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教学中教材的合理运用
【关键词】 ;
【正文】 小学科学课具有动脑动手、手脑并用、以实验为主的特点。小学科学课教学能使学生接触到生活、生产中的大量问题,能促进他们积极思维,启发他们对科学技术的钻研,这就更利于智力和创造才能的发挥。所以,在小学科学课中必须加强教学改革的力度,着重培养学生的用教材学自主探究能力。下面,浅谈一下我如何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提升教师用教材教培养学生用教材学探究能力的几点做法。
一、科学处理教材,为学生的用教材学学习奠定基础
教材是对学生进行用教材学的有效载体。传统的教学观点认为“依纲扣本”就是严格按照课本进行教学。教材具有法律的性质,凡是教材中写上的,都必须照教照学,教师无权更改。教师的任务似乎不是在“用教材教”,而是在“教教材”。按照这样的观点进行教学,无疑会限制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使教学僵化。《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设计科学课的教学目标时应注意:‘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教材’的教学常常把目标单一的定位为教知识;‘用教材教’则是在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能力、态度的过程中。科学课的目标设计要有‘用教材教’的意识,这样,才能把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有机地和科学知识目标结合在一起。”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根据创新教育的需要科学地处理好教学内容,为学生的用教材学习奠定基础。如教学《食物的营养》一课时,我了解到学生虽然年龄小,但他们早已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懂得除了蛋白质、脂肪、淀粉三种主要营养成分外,还有铁、锌、钙等多种营养成分,所以,教学时我从学生实际出发,灵活处理教材,让学生围绕“食物的营养”这一主题展开充分的研讨,从更多方面去认识食物的营养,如营养的种类,人类认识营养的历史,某种营养成分与人体的关系,营养成分的被破坏..........拓宽了问题的研究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创设和谐愉快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用教材学的前提
例如我在教学《空气和我们的生活》时,一开始我让全班同学猜个谜语“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变化多,生物离它活不了。这是一种什么物质呢?”这时学生一听是猜谜语,兴趣盎然,议论纷纷。学生猜出谜语后我又引导:说到这个空气,你们已经知道些什么?还有什么疑虑?这是学生各抒己见。我继而引导学生“空气和我们的生活关系到底怎样?”这是我让全班学生做一个在平静时与跑步后每个人呼吸次数有什么不同的实验,而且作好记录,并提出不同情况下呼吸次数说明了什么?从而引出空气对我们很重要,没有空气我们就不能活下去。这堂科学课使我深深感悟到让学生在科学实验活动的兴趣中探究知识,是多么重要呀!更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创造能力关键的一环。这堂师生融洽、师生互动的《空气和我们的生活》的科学实验探究活动课,学生不仅在兴趣中谈、想、忆、探,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能动性,更挖掘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潜力,同时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的相结合能力得到很大发展。
三、强化学生自行探究的过程是教师用教材教驾驭课堂能力的关键
在科学课教学中,让学生“尝试”着去做,引导学生自主地去发现问题,探讨方法,既能满足儿童期望发现、研究、探索的需要,又能培养他们勇于探索,不怕失败,勇于创新的个性品质。因为教师不可能告诉他世上的一切,更多的东西需要儿童自己去探索、发现和创造。我们的教学课堂究竟应该如何去主宰孩子的生命。”讨论、探究、创造三位一体的内在结构几乎体现在我的每节科学课中,它是新课改的灵魂。在教《物体的热胀冷缩》时,我设计了一个小实验,在试管里装满水,用气球的皮封住口,然后在另一端用酒精灯把水加热,观察封口的气球皮越鼓越大,这时我又把试管放入冷水中,学生又观察到鼓起的一端逐渐减小……。这样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通过研讨、动手实验,使学生得出了“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这一结论。然后我让学生联系生活谈一谈你的发现,有的说:“家乡的水泥路是割成一块一块的”;有的说“铁路工人筑路时,每隔一段要开一道裂缝”;还有的说:“送电的线路为什么不要扯的太紧”……。在得出结论后,学生们不由自主的体会到了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只要细心观察、努力探索、不断创新,才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享受科学带来的快乐。
四、鼓励学生“打破”书中常规实验
科学教科书中的实验有的易操作且现象明显,而有些实验现象不明显。为此,教师应鼓励学生“打破”书中的常规实验,设计新的更合理的实验。如教学《火山》一课时,课本中模拟的火山喷发实验的材料是干苏打和醋,原理是酸碱中和反应,现象是有泡沫从瓶口溢出,但不能说明火山喷发的原理,而火山喷发的原理(火山喷发是怎样形成的?)正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于是我让学生思考,有没有更好的模拟火山和火山瞬间喷发现象的办法,模拟滚烫的岩浆顺着火山口喷发出来,话还没说完,有的同学提出用啤酒模拟,使劲摇晃后,啤酒会喷出来,“老师我觉得可以用可乐来模拟,可乐是红色的,岩浆也是红色的,瓶口模拟火山口,用力摇晃模拟地球内部力量,当使劲摇晃后,突然拧开瓶盖,可乐就会喷出来”。大家对此比较赞同。于是我们购买了瓶装的可口可乐(250ml)充气饮料,成功地模拟了火山喷发的情形,也使学生理解了火山喷发的原理,加深了印象。还有的同学提出了用番茄酱模拟地球内部的岩浆,用土豆泥来模拟地壳,这也是一个很有创意的设计!
