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作者】 周学容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高县嘉乐镇初级中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新课程标准解读》明确指出:现代阅读观认为,阅读应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所以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种对话和交流应是双向的、互为依存条件的,阅读应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故我们的现代阅读教学应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作为一位教学工作者应明确课堂教学,是由“教”与“学”两方面构成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总是过分强调和重视教师的教法,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手段。现代的阅读观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尽量开发和保护学生的想象能力、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教会学生学习”已成为当今教学理论界的共识。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课堂阅读教学应注重对学习方法的指导,更具有普遍的意义。现我就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谈谈看法。 
  一、营造和谐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注意阅读情境的设计,以激发学生个性阅读的兴趣、情趣或营造富有阅读个性的氛围。注意多鼓励、多启发、多引导,调动一切可发挥的情智因素,酝酿“未成曲调先有情”“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有了阅读的欲望和情趣,才能使其愿学、乐学。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表现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增强主体的动态过程。这样,那些思维敏捷好表现的学生就会活跃起来,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甚至是一些平常比较胆小的学生也会受到感染,主动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去,积极地思考探索,他们不但能主动地去阅读,获取知识信息,还能实现学习的迁移。比如《变色龙》一课,我们就即兴编演了课本剧,大家带上简易的道具,表演的惟妙惟肖。这样,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激发了阅读的兴趣
  二、应用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整体感知文章,应从整体上感知文章的大概内容,即文章的观点和材料、大体的思路与布局,获得总的初步印象;例如:语文老师可以让学生在初读文章时,较快的通读全文,只求大体了解而不做细致推敲,只求粗略的把握文章的大概内容而不作精确的归纳,然后以这个总的印象为出发点和依据去深入理解分析文章和各个局部、片断,直至词句关系、意义,以及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最后把各个局部、片断联接起来。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高屋建瓴的分析阅读材料,思维上由粗到细,视野上由大到小,从而快速而准确的把握住要点。先从整体去感知文章是为精读详析做准备,对进一步深入阅读,透彻理解、全面把握文章的精髓,起到了确定方向的作用,从而使对文章的理解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掌握各种文体不同阅读要素,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各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除了了解共同的阅读规律外,还要懂得各种体裁作品各自的阅读规律,在阅读时能恰当的应用一定的阅读方法,比如:记叙文是写人记事的文体,阅读时应抓住其“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还要辩明记叙的顺序、寻找文章的线索。然后明确材料是通过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来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从而抓住的文章的主旨。与记叙文相类似的散文应抓住其“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来阅读,还有小说应从其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描写这三要素来阅读。应用各种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等)来塑造人物形象凸显人物性格以及环境描写在文章中的表达效果是我们在阅读小说时不可忽视的两个重点。而说明文在于说明事物的特点和阐明事理的文体,阅读时应先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而后理清说明的顺序,重点在于分析说明的方法,最后品味说明的语言这一方法来阅读。对于议论文,它主要是论述作者的见解或主张的,因此阅读时要弄清作者所提出的主张(论点),明白作者采用什么材料――事实或道理(论据)来证明论点,还要理解作者是如何运用这些材料来证明论点的(论证)……这些基本阅读方法是我们在阅读时应该注意的,我们应该努力寻找自己喜欢的,效果最佳的好方法来指导自己的阅读,充分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三、教师要巧妙设疑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设疑是阅读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为了打破学生头脑中的平静,激起学生思维活动的波澜,教师必须致力于提高“问”的艺术。教师要利用文章中的矛盾启发学生思考,打开学生思维之门,这是因为有矛盾,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如教《孔乙己》这课时,在同学们读完全文,了解到孔乙已是个受封建教育毒害极深、穷困潦倒且迂腐麻木的人物形象后,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孔乙已是个可怜的人,应该被大家同情,为什么课文里多次写到大家在‘笑’孔乙已?这里不但有酒店的老板,甚至还有那些同样挣扎在贫困线上的酒店的小伙计及‘短衣帮’们。”问题一提出,课题气氛就会活跃起来了,有的说是孔乙已的动作、语言惹人好笑,有的说是黑暗的社会造就了人与人之间的麻木、冷漠。最后统一认识:作者在本文中除了控诉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外,还真实地揭露了当时群众的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使学生从另一个侧面认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
  四、要关注学生的写作积累 
  学生阅读文章一是为了开阔视野、丰富情感、陶冶情操;二是习得写作经验。因此笔者认为阅读教学时教师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学习借鉴作家的写作技巧,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写作训练。这一点人教版语文教材作了很多安排,但我认为还很不够,教师还需要有更多的创新设计,当然这些训练一定要落到实处,可让学生当堂展示,也可作为课外训练,评价方式灵活多样,自评、互评、点评结合。
  总之,阅读教学承载语文教学的诸多因素,因而充满活力与希望,同时也承担了更多的责任与期待。在初中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充分在了解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结合语文学科的性质特征,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 【发布时间】2019/10/19 9:03:20
  • 【点击频次】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