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使小学数学课堂更精彩

 

【作者】 邱省达

【机构】 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富溪镇中心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大部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采用的是以讲授课堂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过分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今的教师已不再仅是注重提升学生成绩,而将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作为了当下的主要教学任务。然而,针对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成为了小学数学老师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老师应采取合理的策略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促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更好地发展。
  1、新颖的导入教学内容,打开学生好奇之门
  相较于小学阶段的其他科目,数学无疑是一门较为枯燥的学科,而数学知识又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所以很容易让课堂教学过程变得枯燥沉闷。因此,为了改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现状,老师需要采用新颖的导入教学内容,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创造,为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奠定坚实的基础。如针对“长方形面积”的相关内容教学,教师便可在课程开始的过程中,可先导入《粉刷匠》这首歌曲。当学生听到自己儿时所喜爱的歌曲,不仅能够快速将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之中,而且能够充分激发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当教师提出与本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时,学生的探索积极性亦将尤为高涨。在此过程中,教师需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这样便能够有效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老师通过合理地采用歌曲导入课堂,能同时调动学生视觉与听觉等众多感官,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促进学生问题思考意识的产生都将带来极大助益。
  2、训练发散思维与直觉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小学阶段的学生,因其对思维方法的掌握毕竟有其限制,加之对灵感的把握也较为模糊,故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务必采取适当的引导策略来促使学生首先掌握联想、类比等基本思想方法,如此方能切实激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与发散性。与此同时,考虑到数学的许多知识点之间都有着较为密切的关联,故教师还应积极借助对类比、联想等基础思想方法的合理利用来帮助学生切实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如此将能在深化学生对旧知识的理解同时获取到新的知识。学生的直觉思维也往往是引发其思维飞跃的关键,且该思维于学生身上并不罕见,其最主要的表现则是针对同一问题,学生可能提出多种解法。针对学生直觉思维的运用,教师需加以有目的性的引导,以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对知识联系与区别的有效认知。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帮助学生找到分析思维的触发方式,从而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3、培养学生的数学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
  数学的绝大多数知识都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与复杂性,故教师若能积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想象能力,则必然有助于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与理解。如针对“立体图形”的相关内容教学,教师便应首先引导学生想象立体图形的整体样式,而后再解决具体问题,这样不仅能让学生的解题过程变得直观化,而且还能够在培养学生数学想象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
  4、小组合作交流与沟通,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以及生生的有效沟通将是和谐课堂构建所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且基于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方能让教师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继而可针对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补足策略,以确保理想的教学成效。如当进行“三角形类型”的相关内容教学时,教师便可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来组织学生对其中难度系数较低的问题进行探讨,而对于难度系数较高的问题则采取教师引导的方式,如此一来,当学生通过与同学共同探讨的方式得出问题的最终答案,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且能切实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5、运用多媒体辅助,学生主导思维
  将多媒体技术引进小学数学教学,多媒体技术本身所具有的图文并茂特点,能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化、形象化。如此既方便学生理解,又能为小学数学课堂增添活力。诸如针对路程、效率、分配一类的应用题,若能基于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辅助,则更方便学生理解。如针对“行程”问题的讲解,教师便可结合多媒体技术来制作相应的课件,诸如设置同向相遇、反向相遇以及追及等问题动画。鉴于小学生的思维,其在面对行程问题时仍显得较为困难,加之就行程问题而言,其中还包含了相向、背向、通向、相离、相遇等诸多类型,故更是极大加深了问题的难度。基于生动的动画演示,学生脑海中对速度、路程以及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便能有一个清晰的认知,继而真正理解相遇、相离、相距、同向等不同数学名词各自所代表的含义。不仅如此,利用多媒体课件中的动画特点,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弄清楚行程问题应用题中的三个问题:相遇点、速度和、相遇距离和两人的路程的关系。而通过动画展示过程,学生更能够发现相遇问题的内在规律,从而为接下来的数学题型的教学打下基础。
  6、鼓励学生突破常规,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学生均是独立个体,不同学生必然存在各种各样的不同。对此,为促使学生摆脱传统定式思维的影响,为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活力,教师亦当积极鼓励学生勇于突破常规,并尝试运用多元化的解题思路及方法,如此方能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奠定良好基础。如当进行“平面几何”中有关“梯形问题”的相关内容教学时,教师便可首先让学生结合自身理解去思考与之相关的问题。而针对学生此前普遍所采取的做辅助线的方式,教师也应鼓励学生尝试运用其他方式去解题,如此一来,将能切实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良好发展。总之,要想切实学好数学这门学科,则必然离不开对创新性思维的良好利用。不仅如此,拥有良好的创新性思维,一方面,教师可通过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作用的充分发挥,来切实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当学生创新性思维得到有效激发后,其还可将此思维运用到对其他知识的学习中去,由此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对此,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应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给予高度重视,如此方能为学生后续掌握更复杂的知识奠定良好基础。
  • 【发布时间】2019/10/19 8:59:32
  • 【点击频次】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