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中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要从各方面思想上引起重视着手,要从兴趣激发出发;让学生有书可读,精心选书;创设环境,营造读书氛围,注意引导和检查相结合,让读书行为落到实处,并借助学校开展的活动来培养;教师也要借助课堂教学向学生推荐图书,充分上好阅读交流课,还要注意将阅读和写作相结合;同时要兼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做到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
关键词:兴趣;氛围;阅读;方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在新课改背景下,构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语文课堂是我们每一个教师追求的目标.而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其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而我们多数语文老师面对当今现实:孩子不爱看书,喜欢玩手机、看电视、玩电脑。让老师不得不思考怎样引导,采用有效的方法,激发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培养兴趣至关重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达到100万字的任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呢?我现就结合多年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 以身示范,与生同读,诱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教师既要重教书,也要重读书。要让学生热爱读书,教师首先要爱读书。语文教师不仅要读经典作品,还要多接触少儿报刊、图书等,根据学生的胃口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报章杂志,把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带进教室,供学生传阅。学生能读到自己喜爱的书,兴趣自然也就提高了。
二、让每个学生都与书交朋友,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首先,语文教师要解放思想,摒弃那些阻碍学生发展的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从封闭沉闷的繁琐分析中走出来,彻底解放学生的头脑、手脚,开放课堂、教材,教学向课外延伸,向社会延伸,向各种传媒、电子网络延伸,使之与社会发展、知识巨增相适应。 其次,儿童在进学校读书之前几乎“读得懂”所有“说”出来的书,对书的“听”的兴趣往往会迁移到“读”的兴趣上来。因此,语文教师一方面在课堂上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录音机、电视等视听媒体多让学生“听”书。,从而诱导学生早读书、多读书。 第三,语文教师要尽量多的向学生推荐一些中外优美的文学名著,让学生在自我阅读中,感受到文章所创设的情境的美及语言的魅力,让学生觉得阅读是一种美的享受。讲《荷叶圆圆》时,我打开幻灯,出示荷花的图面,简介各种颜色,各种形状的荷花,在美丽的荷花塘的风景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优美的形象刺激着学生的情绪,影响学生的情感活动,而相应的情绪,情感。
三、加强读书指导,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1.加强阅读的指导
阅读是一場心灵的对话,那么,教师肩负着向学生推荐优秀读物的重要使命。教师依据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向学生推荐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的书,尽量使读物的难度跟学生的能力相适应,这样学生看书才会有兴趣。选择接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心理成长特点的书籍是培养小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的前提。我认为除了经典的童话、寓言、故事、诗歌、古今中外名著外,当代许多著名的儿童文学家的著作大都是学生非常喜爱的。如杨红樱、郑渊洁、秦文君等作家的书,孩子们一读就爱不释手。
阅读的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紧紧抓住课文,实行精讲多读,教会学生独立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自觉性。学生课堂上所学的阅读方法,能迁移到课外阅读中,进而提高阅读能力。
2.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指导孩子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首先,默读,缩短词语时间,这样既能提高阅读的准确性,又能提高阅读效率。其次,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外阅读要养成记笔记的习惯。读书笔记的形式多样:如摘录好词好句,概括主要内容,对人物作旁批,写读后感,还有直接在书中圈点、勾画、批注等多种形式。读书也是一种创作,读书笔记应成为学生驰骋想象、自由发挥的空间。这样日积月累,增加了词汇量,为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后,精读与略读相结合。我注意培养指导学生读书先读目录、前言;读报先看标题、栏目,这样在浏览中脑袋里有个粗略印象,借此选择自己所需要的资料,详加研究,其他内容可略读。最后,读思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因此我还注意引导学生边看书边思考,边看书边质疑,并能通过自己查询资料分析解答,从而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四、要保证学生人人有书可读
俗话说:“巧妇难为米之炊。”为了让学生有书可读,在各班都有自己由学生向班级捐献的“读书角”基础上,研究组给每个班每个学生都从校图书馆借一本书,并要求大家轮流交换阅读;除此,研究组还号召每个同学积极向学校捐书,收到了很多,学校把这些书摆放在楼梯角,学生随时可以阅读;另外学校还增添并开放了电子阅读屏、电脑等多媒体设备,可以供学生随时去查询和读书。这样就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图书来源,保证了人人有书可读。 这个办法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物质保证。
五、注重课内外阅读的有机结合
使阅读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课本内数量有限的文章只能举其一,只有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才能反其三,才能在应用中化方法为能力,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因此,在学生每学一篇课文时,只要有相关的资料,就要向学生介绍与这篇课文有关的课外书,让学生去阅读,并指导学生怎样读。比如: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这些课文,可以向学生介绍《安徒生童话》,让学生课后去查找与这本书有关的故事,课下互相分享自己所获得的资料,看谁了解的多。
书籍是儿童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在新世纪里,课外阅读是儿童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资源。通过阅读,可以把孩子引入一个神奇美妙的图书世界,使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乐趣无穷。我们的教育要赶超时代,就得超越课堂,去开辟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书是无声的,但是书是有生命的,只有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让阅读成为心灵的对话,让眼前变成一片辽阔而绚丽的世界。
