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好小学语文教学的阅读训练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的意识正在逐步得到认可和实践。教师应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认真研究教学环境,探萦适合学生的新的教学方法。近几年我就如何做好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训练进行大胆实践,已收获了一些成功经验,与同行分享。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阅读训练
“书是读懂的,而不是教师讲懂的。”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道出了学生阅读的重要性。我长期在农村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小学语文教师担心学生年龄小,理解有限,还不能独立吸收和接受知识,对学生的学习始终不放心,在教学的过程中经常采用“满堂灌”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满堂灌”已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利于对学生的人格培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的意识正在逐步得到认可和实践。教师应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认真研究教学环境,探萦适合学生的新的教学方法。近几年我就如何做好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训练进行大胆实践,已收获了一些成功经验,并获得了显著教学效果。
一、用心设计课前导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俗话说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样的道理,课前一段好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小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好奇心特别强,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教学中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空气在哪里”这篇课文时,我用猜谜语的方式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想出个谜语让大家猜猜,看谁能很快猜出来,第一个猜出来的,老师可有奖励哦!听到要玩猜谜语游戏,同学们的兴趣一下就来了,我出示谜面“看不见,摸不着,动物植物都需要,离开它就活不了。”我话音刚落,就有同学举起了小手,猜出了谜底“空气”,我把课前准备的奖励品奖给了第一个猜出的同学,接着说,对朋友我们应该做到相互了解,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我们的好朋友空气在哪里?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地回答:“想”。于是我就说:“好,今天我们就从“空气在哪里”这篇课文里来寻找我们的朋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能力去阅读课文,并记录答案好吗?”话音刚落,学生就情绪高昂地朗读起课文来。
二、遵循“循序渐进”方针,合理提出阅读要求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重视学生的阅读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还要根据小学生实际学段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我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一年级时上阅读课文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句话的意思,我便予以表扬、鼓励。二年级时,我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我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四年级时,我要求学生以够了解段与段之间的关系,能准确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解答问题。五、六年级时,则要求学生掌握作者写作意图,学习写作方法。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致理解全篇内容,最终达到阅读目标。
三、精讲多读,体会情感
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听,教师在课堂中进行讲解,这个方法不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吸收,学生最厌烦的是教师无休止的讲,讲多了也容易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使其不喜欢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因此,我在讲课文时,尽量做到让学生多读,自己少讲,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发挥自己的水平,让学生在学习的主体的地位中展开自主阅读、自主领悟,让学生独立地阅读、朗读,高频率地读,让学生读得认真、读出快乐、读出情感。在对学生阅读训练中,我只传授孩子理解课文的方法,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主观意识。讲读课文我只引导孩子们理解难懂的重点句、重点段。通俗易懂的句段,则充分让孩子们反复读,反复念,让其读出情感,念出含义。阅读课文我则全权放手,让学生自读,自疑,自己解决问题,遇到较难的先让他们互议,我再做适当点拨。这样以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升华,教学任务也能轻松愉快完成。
四、完善情境构建,体会作者思想
阅读的根本目的就是掌握作者的感情和文章的内容,“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除对文章反复阅读感受作者思想外,好的办法是通过情境构建,带学生进入到创作环境中,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教师要做好课前准备,用各种方法构建课堂情境。小学生的性格活泼开朗,擅长模仿,喜欢得到他人的赞扬和认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抓住他们的性格特点,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通过师生之间的真诚对话与交流,为学生营造平等、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和话题创设情境,刺激学生的各个感官,使语文的阅读教学充满活力,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如我在教学《小麻雀》时,惟妙惟肖的表演、幽默风趣的语言很快地把学生带入情境,激发学习欲望和热情,把无限的童趣融入到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构建情境方法有很多,如通过图画、音乐传达文章情境,可以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自身参入表演,引导其置身于情境中,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工具,展示文章情景,以此激发热情与兴趣,这些方法是帮助学生体味作者思想感情的好途径。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训练方法有很多,教师应该重视对整体的把握。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去发现去积累去实践,找到最为理想的途径,提高小学语文教学阅读训练的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阅读训练
