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让小学数学课堂更高效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分课堂”走进了教育工作者的视线,并被应用于各学科的教学。“对分课堂”既保留了教师讲课的时间,又增添了学生研究的环节,是一种创新、高效的教学模式。创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一直以来是小学数学教师所追求的目标。本文在简要分析“对分课堂”对小学数学教学积极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将“对分课堂”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策略。
关键词:对分课堂;小学数学;创新;高效
一、前言
“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心理系张学新教授提出的一种课堂改革新模式,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及“填鸭式讲授”的低效率教学方法。“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将课堂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留给教师进行精讲,另一部分还给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达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对分课堂”既能够发挥教师“教”的作用,也能够发挥学生“学”的功能,可以使“教”与“学”进行有效的融合,因此将“对分课堂”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将有利于推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
二、 “对分课堂”的概述
为了改变传统课堂效率低下,学生参与程度和学习积极性不高的教育现状,张学新教授基于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理论提出“要从知识教育转向能力教育”力争培养学生的4C核心素养:合作(collaboration)、沟通(communication)、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创造性思维(creativity)。“对分课堂”的具体教学过程分为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三个过程,即PAD课堂。这一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先教,学生后研,促进了学生对知识个性化的内化吸收,使全部学生参与进课堂中来,激发兴趣,锻炼能力,提升素养。
三、 “对分课堂”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模式缺乏创新,教学效果不佳,这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学生沟通合作能力,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是数学教学的重要方向和目标。“对分课堂”融合讲授法和讨论法,彻底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将其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的提出,为教师教学指明了方向。“对分课堂”可以创造出一个让学生通过近距离接触和深入交流的氛围和环境,可以激发学生沟通的灵感和创新性思维。小组讨论期间如果学生没有充分准备,没有积极思考,就无法参与到讨论当中,无法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也会影响整个小组的学习进度,无形之间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为了使他人能够理解自己的观点,学生会努力组织自己的语言,力求表达的清楚准确有条理,这也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最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二)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数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但对于大多数小学生来说却是一门难学、无聊的学科,小学生对于学习数学提不起兴趣,课堂效率低下。“对分课堂”不同于传统课堂中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既有教师讲授环节,又有学生讨论环节,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为了在讨论环节,能够更好的参与其中,不影响整个小组的学习进度,学生会努力学习,充分准备,这也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三) 促进知识的内化吸收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小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往往只停留在会做考试卷子上的题目即可,并没有达到对知识的内化和应用。“对分课堂”不仅要求学生听懂老师所讲的知识,还要对其内化吸收,能够讲给其他同学听,并且可以解决其他同学的问题。这便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小组讨论展示收获和帮助他人解决问题的环节中,会促使学生内化吸收知识,并且帮助他人。即使有不懂的问题,也可以在同伴和老师的帮助下对其理解和掌握。
四、 “对分课堂”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策略
“对分课堂”分为当堂对分和隔堂对分,当堂对分即课堂的前半部分时间由教师进行讲授,后半部分时间由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讨论的内容即为本节课教师讲解的知识点。隔堂对分是指课堂的前半部分时间由学生讨论,讨论的内容为上一课时所学习的知识,后半部分时间由教师讲授,课后学生自主学习,内化吸收,下一课时的前半部分时间再来讨论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以此循环,体现了输入—内化—输出的学习过程。虽然小学数学课堂只有40分钟,但是由于小学数学知识简单,易于理解,因此从学习效果来看,无论是当堂对分还是隔堂对分,都可以有效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现课堂学习的高效性。
(一) 教师化“灌输者”为“引导者”
在“传统课堂”上,教师讲授完整详尽,学生没有发挥的余地,趋向被动接受。“对分课堂”中,教师要预留出一半的时间,让学生交流沟通,自由讨论。因此,教师便不能穷尽教学内容,还要对知识进行精炼总结,保留讲授中的精华,留给学生进一步主动探索问题的空间。“对分课堂”既保留了老师讲授这一传统教学的精华,保证了知识传递的系统性、准确性和有效性,又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教师化“灌输者”为“引导者”的角色。
(二) 合理安排“对分课堂”的环节
“对分课堂”分为两个大的板块: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数学又是一门较为抽象的学科,因此为防止学生在讨论时不知应该讨论什么,或者讨论内容偏离所学知识等问题,教师应提前安排好小组讨论的环节。小组讨论可分为三个环节:
1. 亮闪闪:小组成员分享自己感受最深,收获最大的内容。即将自己学会的,最熟悉的知识讲给同伴分享。
2. 考考你:把自己弄懂的地方拿出来考考别人。以问题的形式来考察同伴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如果同伴掌握不熟练,可以对其进行讲解。
3. 帮帮我:把自己不明白的地方说出来,小组进行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不耻下问的学习习惯,在学生相互讲解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掌握。
(三) 规范“对分课堂”的纪律
小学生的年龄相对较小,他们的自我控制力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在进行小组讨论时小学生的心情处于期待、热情的状态,难免会影响正常的学习进度。这就要求教师在小组讨论环节要正确的创设情境,并且制定学生容易接受的规章制度。为防止小学生在讨论环节谈论与教学内容无关的话题,在讨论结束之后应展开提问环节,教师随机提问,以保证每个学生参与进小组讨论中,并督促学生讨论内容为所学知识,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
五、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分课堂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一种创新教学模式。它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吸收,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它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将其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推进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也是必然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杨小萍、陈俊霖、高立琴.“对分课堂”让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更高效[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6.
[2]马亚丽、王亚荣、赵婉莉.对分课堂实践反思[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03).
[3]陈湛妍,等.对分课堂之大学英语[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31.
[4]李顺.对分课堂与传统课堂教学对比研究[J].青春岁月,2018.
