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教材“革命文化”教学之我见
【关键词】 ;
【正文】 统编教材根据时代要求,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增加了习总书记提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内容。其中革命文化仅课文所占比例10%左右,一共34篇,并且随着年级升高比例逐步增加。
立德树人。德育不仅是德育教师的事,而是全社会的事,我们每一个学科的教师都应该有“德育不好是危险品”的育人意识,自古以来文字就自带教化功能,语文老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近语言文字的所承载的灵魂,让这些精神在心灵上被铭记,在血脉上被传承。陈先生说用好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关键在于努力寻求教材在文学素养、价值取向和儿童认知规律三者之间的契合点。在革命文化教材教学中如何联系儿童思想认知实际,在语文学习中落实好德育,真正把“立德树人”有机融合在课堂教学中,我谈几点个人的见解。
一、 创设情境,想象中体验
在革命文化教材中,有的事物学生没有接触过,无形之中增加了理解的难度。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小学中低年级儿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心强,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喜欢游戏等特点创设情境,化劣势为优势。如二上《朱德的扁担》一文,教师课前先用一根真实的扁担,让学生玩一玩试一试,让学生根扁担有了“亲密接触”上课时再出示博物馆里扁担图片,学生就知道了这根是“朱德的扁担”。用图片和实物创设情境,既让学生有真实体验打下学文的基础,又适合儿童心理、激发兴趣。而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又联系上文“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等词句让学生进行想象,用语言创设情境感受朱德“挑粮爬山”的艰苦,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朱德元帅是一个不怕吃苦,甘愿吃苦,爱劳动,爱战士的好元帅。
二、 补充资料,拓展中了解
革命文化题材,不仅年代久远、人物形象高大,而且往往还涉及复杂的历史背景。不要说学生,就是教师自己也很难进入文本,接近人物内心。因此,根据文本查阅有关作者背景、历史背景、相关内容等方面资料,补充各种影视图片文字,就成了学习的必要途径和手段。如六上《七律·长征》一课,教师课前让学生自行了解长征历史背景,搜集长征感人故事,这就让学生对这一宏大的历史事件有了总体了解和具体印象。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万水千山”一词,通过资料的补充和交流让学生了解到,红军征服了十倍百倍于这“万水千山”的困难,而诗中却只字未提。这种藐视敌人、藐视困难的品质就在自主搜集资料,交流分享的过程中根植于学生的脑中。
三、 斟酌词句,细读中品味
语文的阅读,就是要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斟酌品味中感受文字的内涵,习得语言的技能,培养思维能力。同样是六上《七律·长征》,在初读后,教师追问:同学们,请再读一读,你能把这首诗读成一个字吗?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把诗读成了“闲”、“难”、“喜”这三个字。随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多元解读。让学生明白了有藐视困难的“闲”,才能征服万水千山的“难”,才有三军战士的“喜”。在品读中感受着红军不怕困难、勇往直前、乐观向上的长征精神。这样斟酌关键词句,不仅训练了学生概括、分析、比较、关联等逻辑思维能力,也更好地让学生在品味中感受了语言所承载的的精神内核。
四、 联系生活,勾连中共情
英雄人物高尚的精神思想不仅仅存在于革命年代,更不仅仅存在于书本上,我们的生活中也处处有“英雄”。引导学生感受“英雄”,发现身边“英雄”,在心中种下“英雄”种子才是我们“立德树人”的根本。因此,我们要处处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六上《桥》这篇小说讲了共产党员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故事。教师在引导学生感悟人物想象后说:“提示”中说小说是虚构的,但也有“生活”的影子……同学们,读完这个故事,想着老书记的形象,你仿佛看到了你生活中的哪个无私的影子?请用“我看到(听到) ,我觉得 。 ”这样的格式来说一说。学生们有的说“我中午放学时看到交警叔叔站在大太阳底下指挥交通,我觉得他们真的很了不起。”有的说“我上次在电视上看到许多人在大暴雨中抢修道路,还有电线,那个很危险的。