“书是读懂的,而不是教师讲懂的。”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道出了学生阅读的重要性。我长期在农村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小学语文教师担心学生年龄小,理解有限,还不能独立吸收和接受知识,对学生的学习始终不放心,在教学的过程中经常采用“满堂灌”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满堂灌”已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利于对学生的人格培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的意识正在逐步得到认可和实践。教师应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认真研究教学环境,探萦适合学生的新的教学方法。近几年我就如何做好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训练进行大胆实践,已收获了一些成功经验,并获得了显著教学效果。
一、用心设计课前导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俗话说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样的道理,课前一段好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小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好奇心特别强,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教学中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空气在哪里”这篇课文时,我用猜谜语的方式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想出个谜语让大家猜猜,看谁能很快猜出来,第一个猜出来的,老师可有奖励哦!听到要玩猜谜语游戏,同学们的兴趣一下就来了,我出示谜面“看不见,摸不着,动物植物都需要,离开它就活不了。”我话音刚落,就有同学举起了小手,猜出了谜底“空气”,我把课前准备的奖励品奖给了第一个猜出的同学,接着说,对朋友我们应该做到相互了解,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我们的好朋友空气在哪里?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地回答:“想”。于是我就说:“好,今天我们就从“空气在哪里”这篇课文里来寻找我们的朋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能力去阅读课文,并记录答案好吗?”话音刚落,学生就情绪高昂地朗读起课文来。
二、遵循“循序渐进”方针,合理提出阅读要求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重视学生的阅读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还要根据小学生实际学段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我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一年级时上阅读课文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句话的意思,我便予以表扬、鼓励。二年级时,我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我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四年级时,我要求学生以够了解段与段之间的关系,能准确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解答问题。五、六年级时,则要求学生掌握作者写作意图,学习写作方法。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致理解全篇内容,最终达到阅读目标。
三、精讲多读,体会情感
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听,教师在课堂中进行讲解,这个方法不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吸收,学生最厌烦的是教师无休止的讲,讲多了也容易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使其不喜欢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因此,我在讲课文时,尽量做到让学生多读,自己少讲,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发挥自己的水平,让学生在学习的主体的地位中展开自主阅读、自主领悟,让学生独立地阅读、朗读,高频率地读,让学生读得认真、读出快乐、读出情感。在对学生阅读训练中,我只传授孩子理解课文的方法,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主观意识。讲读课文我只引导孩子们理解难懂的重点句、重点段。通俗易懂的句段,则充分让孩子们反复读,反复念,让其读出情感,念出含义。阅读课文我则全权放手,让学生自读,自疑,自己解决问题,遇到较难的先让他们互议,我再做适当点拨。这样以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升华,教学任务也能轻松愉快完成。
四、完善情境构建,体会作者思想
阅读的根本目的就是掌握作者的感情和文章的内容,“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除对文章反复阅读感受作者思想外,好的办法是通过情境构建,带学生进入到创作环境中,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教师要做好课前准备,用各种方法构建课堂情境。小学生的性格活泼开朗,擅长模仿,喜欢得到他人的赞扬和认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抓住他们的性格特点,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通过师生之间的真诚对话与交流,为学生营造平等、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和话题创设情境,刺激学生的各个感官,使语文的阅读教学充满活力,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如我在教学《小麻雀》时,惟妙惟肖的表演、幽默风趣的语言很快地把学生带入情境,激发学习欲望和热情,把无限的童趣融入到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构建情境方法有很多,如通过图画、音乐传达文章情境,可以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自身参入表演,引导其置身于情境中,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工具,展示文章情景,以此激发热情与兴趣,这些方法是帮助学生体味作者思想感情的好途径。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训练方法有很多,教师应该重视对整体的把握。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去发现去积累去实践,找到最为理想的途径,提高小学语文教学阅读训练的水平。
- 【发布时间】2019/10/19 9:02:54
- 【点击频次】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