一、科学处理教材,为学生的用教材学学习奠定基础
教材是对学生进行用教材学的有效载体。传统的教学观点认为“依纲扣本”就是严格按照课本进行教学。教材具有法律的性质,凡是教材中写上的,都必须照教照学,教师无权更改。教师的任务似乎不是在“用教材教”,而是在“教教材”。按照这样的观点进行教学,无疑会限制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使教学僵化。《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设计科学课的教学目标时应注意:‘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教材’的教学常常把目标单一的定位为教知识;‘用教材教’则是在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能力、态度的过程中。科学课的目标设计要有‘用教材教’的意识,这样,才能把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有机地和科学知识目标结合在一起。”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根据创新教育的需要科学地处理好教学内容,为学生的用教材学习奠定基础。如教学《食物的营养》一课时,我了解到学生虽然年龄小,但他们早已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懂得除了蛋白质、脂肪、淀粉三种主要营养成分外,还有铁、锌、钙等多种营养成分,所以,教学时我从学生实际出发,灵活处理教材,让学生围绕“食物的营养”这一主题展开充分的研讨,从更多方面去认识食物的营养,如营养的种类,人类认识营养的历史,某种营养成分与人体的关系,营养成分的被破坏..........拓宽了问题的研究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创设和谐愉快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用教材学的前提
例如我在教学《空气和我们的生活》时,一开始我让全班同学猜个谜语“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变化多,生物离它活不了。这是一种什么物质呢?”这时学生一听是猜谜语,兴趣盎然,议论纷纷。学生猜出谜语后我又引导:说到这个空气,你们已经知道些什么?还有什么疑虑?这是学生各抒己见。我继而引导学生“空气和我们的生活关系到底怎样?”这是我让全班学生做一个在平静时与跑步后每个人呼吸次数有什么不同的实验,而且作好记录,并提出不同情况下呼吸次数说明了什么?从而引出空气对我们很重要,没有空气我们就不能活下去。这堂科学课使我深深感悟到让学生在科学实验活动的兴趣中探究知识,是多么重要呀!更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创造能力关键的一环。这堂师生融洽、师生互动的《空气和我们的生活》的科学实验探究活动课,学生不仅在兴趣中谈、想、忆、探,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能动性,更挖掘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潜力,同时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的相结合能力得到很大发展。
三、强化学生自行探究的过程是教师用教材教驾驭课堂能力的关键
在科学课教学中,让学生“尝试”着去做,引导学生自主地去发现问题,探讨方法,既能满足儿童期望发现、研究、探索的需要,又能培养他们勇于探索,不怕失败,勇于创新的个性品质。因为教师不可能告诉他世上的一切,更多的东西需要儿童自己去探索、发现和创造。我们的教学课堂究竟应该如何去主宰孩子的生命。”讨论、探究、创造三位一体的内在结构几乎体现在我的每节科学课中,它是新课改的灵魂。在教《物体的热胀冷缩》时,我设计了一个小实验,在试管里装满水,用气球的皮封住口,然后在另一端用酒精灯把水加热,观察封口的气球皮越鼓越大,这时我又把试管放入冷水中,学生又观察到鼓起的一端逐渐减小……。这样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通过研讨、动手实验,使学生得出了“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这一结论。然后我让学生联系生活谈一谈你的发现,有的说:“家乡的水泥路是割成一块一块的”;有的说“铁路工人筑路时,每隔一段要开一道裂缝”;还有的说:“送电的线路为什么不要扯的太紧”……。在得出结论后,学生们不由自主的体会到了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只要细心观察、努力探索、不断创新,才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享受科学带来的快乐。
四、鼓励学生“打破”书中常规实验
科学教科书中的实验有的易操作且现象明显,而有些实验现象不明显。为此,教师应鼓励学生“打破”书中的常规实验,设计新的更合理的实验。如教学《火山》一课时,课本中模拟的火山喷发实验的材料是干苏打和醋,原理是酸碱中和反应,现象是有泡沫从瓶口溢出,但不能说明火山喷发的原理,而火山喷发的原理(火山喷发是怎样形成的?)正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于是我让学生思考,有没有更好的模拟火山和火山瞬间喷发现象的办法,模拟滚烫的岩浆顺着火山口喷发出来,话还没说完,有的同学提出用啤酒模拟,使劲摇晃后,啤酒会喷出来,“老师我觉得可以用可乐来模拟,可乐是红色的,岩浆也是红色的,瓶口模拟火山口,用力摇晃模拟地球内部力量,当使劲摇晃后,突然拧开瓶盖,可乐就会喷出来”。大家对此比较赞同。于是我们购买了瓶装的可口可乐(250ml)充气饮料,成功地模拟了火山喷发的情形,也使学生理解了火山喷发的原理,加深了印象。还有的同学提出了用番茄酱模拟地球内部的岩浆,用土豆泥来模拟地壳,这也是一个很有创意的设计!
- 【发布时间】2019/10/19 9:00:45
- 【点击频次】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