我觉得他们为了我们在无私奉献。”有的说:“我有一回看到了张老师在办公室喝中药,他身体不好还坚持给我们上课。我觉得很感动。”有的说“上次下大暴雨,我们断电了,一位阿姨挨家挨户给我们送蜡烛,衣服都湿透了,我觉得这位阿姨真好。”……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的话题,不仅让学生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也让小说中人物的精神不再存在于文字上,不再是“虚构”的,而是真实而具体的,是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的。这样联系生活实际的“共情”,不仅促进了学生对人物的理解,更促进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找“影子”的能力和思维习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我们所有的学习都是指向生活的。这既是新高考的指向,也是“世界”“自然”“生活中”高频出现的统编版教材本身的精神。
五、 课堂练笔,书写中内化
课堂中有效练笔,能将阅读中获得的感悟和积蓄的情感沉淀下来,久而久之就能转化成言语实践的能力,凝结成学生的思想。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文本特点,灵活运用看图写话、模仿迁移、联系实际、想象补白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练笔,内化读书感悟。如二下《邓小平爷爷植树》,教师引导学生模仿课文第三段邓小平爷爷种树时“怎么做,怎么说”的写法,描写课文插图“邓爷爷浇水”。阅读中感受到的邓小平爷爷认真态度中的那一份殷切希望在孩子自己的表达中得以内化。再如五上的《少年中国说》,在学生朗读背诵之后,教师让学生们拿起笔来:“读着这激情澎湃的词句,我的心中出现了一位这样的中国少年形象”。这个练笔既通过想象使“中国少年”具体化了,其实也使学生把先贤的殷切希望在自己的心中图式化了,与四上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小练笔一脉相承。
崔峦老师说:“语文教学就要凭借语言文字,训练语言,发展语言……学生在理解、品味语言中,受到人文关照;在学习运用语言中,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相辅相成的,革命文化课文也一样。我们要深入地解读教材,设计教法,让学生在查阅资料、听说交流、阅读品味、书写表达等语文能力训练过程中得到精神的感召,思想的启迪,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立德树人。德育不仅是德育教师的事,而是全社会的事,我们每一个学科的教师都应该有“德育不好是危险品”的育人意识,自古以来文字就自带教化功能,语文老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近语言文字的所承载的灵魂,让这些精神在心灵上被铭记,在血脉上被传承。陈先生说用好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关键在于努力寻求教材在文学素养、价值取向和儿童认知规律三者之间的契合点。在革命文化教材教学中如何联系儿童思想认知实际,在语文学习中落实好德育,真正把“立德树人”有机融合在课堂教学中,我谈几点个人的见解。
一、 创设情境,想象中体验
在革命文化教材中,有的事物学生没有接触过,无形之中增加了理解的难度。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小学中低年级儿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心强,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喜欢游戏等特点创设情境,化劣势为优势。如二上《朱德的扁担》一文,教师课前先用一根真实的扁担,让学生玩一玩试一试,让学生根扁担有了“亲密接触”上课时再出示博物馆里扁担图片,学生就知道了这根是“朱德的扁担”。用图片和实物创设情境,既让学生有真实体验打下学文的基础,又适合儿童心理、激发兴趣。而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又联系上文“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等词句让学生进行想象,用语言创设情境感受朱德“挑粮爬山”的艰苦,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朱德元帅是一个不怕吃苦,甘愿吃苦,爱劳动,爱战士的好元帅。
二、 补充资料,拓展中了解
