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以读促写培养小学生写作能力

 

【作者】 张玉婷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白花镇郭家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语文教学中的言语实践训练在提高学生自身的语文素养上有着非常显著的效果。所以教师必须处理好“读、说、写”三者之间的关系,保证言语训练的顺利开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写作能力。
  一、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培养想象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合理的阅读训练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表达自己心中所想,从而开拓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此外,还可以以提问的方式巧妙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使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有助于学生阅读兴趣的提高。而通过在阅读中对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行文方式的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例如:在学习《钓鱼的启示》这一篇小学语文课文时,其中有一些非常优美的景物描写片段,如:“晚霞辉映的湖面上溅起一圈圈彩色的涟漪”“不一会儿,月亮升起来了,湖面变得银光闪闪”等等,这些描写都可以给学生的写作留下一些启示。教师在讲这篇课文的过程中,可以巧妙地提出问题:“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运用了非常优美的景物描写,那么除了这些描写外,同学们还能想到哪些其他的景物描写呢?”这时,有的学生思维转变迅速,很快就发言了:“老师,我会写小船边的一只安静的雪白小猫!”“老师,我觉得可以描写岸边的青青草地和嫩绿的柳枝!”“老师,我觉得描写远处有人在静静地划着小船更有意境。”等。通过这样的方式,有效调动学生的思维想象力。通过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在脑海中形成一幅优美的画面,然后再利用自己的想象力,使画面变得更加丰富,再将这些景物的描写融入自己的写作中,就可以实现写作的生动化了。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很多经典的文章都源于生活,通过对生活中的事物的合理想象,融入作者的情感和经验,从而形成传世流芳的佳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思维,是提升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
  二、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
  阅读不仅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思维想象力,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优秀的写作素材。很多作家在开始写作前,都需要通过阅读来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使文章变得充实而富有感染力。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注重阅读过程中对写作素材的积累。很多学生觉得写作很难,其根本原因是腹中缺乏写作素材,在写作时往往绞尽脑汁却收效甚微。在写作上,素材是作文训练的基础,因此需要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逐渐积累,对文中的优美语句、精彩段落等要进行记录并反复斟酌,吸取优秀作家的写作经验,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行文习惯,发扬自己的写作风格。
  例如:在学习《慈母情怀》这篇文章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阅读感染学生,让学生体会母爱的伟大。之后,教师向学生进行提问:“文中作者详细地讲述了母亲对孩子的疼爱和关心,借此表达了母爱的伟大和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那么请同学们回想一下,现实生活中你们的妈妈是做什么工作的呢?”有的学生思维活跃,很快作出了回答:“我的妈妈是工人”“我的妈妈在卖水果”等等;接着,教师再进一步进行提问:“你知道你的妈妈最累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吗?”学生答道:“我的妈妈很早就起床给我做早饭”“我的妈妈工作很辛苦,经常很晚才回来,还要给我做饭洗衣”等。将学生充分带入情景后,教师再提出:“妈妈做过哪些最让你们感动的事情?”学生则开始进入回忆中,想到那些与母亲相关的感动时刻,最后发现原来关于母爱的写作素材非常多,它们就是学生生活中难以忘怀的小事,比如母亲为孩子洗衣做饭,带孩子看病,无论多苦都不忘给孩子们以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有效促进了学生对写作素材的积累。在学习和生活中,学生也要善于从中积累写作素材,从阅读联想生活,充分发挥学生从生活中发掘写作素材的能力。
  三、读写支架的建立
  阅读与写作可谓是密不可分,阅读应该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的阅读与有效的阅读,提升写作能力则显得尤为重要。阅读与写作是一个整体,读写与写读,是最自然的一种读写状态,读中的写,有方法、有目标,写中的读,更有目的性,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本节课,季锋老师从学生学习过的词串“春节”出发,激发学生对春节的美好向往,产生表达欲。词串给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他们对这一传统佳节的期盼之情,在相互交流中,不断被激发。
  如何写出节日的气氛,让读者感受到“期盼”之情?习作起草前,季老师给学生出示了几个阅读的片段:“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每当节日到来,天安门广场更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无数盆鲜花组成一个个大花坛,把广场装点得犹如五彩缤纷的大花园。”学生从读中,感受节日的气氛,领悟环境描写的方法。
  如何写好春节中最想做的事情?《水》是学生刚刚学过的课文。“下雨天是村子里每个人都期盼的日子……”这段对雨水的期盼,层次结构清晰,语言真切,细腻,是学生容易迁移模仿的优秀语言模型。直观具体的语言模型,指导和帮助学生如何分类型、有层次地写出人们在春节热闹气氛中的活动。这个是易于学习的语言范例,让学生的表达有了清晰的路径,“写”变得轻松起来。
  本节课的教学,季老师采用了文本支架的构建的策略,聚焦学习目标、任务,借助文本支架一步步展开教学活动,把习作任务分解成几块,一个个击破学生表达的困难,有针对性地给学生模仿的范例。?
  对于小学生,习作支架的构建是必要的,规范地表达,准确的表达,都需要从语言模型中领悟,概念化的讲解只能使学生更加不敢表达,不会表达。
  四、读写的相互作用
  本节课,写作任务从学生的阅读中来,习作的内容和表达方式,从交流产生需求,从阅读中寻找工具。每一次写,就是一次阅读;每一次阅读,就能获得表达的方法。季老师的教学,注重学生阅读体验和习作能力的有机结合,注重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言语智慧形成。整个过程,也是在指示学生:只有从阅读中,才能获得更好的语言,才能更好地表情达意。
  习作的表达需要大量的语言积累,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并强化对优美语段的意义识记,能磨炼学生对语词的敏感性。同时,也会促进学生对语段意义的理解,其内在的语言结构和表达规律,对学生语言积累起到促进作用。而习作的教学目的之一,是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体会读书丰富人生内涵的独特意义。丰富生命的含义,学生都可以在阅读中思考,从阅读中发现。阅读过程中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活动,也为学生的习作打下了基础。
  阅读是读者主动和作者的交流,写作是作者主动和读者的交流。写作者更需要关注的是,如何表达才能更好的和读者交流。这个过程,也是读者和作者相互靠近,相互作用的过程。正因如此,读和写才能相互促进,相互渗透。让读和写自然融合,相互作用,也是语文教学的不断追求。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习作支架的构建是必要的,但是当支架的辅助作用达成后,应该充分地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有个性地表达。也就是说,支架只是辅助作用,习作指导,教师无需为学生设置写作的框架。如果每篇文章结构大致相同,容易使得学生作文没有变化,形成固定的思维方式和写作模式,这恰恰又不是完全合理的。大化无形——我们应该尊重学生自主能力,尽力用一种高于学生语言表达水平的支架,帮助学生更好地展示自我,用一种更加开放、自然的方式让学生写其所想。教师相信学生习作表达的潜能,在习作教学指导中,学会收放自如,给学生更需要,更贴心的支持和帮助。
  • 【发布时间】2019/9/6 10:22:33
  • 【点击频次】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