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创设生活化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

 

【作者】 陈 静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第六中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新课程改革后的《道德与法治》新教材注重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清新、自然的独特魅力吸引学生,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学新理念,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结合课本理论知识学习与现实生活,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将现实生活提供给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生活中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同时在学习中学会生活,更好地创造生活。
  关键词:创设;生活化;情感
  当我们用新课程的理念重新审视传统的课堂教学,不难发现:我们传统的课堂片面强调道德观念的灌输、过于追求理性化,忽视了学生自身的情感需求、严重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在整个课堂中完全处于被动位置,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丧失了对道德与法治课的兴趣。同时,脱离了生活实际的道德与法治课显得枯燥、无味,无法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效果,而也就成了学生最不喜欢的一门课。
  陶行知曾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因此,创设生活化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新课改的三维目标,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兴趣,也才能真正对学生起到思想和品德教育的效果。
  生活是道德与法治课的源头活水,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只有根植生动、丰富的现实生活世界,才具有与时俱进的生命活力。教学中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生活经验,创设贴近初中学生生活实际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才能真正体现新课改的具体目标,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兴趣,才能真正对学生起到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的的效果。因此,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应紧紧围绕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以达到思想的升华和品德的内化,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真正落实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源于生活,服务社会”这一理念。我们老师在课题研究和多次探讨中,觉得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去打造生活化课堂;
  一、课前准备生活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讨者、探求者。”经过课前布置学生搜集资料准备调查学生身边的生活,联络活生生的身边生活实际,让学生用眼去观察,去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解决自身真实问题的欲望,才能使道德与法治课堂对学生成长发展有所针对性,成为学生喜欢的、有效的生活课程。
  比如: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课程开始之前一周,为学生布置调查任务:1、记录一周里每一天父母为我们所做的事;2、我们与父母发生的矛盾冲突;3、自己与父母其乐融融的照片。通过这个调查,让学生仔细感受品味到生活细节当中父母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爱,避免课堂中容易出现的单方面批判现象,并激发学生解决自己实际问题的求知欲。
  二、新课导入生活化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让学生对所学学科产生兴趣,他就会积极投入、主动思考。“兴趣”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巨大作用,可以激发学生思维,增强课堂活力。创造兴趣,利用好兴趣是一节课能触及学生心灵的重要因素之一。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背景入手,用活生生的事例,营造生动有趣的教学环境,将极大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如:在前面课程中首先采用学生提供的与家长其乐融融的照片导入,为课堂营造温馨和谐快乐的氛围,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请学生谈谈自己记录的一周生活中父母为自己所做的点点滴滴,营造出感恩的气氛。
  三、教学内容生活化
  生活是品德教育的起点,也是品德教育的归宿。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教师必须珍视丰富多彩的生活对学生品德形成的价值。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此,在教材内容上可适当充实,依据教材情感目标要求,使教材融入生活气息,让学生亲身感受生活中的体验,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发现知识就在自己身边,提高学生用科学思维来看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讲到规则与生活一课时,可以选用生活中交通规则、学校规则、比赛规则等素材,视频或者图片,遵守和不遵守规则的对比,使整个课程融入生活元素,有针对的加强学生的规则意识和责任意识,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过程和组织形式生活化
  美国教育教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这句话告诉我们,做是学生能不能学会解决一个问题的根本,看听做的结合是情感触动感悟内化升华的基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致力于让学生成为亲历体验的主体,而体验素材和解决途径正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选取生活中问题与矛盾,用生活中需要的形式和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价值观。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可采取“生活场景模拟、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法庭模拟……”等活动。
  如:在讲到网络交友一课时,可以根据身边的真实案例、材料加以改编,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声情并茂的表演情景剧,再对照效果加以鼓励和表扬,这样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也有针对性的解决了实际问题,学生兴趣浓厚。
  五、课程升华和课后行为导向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创立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新课程标准也要求道德与法治教育要感悟生活,回归生活,使学生能在真正树立正确科学思想价值观的同时,有能力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进一步帮助学生深刻认识事物、提高能力、体验情感。这才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真正目的。因此,将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指导学生在生活实际情景中去操作、去践行,这才应该是教育生活化的最终途径。
  如:在讲到孝敬父母,尊重老师时,用纸箱准备好学生提出的与家长、老师之间未解决好的矛盾纸条,采用抽取小纸条的方式,请各小组同学加以讨论,积极出谋划策。在课程结尾,再次引导学生感悟父母对我们细致辛勤的关爱,感恩老师对我们的无私奉献,号召同学们每天为父母、老师做一件事(一句问候、端一杯水、叠一下被子……),真正将感恩落实到行动上,逐渐形成自己的习惯。
  参考文献:
  [1]《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
  [2]纪立建,构建生活化的政治课教学,《思想政治课教学》,2009年第1期
  [3]张丛宝,初中政治教学生活化几点尝试,百度文库,2010-10-04
  • 【发布时间】2019/10/14 18:22:43
  • 【点击频次】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