关键词:兴趣;氛围;阅读;方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在新课改背景下,构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语文课堂是我们每一个教师追求的目标.而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其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而我们多数语文老师面对当今现实:孩子不爱看书,喜欢玩手机、看电视、玩电脑。让老师不得不思考怎样引导,采用有效的方法,激发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培养兴趣至关重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达到100万字的任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呢?我现就结合多年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 以身示范,与生同读,诱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教师既要重教书,也要重读书。要让学生热爱读书,教师首先要爱读书。语文教师不仅要读经典作品,还要多接触少儿报刊、图书等,根据学生的胃口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报章杂志,把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带进教室,供学生传阅。学生能读到自己喜爱的书,兴趣自然也就提高了。
二、让每个学生都与书交朋友,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首先,语文教师要解放思想,摒弃那些阻碍学生发展的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从封闭沉闷的繁琐分析中走出来,彻底解放学生的头脑、手脚,开放课堂、教材,教学向课外延伸,向社会延伸,向各种传媒、电子网络延伸,使之与社会发展、知识巨增相适应。 其次,儿童在进学校读书之前几乎“读得懂”所有“说”出来的书,对书的“听”的兴趣往往会迁移到“读”的兴趣上来。因此,语文教师一方面在课堂上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录音机、电视等视听媒体多让学生“听”书。,从而诱导学生早读书、多读书。 第三,语文教师要尽量多的向学生推荐一些中外优美的文学名著,让学生在自我阅读中,感受到文章所创设的情境的美及语言的魅力,让学生觉得阅读是一种美的享受。讲《荷叶圆圆》时,我打开幻灯,出示荷花的图面,简介各种颜色,各种形状的荷花,在美丽的荷花塘的风景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优美的形象刺激着学生的情绪,影响学生的情感活动,而相应的情绪,情感。
三、加强读书指导,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1.加强阅读的指导
阅读是一場心灵的对话,那么,教师肩负着向学生推荐优秀读物的重要使命。教师依据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向学生推荐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的书,尽量使读物的难度跟学生的能力相适应,这样学生看书才会有兴趣。选择接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心理成长特点的书籍是培养小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的前提。我认为除了经典的童话、寓言、故事、诗歌、古今中外名著外,当代许多著名的儿童文学家的著作大都是学生非常喜爱的。如杨红樱、郑渊洁、秦文君等作家的书,孩子们一读就爱不释手。
阅读的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紧紧抓住课文,实行精讲多读,教会学生独立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自觉性。学生课堂上所学的阅读方法,能迁移到课外阅读中,进而提高阅读能力。
2.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指导孩子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首先,默读,缩短词语时间,这样既能提高阅读的准确性,又能提高阅读效率。其次,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外阅读要养成记笔记的习惯。读书笔记的形式多样:如摘录好词好句,概括主要内容,对人物作旁批,写读后感,还有直接在书中圈点、勾画、批注等多种形式。读书也是一种创作,读书笔记应成为学生驰骋想象、自由发挥的空间。这样日积月累,增加了词汇量,为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后,精读与略读相结合。我注意培养指导学生读书先读目录、前言;读报先看标题、栏目,这样在浏览中脑袋里有个粗略印象,借此选择自己所需要的资料,详加研究,其他内容可略读。最后,读思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因此我还注意引导学生边看书边思考,边看书边质疑,并能通过自己查询资料分析解答,从而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四、要保证学生人人有书可读
俗话说:“巧妇难为米之炊。”为了让学生有书可读,在各班都有自己由学生向班级捐献的“读书角”基础上,研究组给每个班每个学生都从校图书馆借一本书,并要求大家轮流交换阅读;除此,研究组还号召每个同学积极向学校捐书,收到了很多,学校把这些书摆放在楼梯角,学生随时可以阅读;另外学校还增添并开放了电子阅读屏、电脑等多媒体设备,可以供学生随时去查询和读书。这样就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图书来源,保证了人人有书可读。 这个办法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物质保证。
五、注重课内外阅读的有机结合
使阅读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课本内数量有限的文章只能举其一,只有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才能反其三,才能在应用中化方法为能力,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因此,在学生每学一篇课文时,只要有相关的资料,就要向学生介绍与这篇课文有关的课外书,让学生去阅读,并指导学生怎样读。比如: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这些课文,可以向学生介绍《安徒生童话》,让学生课后去查找与这本书有关的故事,课下互相分享自己所获得的资料,看谁了解的多。
书籍是儿童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在新世纪里,课外阅读是儿童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资源。通过阅读,可以把孩子引入一个神奇美妙的图书世界,使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乐趣无穷。我们的教育要赶超时代,就得超越课堂,去开辟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书是无声的,但是书是有生命的,只有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让阅读成为心灵的对话,让眼前变成一片辽阔而绚丽的世界。
- 【发布时间】2019/10/19 9:00:31
- 【点击频次】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