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小学语文教学要关注文体特征

 

【作者】 闫玉平

【机构】 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莲池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小学语文课文的文体主要有三类:一是记叙文,二是说明文,三是诗歌。每一种不同体裁的作品,它的结构、语言、表现手法都有自己的特性。不同文体的文本教学,应该采取不同的阅读教学策略。关注文体特征,有利于教师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关注文体特征,有利于教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关注文体特征,更有利于教师培养学生阅读思维习惯。
  一、关注文体特征,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回答的是“教什么”以及“教到什么程度”,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首先面对的问题。教学目标定位是否准确,是决定一堂课是否有效的先决条件。文体作为文本的形式特点,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是重要的依据。
  例如第五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记叙文《智烧敌舰》,作者清楚地写出了阿基米德能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运用知识做出正确可靠的判断,在危机关头从容指挥大家打败敌人。因此,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定为:学习阿基米德指挥希腊人民利用镜子反射太阳光线烧毁罗马军舰的过程智烧敌舰的过程。
  再如第七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说明文《空气中的“流浪汉”》,作者清晰地写出了灰尘的大小、分布、来源、用处、坏处以及防治灰尘的一些措施,引起我们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文章巧妙的运用了作比较、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体现了说明文的特点。因此,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定为:知道作者运用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介绍了灰尘的特点。
  又如第三册第一单元的一首诗歌《植物妈妈有办法》,作者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蒲公英、苍耳、豌豆传播种子的方法。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定为:让学生了解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和对知识的渴求。
  二、关注文体特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选择教法的时候,要根据不同的文体选择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记叙文教学方法:把握记叙的不同着眼点、理解文中语言的含义、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揭示文章的主题、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例如《智烧敌舰》课文通过记叙阿基米德带领大家智烧敌舰的故事,表现他的大智大勇。在设计本课教学时以“智”为切入口,通过读、悟,体验来组织课堂教学。教学中,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多角度,层层深入地朗读,真正达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融合。通过多角度品读,找找希腊危在旦夕时,阿基米德考虑到了哪些有利因素,指挥希腊人民智烧敌舰,再一次深入体会到阿基米德的智勇。
  说明文教学方法:抓准说明的对象和中心、学习说明文的语言和表达方法、理清说明文的层次和结构、采用直观教学等。说明文不同于记叙文。说明文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清楚“说”了什么,是否“说明”了,即语言的准确性,还要让学生学习它是如何“说明”的,即说明的方法。相对应的教学中应采用“讲读”“比较”等方法,理解内容、习得方法。例如在设计《空气种的“流浪汉”》时,在学习灰尘的五个来源时,设计让学生先不看书填填标点符号,然后让学生说说为什么第四个来源后用句号而不用分号。通过指引,学生很快就发现“此外”这个词,对前面四种来源做了小结,所以应该用句号。作者在标点的使用上,内容多少的选择上,前后的连贯上,都体现了表达的严谨,逻辑的清晰。
  诗歌的教学方法:从韵、节奏、音调品读诗歌,识图学诗、吟诵感悟,角色入境、情境中学,类比迁移。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对仗整齐,例如《植物妈妈有办法》全诗共五节,第一节提出问题,第二、三、四节结构相似,再教第二节时,通过插图让学生把文中“降落伞”和蒲公英联系起来,理解蒲公英是靠风传播种子。在此基础上,在教学第三、第四节时,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利用任务单:从图中找找苍耳妈妈、豌豆妈妈的办法;说说孩子们是怎么出发的。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类比迁移、加强比较,通过比较,寻找相似点、共通性;通过比较,体会差异性、多样化。
  三、关注文体特征,训练学生的思维习惯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梳理出作者写了什么,句与句,段与段之间是怎样联系的,这既是感悟语言的逻辑、有序,更是阅读思维习惯的培养。
  记叙文是一种以叙事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记叙文阅读教学要抓住记叙文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展,首先完成对文本的整体感知,透视文本记叙的主要事件,感悟人物形象,因为记叙文的核心要素是“人”和“事”。例如《智烧敌舰》中抓住三个主要问题贯穿全文,“阿基米德是一位科学家,他为什么要指挥希腊人民智烧敌舰?”“在人们惊惶失措,希腊危在旦夕时,阿基米德想到了一个什么办法?他考虑到了哪些有利因素?”“他是怎么利用这些有利因素指挥希腊人民智烧敌舰的,他是怎么说?怎么做的?”抓住如何“智”烧敌舰的线索,推敲词句,了解之所以能够成功(下转第49页)(上接第50页)的几个必然因素,感知阿基米德人物形象。
  说明文阅读要遵循阅读教学的一般规律,从整体感知到局部、细部解读。整体感知主要把握说明对象、特征、结构与顺序等,使学生整体上对说明文的框架结构形成清晰的认识。例如《空气中的“流浪汉”》在设计上,先整体感知“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了灰尘?”梳理后再从这几方面质疑“灰尘究竟有多小呢?”“灰尘是从哪里来的?”“灰尘有什么用处?”“灰尘的用处很大,坏处也很多,有哪些?”从文章的篇幅上来看,学生很容易把灰尘的用处当成课文的重点,其实不然,作者在谋篇布局上是有讲究的,课堂上追问“作者既介绍了灰尘的用处,又介绍了灰尘的坏处,作者主要是想要告诉我们是灰尘的坏处还是用处呢?”学生讨论后,师及时总结:作者写这篇科普文章主要想让大家知道灰尘坏处很多,需要我们一起来管教,但他还是实事求是地把灰尘的用处告诉大家,体现了科普文章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又如在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时,从“牛马有脚,鸟有翅膀”这一常见现象,引发疑问:“植物旅行又用了什么办法?”接着,用三个例子介绍了植物传播种子三种方式:风传播,动物传播,弹射传播,并用奇特的想象、生动的比喻、形象的动作描写将种子的传播写得唯妙唯肖,真切可感。
  总之,当教师有了文体意识,关注文体特征以后,语文味就会浓浓地弥散在我们的课堂里。让我们站在课程高度,依据年段,分层落实,关注不同文体的课堂教学,把握目标,引导学生关注、学习、借鉴作者的表达方法和技巧。
  参考文献:
  [1]刘武德;小学语文不同文体的教学研究(一)——要重视各种文体教学的个性[J];江西教育;1999年04期
  [2]缪于冰;第三学段文体意识培育的三点尝试[J];教学月刊(小学版);2011年04期
  [3]陈卫东;关注文体特征 聚焦表达技巧——《人类的“老师”》教学[J];小学教学设计;2016年07期
  [4]郭娜鸿;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关注文体特征落实语用教学[J];教师;2018年13期
  [5]梅建兵;关注文体特征,让阅读回归本源[J];语文教学通讯;2015年12期
  • 【发布时间】2019/10/19 9:02:22
  • 【点击频次】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