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中学历史教材对义和团的忽视

 

【作者】 王 中

【机构】 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兼谈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

  摘 要:义和团运动是中国近代反侵略斗争史上一场大规模的以农民阶级为主体的反侵略运动,是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追求民族独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当今中学历史教材的编排,对义和团运动的内容多有忽视,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义和团运动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英勇地献身精神值得我们称赞和学习的,它的积极意义是远远大于消极意义的。文中列举当今各主流版本的中学历史教材中对于义和团运动的描述,说明义和团运动被历史教材忽视的事实,并浅谈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材;义和团运动;忽视;评价
  一、中学历史教材对于义和团运动的忽视
  在中国近代史上,义和团运动无疑是一件非常重大的历史事件。早在1954年,中国近代史学家胡绳先生在总结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和分期时便认为划分历史分期应该以阶级斗争的表现为主要依据,并进一步提出太平天国运动、戊戌维新和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革命高潮。以义和团运动为代表的农民革命和以戊戌维新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思想一起组成了第二次革命高潮,这三次革命高潮是中国近代史演进的基本线索。胡绳“三次革命高潮论”的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提出来之后,迅速得到了学术界的公认,并且对后来大中学校的历史教材编写产生了很大影响,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历史教科书和中国近代史通史专著的编写基本都是参照“三次革命高潮论”的体例。
  可见,由于“三次革命高潮论”在中国近代史学界的公认地位,义和团运动在上个世纪的历史教材编写中占据着很重要的比例。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和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现代化”史观的兴起,并且不断得到很大一部分学者的认可,传统的以“三次革命高潮论”为代表的“革命史”史观处于不断衰弱的趋势。由此,义和团运动在历史教材中所占的篇幅也大幅下降。笔者查阅了目前国内使用比较多的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大象版等版本的初高中历史教材,发现其中对义和团运动的笔墨不多。
  以下试列举各个主流版本初高中历史教材中对于义和团运动描述的情况,以说明当前中学历史教材中对于义和团运动的忽视。
  首先看初中历史教材部分。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教材中关于“义和团运动”的内容安排在第4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课程中对义和团只有一段简单的描述:“义和团运动先后在山东、直隶等地广泛看展起来。义和团是山东、直隶一带的民间秘密组织,参加者多是农民,手工业者,他们练拳习武,进行反清活动。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了京津地区。他们打出‘扶清灭洋’的旗帜,掀起了一场反帝斗争风暴。” 还一笔带过了义和团在廊坊、杨村等地阻击侵略军的事迹。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教材中有关“义和团运动”的内容安排在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课程仅在正文旁边的知识拓展板块中对义和团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甲午中日战争以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深入,一些外国教会也猖狂地欺压中国人民。从1898年起,活跃在山东的民间组织义和团,掀起了反帝爱国运动。上面的歌谣就是当时传唱的。帝国主义列强对义和团的迅速发展感到恐慌,拼凑起八国联军发动了侵华战争。”此外,对义和团阻击八国联军的战斗有两句话的描述:“义和团奋勇抵抗,侵略军在廊坊被义和团围困。经过激烈战斗,侵略军死伤多人,狼狈逃回天津。”
  岳麓版八年级历史教材关于“义和团运动”的内容安排在第4课“八国联军侵华”中。课程中对于义和团的描述:“一场大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首先在山东兴起。义和团运动迅速发展,直接威胁到帝国主义在华侵略权益。”此外,课程中还以小字的形式对义和团从山东兴起,到平津兴盛的发展过程进行了简短介绍。对于义和团阻击八国联军的战斗描述道:“在天津保卫战中,义和团和清军在老龙头火车站和紫竹林租界,痛击了外国侵略者。”
  中华书局版八年级历史教材关于“义和团运动”的内容安排在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中。课程中义和团的内容仅为第一目,只介绍了有关义和团的兴起,其他内容几乎全部省略。
  高中历史教材部分。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材中有关“义和团运动”的内容安排在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中。课程中提到“由民间组织义和团发动的反帝爱国运动,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到1900年春夏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以及“八国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在廊坊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的顽强阻击,被迫退回天津。天津的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也英勇打击侵略者。”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材有关“义和团运动”的内容安排在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中。课程中对义和团有两句话的描述:“义和团,又名义和拳,原是民间结社组织。他们习武练拳,怀着朴素的爱国激情,反对帝国主义侵略。1898年,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表明义和团打击的对象是外国侵略者,因此得到了一部分清政府官员的支持,势力迅速遍及京津地区。”还简单提到义和团对东交民巷的外国使馆和教堂的冲击。
  大象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材有关“义和团运动”的内容安排在第6课“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中,课程中设置了小标题“八国联军侵华和义和团的抗争”,课程提到:“山东、直隶交界处爆发了义和团运动,并迅速发展到京津地区,斗争的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义和团和部分清军在廊坊、杨村沿途进行阻击,八国联军死伤数百人。”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材有关“义和团运动”的内容安排在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第二课“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课程中设有“义和团反帝运动”的小标题,大致介绍了义和团兴起的背景、人员组成、发展过程、阻击八国联军的斗争和最终落幕的过程。并总结了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认为“义和团运动在中国近代反帝爱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
  通过对比以上国内几个主要版本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对于义和团运动的书写,可以发现当今中学历史教材中确实存在着对义和团运动忽视的问题。首先表现在标题方面,纵观各个版本的历史教材,仅有大象版高中历史教材中设有小标题“八国联军侵华和义和团的抗争”和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中设有小标题“义和团反帝运动”,其他各版本教材标题中并没有直接出现“义和团”三个字。其次表现在教材中对于义和团运动介绍的篇幅,除了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对义和团运动有比较长的一段描述,介绍了义和团的兴起、兴盛,到最后衰亡的过程和抗击八国联军侵略军的事迹,并且总结了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其他各个版本都是大同小异,对义和团运动仅有两三句话的简单描述,对于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略军的英勇事迹也都是一笔带过。
