受到的道德教育水到渠成!所以文道统一,德道兼备,殊途同归。
2、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小学语文教材形式多样,作者的生花之笔,描绘了许多生动鲜明的形象,饱含丰富的情感。如教《桂林山水》时,我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配乐朗诵,让学生寓乐于景,领悟“秀丽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之意境。升腾起自豪感,而这秀丽的河山又来自于作家的妙笔,所以我注重从多个角度去熏陶学生感受各种美。
当然,脱离学生的实际去灌输美,无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我觉得诱导从现实中发现美,才能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从现实的感性中到达理性的审美观,是教师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养成良好道德情操的一项长期性工作任务。
四、课堂交流要实在
最大限度地将课堂交还给孩子,把交流的机会还给孩子。老师要做的是引导他们认真阅读文本,分析人物个性品质,揣摩作者情感。有时也需要从生活中感悟。这样在课堂交流中更显得实在有效。在教《杨震暮夜却金》时,我问学生:“你觉得杨震是一个怎样的人?”个别学生只是蜻蜓点水式地说一下,“清廉”之类。而张勇同学声音洪亮地说:“光明磊落,不贪不占。”我说道:“你的回答很实在,能说说其中的原因吗?”这位学生平静地说:“因为杨震在当时上任经过昌邑时官至东莱太守,而面对过去推荐过的老熟人昌邑县令王密,在深夜怀里揣着重金,并说没人知道,让杨震收下,但杨震以‘天知道,神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来回答,这荡气回肠的话语而让人敬佩。后来他做官清正廉明,被提拔到朝廷历任太仆和司徒等职,颇受朝廷重用,更令人钦佩。”他的交流赢得了雷鸣般的掌声。从朴实有效的交流中,真正掌握了杨震的为人及光明磊落、清正廉明的高贵品质。
语文课堂教学不在于学生当时能掌握多少知识,而应该关心的是学生长远的可持续性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能在培养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兴趣等方面各显神通!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就应该精心设计课堂的导入方式,在上课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充分集中起来,把积极性调动起来。这里有很多方法可以使用,比如,听音乐,讲故事,猜谜语,设悬念,等等,教师要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巧妙设置合适的开端引趣方法。另外,在课堂上采用竞争的方式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法。比如,比赛看谁认得快,记得快,谁组词最多,谁读课文最有感情,谁在上课的时候发言积极等等,再给予适当的奖励,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是非常好的。此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喜欢表现自己的特点,根据课堂讲授内容灵活采用做游戏、说笑话、分角色表演、分组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二、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新课程背景下,要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以更好开展语文学习活动。首先,在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应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有目的地深入地学习语文知识内容。其次,指导小学生确立课堂学习目标、月度学习目标和学期学习目标,为小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再次,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遵循“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复习”的原则而学习,以达到强化记忆的目的,为高效语文奠定基础。最后,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分配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使学生从中认识到学习的价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效率。
三、培养审美情趣,熏陶道德情操
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操,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小学生的心灵是纯洁的、美好的。教师的责任在于如何让学生感受美,体味美,弘扬美,从而熏陶、培养优良的品格情操。
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要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渲染教学氛围,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益,达到培养审美情趣的目的。而审美情趣不仅来自视、听等高级感官的感受,还要使这种感受贯穿到想象、情感、思维以及个性心理之中。这种贯穿性会使意识活跃起来,多种心理因素的自由相互作用,产生出一种轻松的愉悦体验。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有很多美好的人,美好的心灵,美好的景物,美好的情境……。学生的情感是易于激发的,之所以对课文所塑造的英雄人物升腾起崇敬之情,对祖国山河的壮美为之赞赏,对不幸人们的同情……都是为情所驱动而产生的体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健康的情感(包括审美情感),唤起学生对“美”的向往,这得靠教师有目的的培养。我在教学中有如下体会:
1、因势利导,善于点拨。
所谓“势”即教材内容及学生心理。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内容中去领悟做人的道理。如教《我的战友邱少云》:先出示挂图,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观察画面(注意邱少云的眼神与表情);再听教材范读。启迪学生从视觉到听觉这种高级感官来体会邱少云在烈火烧身中所忍受的巨大痛苦。进而要学生进行想象,自觉对照,从不同的现实生活,不同的感受与邱少云严守纪律的高尚品德相比。学生受到的道德教育水到渠成!所以文道统一,德道兼备,殊途同归。
2、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小学语文教材形式多样,作者的生花之笔,描绘了许多生动鲜明的形象,饱含丰富的情感。如教《桂林山水》时,我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配乐朗诵,让学生寓乐于景,领悟“秀丽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之意境。升腾起自豪感,而这秀丽的河山又来自于作家的妙笔,所以我注重从多个角度去熏陶学生感受各种美。
当然,脱离学生的实际去灌输美,无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我觉得诱导从现实中发现美,才能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从现实的感性中到达理性的审美观,是教师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养成良好道德情操的一项长期性工作任务。
四、课堂交流要实在
最大限度地将课堂交还给孩子,把交流的机会还给孩子。老师要做的是引导他们认真阅读文本,分析人物个性品质,揣摩作者情感。有时也需要从生活中感悟。这样在课堂交流中更显得实在有效。在教《杨震暮夜却金》时,我问学生:“你觉得杨震是一个怎样的人?”个别学生只是蜻蜓点水式地说一下,“清廉”之类。而张勇同学声音洪亮地说:“光明磊落,不贪不占。”我说道:“你的回答很实在,能说说其中的原因吗?”这位学生平静地说:“因为杨震在当时上任经过昌邑时官至东莱太守,而面对过去推荐过的老熟人昌邑县令王密,在深夜怀里揣着重金,并说没人知道,让杨震收下,但杨震以‘天知道,神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来回答,这荡气回肠的话语而让人敬佩。后来他做官清正廉明,被提拔到朝廷历任太仆和司徒等职,颇受朝廷重用,更令人钦佩。”他的交流赢得了雷鸣般的掌声。从朴实有效的交流中,真正掌握了杨震的为人及光明磊落、清正廉明的高贵品质。
语文课堂教学不在于学生当时能掌握多少知识,而应该关心的是学生长远的可持续性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能在培养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兴趣等方面各显神通!
- 【发布时间】2019/10/19 9:03:56
- 【点击频次】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