革命文化题材,不仅年代久远、人物形象高大,而且往往还涉及复杂的历史背景。不要说学生,就是教师自己也很难进入文本,接近人物内心。因此,根据文本查阅有关作者背景、历史背景、相关内容等方面资料,补充各种影视图片文字,就成了学习的必要途径和手段。如六上《七律·长征》一课,教师课前让学生自行了解长征历史背景,搜集长征感人故事,这就让学生对这一宏大的历史事件有了总体了解和具体印象。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万水千山”一词,通过资料的补充和交流让学生了解到,红军征服了十倍百倍于这“万水千山”的困难,而诗中却只字未提。这种藐视敌人、藐视困难的品质就在自主搜集资料,交流分享的过程中根植于学生的脑中。
三、 斟酌词句,细读中品味
语文的阅读,就是要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斟酌品味中感受文字的内涵,习得语言的技能,培养思维能力。同样是六上《七律·长征》,在初读后,教师追问:同学们,请再读一读,你能把这首诗读成一个字吗?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把诗读成了“闲”、“难”、“喜”这三个字。随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多元解读。让学生明白了有藐视困难的“闲”,才能征服万水千山的“难”,才有三军战士的“喜”。在品读中感受着红军不怕困难、勇往直前、乐观向上的长征精神。这样斟酌关键词句,不仅训练了学生概括、分析、比较、关联等逻辑思维能力,也更好地让学生在品味中感受了语言所承载的的精神内核。
四、 联系生活,勾连中共情
英雄人物高尚的精神思想不仅仅存在于革命年代,更不仅仅存在于书本上,我们的生活中也处处有“英雄”。引导学生感受“英雄”,发现身边“英雄”,在心中种下“英雄”种子才是我们“立德树人”的根本。因此,我们要处处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六上《桥》这篇小说讲了共产党员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故事。教师在引导学生感悟人物想象后说:“提示”中说小说是虚构的,但也有“生活”的影子……同学们,读完这个故事,想着老书记的形象,你仿佛看到了你生活中的哪个无私的影子?请用“我看到(听到) ,我觉得 。 ”这样的格式来说一说。学生们有的说“我中午放学时看到交警叔叔站在大太阳底下指挥交通,我觉得他们真的很了不起。”有的说“我上次在电视上看到许多人在大暴雨中抢修道路,还有电线,那个很危险的。我觉得他们为了我们在无私奉献。”有的说:“我有一回看到了张老师在办公室喝中药,他身体不好还坚持给我们上课。我觉得很感动。”有的说“上次下大暴雨,我们断电了,一位阿姨挨家挨户给我们送蜡烛,衣服都湿透了,我觉得这位阿姨真好。”……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的话题,不仅让学生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也让小说中人物的精神不再存在于文字上,不再是“虚构”的,而是真实而具体的,是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的。这样联系生活实际的“共情”,不仅促进了学生对人物的理解,更促进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找“影子”的能力和思维习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我们所有的学习都是指向生活的。这既是新高考的指向,也是“世界”“自然”“生活中”高频出现的统编版教材本身的精神。
五、 课堂练笔,书写中内化
课堂中有效练笔,能将阅读中获得的感悟和积蓄的情感沉淀下来,久而久之就能转化成言语实践的能力,凝结成学生的思想。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文本特点,灵活运用看图写话、模仿迁移、联系实际、想象补白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练笔,内化读书感悟。如二下《邓小平爷爷植树》,教师引导学生模仿课文第三段邓小平爷爷种树时“怎么做,怎么说”的写法,描写课文插图“邓爷爷浇水”。阅读中感受到的邓小平爷爷认真态度中的那一份殷切希望在孩子自己的表达中得以内化。再如五上的《少年中国说》,在学生朗读背诵之后,教师让学生们拿起笔来:“读着这激情澎湃的词句,我的心中出现了一位这样的中国少年形象”。这个练笔既通过想象使“中国少年”具体化了,其实也使学生把先贤的殷切希望在自己的心中图式化了,与四上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小练笔一脉相承。
崔峦老师说:“语文教学就要凭借语言文字,训练语言,发展语言……学生在理解、品味语言中,受到人文关照;在学习运用语言中,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相辅相成的,革命文化课文也一样。我们要深入地解读教材,设计教法,让学生在查阅资料、听说交流、阅读品味、书写表达等语文能力训练过程中得到精神的感召,思想的启迪,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 【发布时间】2019/8/7 20:53:41
- 【点击频次】849