  中学阶段对于历史的学习是学生们接触历史、学习历史最为重要的阶段之一,历史教材也是了解历史重要的载体。所以对于教材的编写应该是尽可能全面、完整地去把历史介绍给学习者。义和团运动是在严重的阶级矛盾下,反帝爱国主义精神在农民阶级身上的大爆发,是农民阶级用他们最直接的方式来实现对侵略者的抗争和对国家的守护。中学教材对于义和团运动的忽视,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以教材为基础,对义和团运动做更多的拓展介绍,立足于新课改要求下的教学三维目标,让学生们更多地认识到义和团抗击帝国主义侵略军的英勇事迹,体会到农民阶级反帝爱国的淳朴情感。
  二、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
  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学术界对于义和团运动的评价经历了几次大的起伏变动,六七十年代由于特殊的政治环境,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被抬得很高,八十年代以后对于义和团的负面评价开始增多,有点观点甚至全盘否定义和团运动。辩证分析法认为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我们需要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不能简单化、脸谱化,不要肯定一切或者否定一切,这才是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唯物主义史学思想,才是一种能够正确指导我们进行史学研究的思想。有观点认为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反动,它的盲目排外是历史的倒退。这种说法是值得商榷的,义和团成员都是来自于社会底层民众,而且数量巨大,他们是全中国底层劳苦大众的一个缩影,他们对于侵略者的仇视在一定程度上本身就代表着底层民众的思想状况,这种仇视是自1840年以来中国劳动人民几十年饱受外国侵略者压榨和剥削的结果,盲目排外,仇视洋人便是在这种压榨和剥削达到极点后,人们仇外情绪大爆发的结果,我们不应该对义和团这种反抗侵略、维护自身权益的行为采取过度责备的态度。另一方面,所谓先进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与近代西方观念只是存在于极少数的上层人士和社会精英身上,绝大部分的中国民众文化程度并不高,文盲率很高,更别说他们能接受西方的先进思想观念了。即便是到了民国初年的国会选举中,绝大部分民众因为达不到议员选举的文化要求而没有资格参与选举。民国初年国民的文化程度尚且如此,更别提在此十几年前的义和团运动时期了。所以,即使极少数社会精英分子接受了近代西方思想观念,这也并不能代表广大普通民众的思想状况,并不能说明当时的中国社会整体得到了较大发展和进步,那也就谈不上义和团运动是历史的倒退了。
  义和团运动是在严重的民族矛盾下,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农民阶级身上的大爆发。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抵抗外来侵略者,由于自身在认识上和思想上有一定的局限和落后性,在方式方法上存在着一定的不理性,由此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但并不能因此而否定义和团英勇抗击八国联军侵略的献身精神和保家卫国的淳朴情怀。义和团的舍身忘死、前赴后继,让帝国主义看到了中国的勃勃生机,中国不可欺,中国不会亡。正是由于义和团的奋勇抗击,侵略者们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生机勃勃,磅礴力量,西摩尔感叹“如果义和团使用的武器是近代枪炮的话,那么我所率领的联军必定会全军覆灭”14,瓦德西向德国皇帝报告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都没有脑力和兵力,来统治这天下生灵的四分之一,瓜分一事,实为下策。”15这场以农民阶级为主体的反帝爱国主义运动,是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书写了中国近代反侵略斗争壮丽篇章,他们身上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英勇地献身精神是值得我们称赞和传承的。
  在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爱国主义精神的今天,我们更加应该去学习了解这场爱国主义运动,历史教材应该对义和团进行更加全面客观地记叙,让学习者对义和团运动有更多、更全面的学习了解,而不是因为其消极性而采取忽略或回避。对于义和团运动的评价也应该更加全面、完整,不能因为它的部分消极性就试图否定它的积极性,它的积极性是主要的,消极性是次要的。
  参考文献:
  [1] 李延华,陶爱新,曹英敏.论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2).
  [2] 张海鹏,赵庆云.试论胡绳的中国近代史研究[J].历史研究,2008(2).
  [3]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4] 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课程教材开发研究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5]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M].长沙:岳麓书社,2009.
  [6] 宋一夫,龚书铎,陈之骅.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4.
  [7] 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8] 曹大为,赵世瑜.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M].长沙:岳麓书社,2004.
  [9]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8.
  [10] 朱汉国,马世力.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 万国公报[N].1901-1.
  [12] 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第3册[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作者简介:王中(1995-),男,湖南衡阳人,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2017级中国近现代史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注释:
  ① 李延华,陶爱新,曹英敏:《论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2期,第107-109页。
  ② 张海鹏,赵庆云:《试论胡绳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历史研究》,2008年第2期,第4-31页。
  ③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1页。
  ④ 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课程教材开发研究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0页。
  ⑤ 同上
  ⑥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长沙.岳麓书社,2009年版,第17页。
  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长沙.岳麓书社,2009年版,第18页。
  ⑧ 宋一夫,龚书铎,陈之骅:《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24页。
  ⑨ 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59页。
  ⑩ 同上
  11 曹大为,赵世瑜:《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58页。
  12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郑州.大象出版社,2008年版,第26页。
  13朱汉国,马世力:《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35-37页。
  14 《万国公报》,1901年1月。
  15 中国史学会:《瓦德西拳乱笔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第3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86页。

  • 【发布时间】2019/10/19 9:01:00
  • 【点击频次】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