[5]唐震.对分课堂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的课堂实践——以“空间向量的基本定理课”为例[J].数学教学与研究,2018.
关键词:对分课堂;小学数学;创新;高效
一、前言
“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心理系张学新教授提出的一种课堂改革新模式,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及“填鸭式讲授”的低效率教学方法。“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将课堂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留给教师进行精讲,另一部分还给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达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对分课堂”既能够发挥教师“教”的作用,也能够发挥学生“学”的功能,可以使“教”与“学”进行有效的融合,因此将“对分课堂”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将有利于推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
二、 “对分课堂”的概述
为了改变传统课堂效率低下,学生参与程度和学习积极性不高的教育现状,张学新教授基于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理论提出“要从知识教育转向能力教育”力争培养学生的4C核心素养:合作(collaboration)、沟通(communication)、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创造性思维(creativity)。“对分课堂”的具体教学过程分为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三个过程,即PAD课堂。这一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先教,学生后研,促进了学生对知识个性化的内化吸收,使全部学生参与进课堂中来,激发兴趣,锻炼能力,提升素养。
三、 “对分课堂”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模式缺乏创新,教学效果不佳,这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学生沟通合作能力,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是数学教学的重要方向和目标。“对分课堂”融合讲授法和讨论法,彻底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将其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的提出,为教师教学指明了方向。“对分课堂”可以创造出一个让学生通过近距离接触和深入交流的氛围和环境,可以激发学生沟通的灵感和创新性思维。小组讨论期间如果学生没有充分准备,没有积极思考,就无法参与到讨论当中,无法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也会影响整个小组的学习进度,无形之间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为了使他人能够理解自己的观点,学生会努力组织自己的语言,力求表达的清楚准确有条理,这也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最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二)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数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但对于大多数小学生来说却是一门难学、无聊的学科,小学生对于学习数学提不起兴趣,课堂效率低下。“对分课堂”不同于传统课堂中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既有教师讲授环节,又有学生讨论环节,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为了在讨论环节,能够更好的参与其中,不影响整个小组的学习进度,学生会努力学习,充分准备,这也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三) 促进知识的内化吸收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小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往往只停留在会做考试卷子上的题目即可,并没有达到对知识的内化和应用。“对分课堂”不仅要求学生听懂老师所讲的知识,还要对其内化吸收,能够讲给其他同学听,并且可以解决其他同学的问题。这便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小组讨论展示收获和帮助他人解决问题的环节中,会促使学生内化吸收知识,并且帮助他人。即使有不懂的问题,也可以在同伴和老师的帮助下对其理解和掌握。
四、 “对分课堂”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策略
“对分课堂”分为当堂对分和隔堂对分,当堂对分即课堂的前半部分时间由教师进行讲授,后半部分时间由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讨论的内容即为本节课教师讲解的知识点。隔堂对分是指课堂的前半部分时间由学生讨论,讨论的内容为上一课时所学习的知识,后半部分时间由教师讲授,课后学生自主学习,内化吸收,下一课时的前半部分时间再来讨论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以此循环,体现了输入—内化—输出的学习过程。虽然小学数学课堂只有40分钟,但是由于小学数学知识简单,易于理解,因此从学习效果来看,无论是当堂对分还是隔堂对分,都可以有效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现课堂学习的高效性。
(一) 教师化“灌输者”为“引导者”
在“传统课堂”上,教师讲授完整详尽,学生没有发挥的余地,趋向被动接受。“对分课堂”中,教师要预留出一半的时间,让学生交流沟通,自由讨论。因此,教师便不能穷尽教学内容,还要对知识进行精炼总结,保留讲授中的精华,留给学生进一步主动探索问题的空间。“对分课堂”既保留了老师讲授这一传统教学的精华,保证了知识传递的系统性、准确性和有效性,又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教师化“灌输者”为“引导者”的角色。
(二) 合理安排“对分课堂”的环节
“对分课堂”分为两个大的板块: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数学又是一门较为抽象的学科,因此为防止学生在讨论时不知应该讨论什么,或者讨论内容偏离所学知识等问题,教师应提前安排好小组讨论的环节。小组讨论可分为三个环节:
1. 亮闪闪:小组成员分享自己感受最深,收获最大的内容。即将自己学会的,最熟悉的知识讲给同伴分享。
2. 考考你:把自己弄懂的地方拿出来考考别人。以问题的形式来考察同伴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如果同伴掌握不熟练,可以对其进行讲解。
3. 帮帮我:把自己不明白的地方说出来,小组进行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不耻下问的学习习惯,在学生相互讲解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掌握。
(三) 规范“对分课堂”的纪律
小学生的年龄相对较小,他们的自我控制力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在进行小组讨论时小学生的心情处于期待、热情的状态,难免会影响正常的学习进度。这就要求教师在小组讨论环节要正确的创设情境,并且制定学生容易接受的规章制度。为防止小学生在讨论环节谈论与教学内容无关的话题,在讨论结束之后应展开提问环节,教师随机提问,以保证每个学生参与进小组讨论中,并督促学生讨论内容为所学知识,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
五、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分课堂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一种创新教学模式。它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吸收,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它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将其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推进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也是必然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杨小萍、陈俊霖、高立琴.“对分课堂”让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更高效[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6.
[2]马亚丽、王亚荣、赵婉莉.对分课堂实践反思[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03).
[3]陈湛妍,等.对分课堂之大学英语[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31.
[4]李顺.对分课堂与传统课堂教学对比研究[J].青春岁月,2018.
[5]唐震.对分课堂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的课堂实践——以“空间向量的基本定理课”为例[J].数学教学与研究,2018.
- 【发布时间】2019/9/6 10:29:20
- 【点击频次】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