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浅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作者】 张三丽

【机构】 陕西省神木市高家堡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对未来教育作了如此论述:“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整合,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探索新型教学模式,使得一些在课堂上难以讲清的概念,烦琐的演算过程,复杂的数形关系和一些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利用图片、动画清楚地展示出来,有利于教师讲清所传授的知识。
  关键词:激发兴趣;创设情境;化静为动;发展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揭示了数学内在规律,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培养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结合自己教学实际,谈以下几点认识:
  一、激发兴趣,提高学习热情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具有好奇、好动、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等特点,而这些又常常影响课堂学习效果。因此,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情趣,让学生自始至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是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今天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为我们提供了“武器”;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课件不仅用来传递教学内容,而且还会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教“平移与旋转”这一章内容时,有的学生很难看出图象是怎么旋转的,但通过动画效果,学生很容易找到旋转角,旋转中心等。多媒体应用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一堂课成功的教学课,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是很高的,信息技术是我们的好帮手。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比传统的教学手段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它可使学生快速、高效的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形成能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可以在导入新课时运用一个动画讲授一个故事,提一个问题,设置悬念,创设新奇的问题情境,这样会激起学生积极探究新知识的心理。大家知道数学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内容抽象。如何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做到生动形象,是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时常思索的问题。而计算机技术整合到数学教学中可以较好的解决这个难题。例如在四年级教学直线、射线、线段的判断中,学生对“线”的特征虽然了解,但应用上把握不定。我在设计课件这一部分时,采用动画显示直线、射线和线段。例如,可以使线段自左飞入,然后按动画叠放次序播放,射线是线段基础上一端的无限处长及把线段两端处长得到直线,这种在原有图形基础上的动画展示过程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到线间的对应关系,加深了对“线”的特征的掌握。增加问题情景设计,激起课堂高潮。 
  二、创设情境,提高教学效果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合理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让数学走进小学生的生活,发展学生的能力,做到“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知识数学化”。恰当地选准多媒体的运用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适时适量地运用信息技术,就会起到“动一子而全盘皆活”的作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增大课堂信息容量和教师控制教学信息的灵活性,提高教学效果,从而让他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数学巨大的应用价值。
  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应用题时,运用直观演示辅助教学,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较深刻地理解题目中数量间的关系。教师简单地操作鼠标,屏幕上首先出现了一条铁轨,上面有一辆火车从左往右地行驶,一会儿,另一辆火车也从右往左地驶过来,两列火车在逼真的火车运行时发出的声音中相对开出,直到相遇。这时屏幕上出示了一道应用题:“甲乙两列火车从两地相对行驶,甲车每小时行驶7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驶69千米。甲车开出后1小时乙车才开出,再过2小时两车相遇。两地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教师再操作鼠标,屏幕上出示了线段图,在线段图上分别标出了每小时火车所行的路程。这样难点在火车形象运行的动态演示和直观的线段图中得以解决,它比老师的任何解释都具有说服力,增强了感观上的剌激。演示一结束,学生们很快就列出正确的算式解答。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把数学与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让数学在孩子的眼里,变成看得到,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从而使学生从枯燥的公式中、从抽象的符号中解脱出来。数学是源自于生活的,如果脱离了实际生活,内容就会显得空洞而乏味。因此我在教学中就尽量缩短课堂与实际生活的距离,创设一些生活情境,让学生在他们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学习,让他们觉得数学这门学科并不抽象难于理解,相反它就存在我们的周围,在我们的生活中。所以,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要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让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使他们在活动中获取新知,做到“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领悟”,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化静为动,揭示内在规律 
  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剌激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的注意。教材中尽管有色泽明丽、充满童趣的情境画、示意图,但毕竟都是静态的,有些概念的理解、公式的推导、物体的运动过程不好体现,而动画的表现形式对学生来说更具吸引力和感召力。所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优势,把这些图制成动画课件,充分利用它的形、声、色、动、静等功能,使静态的画面动作化、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让“死”的东西“活”起来,渲染气氛,提高效率。例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行面积的计算》,首先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联系,再在多媒体计算机上动态演示,用“割补法”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我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演变过程,让学生在观察平行四边形至长方形的转化过程中,理解“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长方形的面积就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最后要求学生仿照图的方法剪一剪,拼一拼。整个过程演示与讲解观察与操作融为一体,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代教育是信息传播的载体。传播信息时,在大与小、远与近、快与慢、动与静、整体与部分、外表与内容等方面相互转化,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教师可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进行设计和处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四、实现精讲,突破重点难点
  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充分体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像并茂的特点。所以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例如教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一课时,由于学生的空间观念还没有形成,很难掌握量角器的摆放方法,因而不能正确地量角和画角。运用多媒体在大屏幕上认识量角器,学生可以清楚地看见量角器的每一小格,每一条刻度线,内外圈刻度,比使用教具更清晰、更直观。从而正确认识量角器。量角画角时,动态的显示量角器地摆放方法,变换不同角度摆放量角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然后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量角和画角,展示学习效果,这样,较好突破了量角、画角这一教学难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又例如在教学六年级《圆的面积》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这一重难点,我利用课件形象生动的剪、拼动画,把圆分割成相等的两部分共16份,然后通过动画把这两部分交错拼好,这样就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学生从视觉上体会到把一个圆转化成一个长方形的过程,再让学生自己亲手剪拼,最后体会到这个近似的长方形面积与原来的圆的面积是完全相等的。引导学生观察,怎样才能使这个圆转化成最近似的长方形?然后再以剪拼动画32份、64份……形像生动的活动过程展现眼前。再问学生还发现了什么?这个近似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的什么有关?从而导出求圆的面积公式。使得这课的重难点轻易地突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五、发展能力,培养信息素养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运,在课程实施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中提出了学生五大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五大能力是培养创新人才不可缺少的,其中收集信息能力是最基本的。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引导学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从网络收集与教学相关的有价值的信息,有效地处理、应用这些信息探究学习数学,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拓宽数学学习的渠道,发展信息能力。
  如在四年级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课前安排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途径,如上网、翻工具书,询问等方式收集一组自己喜欢的数据,课上请各小组小组长汇报。他们汇报的数据:有蜂鸟每分钟振动翅膀的次数,有地球与月亮之间的距离;有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也有中国土地面积的大小;有中国人的多少,……,教师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实际,通过让学生运用网上下载收集信息,并指导学生处理信息,进而组织学生进行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活动,在紧密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中,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扩大了知识面,发展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信息素养,同时也使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综上所述,现代化教育技术是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的重要途径和有力措施。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去,发挥其主导作用,创设生动形象的生活情境或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让学生从繁琐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形成合作交流、主动探索的学习氛围,把课堂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实施,达到了优化课堂教学,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
  • 【发布时间】2019/10/14 18:23:26
  • 【点击频次】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